​辗转中美3城,尝试了创新校、国际校、公立校:一位海淀妈妈的叛逆与突围

上周,菁kids创始人Toni女士与曾经的职场女性、两个孩子的妈妈、一位真正的教育探索者Tanya进行了一场直播对话,她从美国回北京,去丽江再回北京,带着孩子们体验探索了不同的教育体系和教育形式,也给我们带来了不少的启发:

为何一位传统教育的优等生,让女儿在泥泞中爬树、在古诗课上对抗“内卷”?

当学区房焦虑撞上“吾心安处即是家”,她如何用一场丽江游学,重新定义成功与幸福?

从全职妈妈到自由职业者,她如何在“平衡”的伪命题中,让孩子的童年与自己的成长双向奔赴?

来看看她的经历。

 

文|Toni,Tanya 图 | Tanya提供

编辑 | Yuan

为阅读方便,本文用Tanya的第一人称撰写

12年前,告别在北京近10年朝九晚五的职涯,我远赴美国,并成为一名全职妈妈。

我从小在云南小城长大,一直很乖,也听话好学。到北京上大学,获市级优秀毕业生荣誉后,又继续攻读研究生。

毕业顺利留京,先后在世界500强外企、商学院等机构工作。25岁买房、成家,30岁生娃——做出辞职的决定,在亲友眼中,近乎“叛逆”。

但我知道,这是人生第一次,我勇敢直面内心的拉扯——女儿即将满三岁、因工作忙碌、近一半的时间在云南长大;先生即将赴美访学、不想一家人相隔三地;更重要的,一切按部就班、四平八稳的外在,并不是我想要的生活状态。

辞职后的人生,似乎没有了清晰可循的路径。但我和我们的生活轨迹,自此却也因着“妈妈”这个角色,因着陪孩子一路各种打怪升级,彻底重塑。

Part.1 美国生活:重建与自我的关系

初到美国,各种挑战扑面而来。租住的房子,除了厨卫基础家电,空无一物,连床都没有。

从依赖家人和便捷的物流电商,到需要一点一滴慢慢搭建屋子每个角落;从光鲜亮丽的职场,回归每天要洗手作羹汤;从身处喧嚣、拥有多个title,变成在陌生的环境里只需介绍自己叫Tanya……一开始,有过迷茫和焦虑。

很快迎来女儿三岁生日,打开从超市买来的蛋糕,上面印着的卡通人物,是女儿喜欢的Dora,爱探险的朵拉。

蛋糕不太好吃,实在齁甜。围在女儿身边的,只有我和爸爸。若在北京,生日定会更热闹,但看得出,女儿却很开心。

略显冷清的那一刻,反而让我清晰:

这不是一段“不得不”的人生间隔年,而是我和家人主动选择的探索之旅。陪孩子长大,不在于物质堆砌,而在于朝夕陪伴,让她内心丰盈,拥有“爱探险”的勇气。而我和爸爸,是她的第一榜样。

转念后的生活,我们仨一起开启了很多“盲盒”。

像是去淘二手家居用品和衣物,“物尽其用”的价值观,让不能开源、需要节流生活的我,感受到降低物欲,竟让生活更轻盈。

在北京、与邻居们仅限于见面打招呼,和朋友们也不是经常见面。在美国,大家热情地开放客厅,隔三差五相聚,我竟也能独自完成10人以上的美食准备。

女儿在美国也有了她人生的第一段求学经历。

在教会幼儿园,她学会的第一个单词,竟是“Stop”。

作为学校唯一的亚裔面孔,一开始英语不好,当其他孩子因好奇触碰她的玩具和物品时,老师教她用手势坚定地守护边界,大声说出“Stop”,这与我从小被灌输的“分享至上”截然不同。

后来回国,女儿面对玩耍冲突时,总能清晰表达“Take Turns Please”(轮流玩),我才意识到:

界限意识,先要守护的是自己,与自己的关系,是认知世界的起点;真正的公平,先从捍卫自我正当权益开始,先照顾好自己的需求,才能更好地照顾他人。

 

Part.2,丽江游学:打开与他人的链接

结束美国访学后,我们回到北京。地处海淀,与朝阳和西城交界的家,仍是老样子,却也成了新生活的起点。

彼时正值三四月,公立幼儿园招生季已过。热心的邻居阿姨劝我们“上亲子班去占坑”,引发又一次人生抉择:是否要换学区房?

作为传统教育的获益者,我和先生对北京、尤其海淀的教育资源,一直保有敬畏和好奇。

学区房,承载了“考一代”对熟悉的教育路径的美好期盼,可在美国经历了各种新奇的挑战后,却也深深体会到,确定性并不确定,甚至会影响创新的土壤。

最好的学区房,不在海淀,不在西城和朝阳,是有爸妈在的地方。

顺其自然中,命运抛来一颗“彩蛋”。

离家不远的、朝阳区一所公立幼儿园空出一个名额,没有亲子班铺垫,没有学区房加持,女儿踏入新环境,度过了中班和大班的快乐时光。

幼儿园毕业时,因未满6岁无法升入小学。面对“再读一年大班还是学前班”的选择,面对提前做好汉语拼音和算术等幼小衔接准备的建议,女儿在雾霾中换上肺炎,促使我们加入了2016年“逃离北上广”的人群,奔赴了在丽江的一所创新学校。

这个决定,在亲友眼中,与我当初辞职的叛逆程度,不相上下。

可我和爸爸清晰地知道,这一次,不只希望带女儿去丽江的山野间寻找教育的另一种可能,让她在云南透亮的空气中呼吸奔跑,强身健体;就像“选择逃离”的人群那样,脱离既定的轨道,我们想更明确生活真正的意义所在。

丽江的创新学校没有传统的校园,孩子们几乎每天都在自然中探索。

来自五湖四海的家庭齐聚朴实的乡镇里,每周五的大户外,家长和孩子们一起爬山、徒步、涉水、游湖。

至今还记得刚到丽江的一次活动,大家去看洋芋(土豆)花。

雨后气温骤降,没经验的我们穿得单薄。同行的台湾妈妈见状,立刻从后备箱拿出她女儿的外套,与她还不熟识的我,有些拘束。她温柔地对我说:“你要学会接受别人的帮助。”

穿行在花田中,女儿因泥泞无法跨过一道沟坎。

一位西安爸爸毫不犹豫地抱起她,女儿脚上的泥水蹭脏了那位爸爸的衣服。我紧张地道歉,台湾妈妈再次拉住我:“坦然接受大家的帮助就好。”那一刻,我卸下了“完美母亲”的盔甲,感受着人与人之间的温暖。

在丽江的日子,女儿眼见着和小伙伴们一样,脸上泛起了健康的高原红。一起诵读经典,也一起爬树、走独木桥。

我也常常和家长朋友们围坐炉火旁,分享彼此的故事。我们不再讨论“学区房”或“幼小衔接”,而是分享古镇里又开了哪个新店,哪座山头适合看星空。

我们这一代人,从小被灌输“好好学习,考上好大学,留在大城市”的理念。当我们成为父母,却也开始反思:

是否留在北上广,才能被定义为优秀?只讲成功,不谈幸福感的生活,真的是我们想要的吗?在丽江,我放下了对“优秀”的执念,重新审视生活的意义。

Part.3,回归海淀:再次认识这个世界

随着二宝的到来,生活秩序再次被打破,再次面对又一个人生盲盒:回北京,还是留在云南?

在山水白云间获得滋养,人的心境一旦开阔,真正开始体会“吾心安处即是家”。考虑到我的身体状况,我们选择了回到北京待产。这一次,心是安定的。

9月,弟弟顺利出生,女儿进入家附近的海淀公立小学就读。没有参加过幼小衔接培训的她,很快适应了新的节奏:

全科高分,参加多个社团,担任中队长,期末公选评优。然而,这份“优秀”背后,却隐藏着很多个不平静的家庭夜晚。

像是每晚都有的古诗背诵打卡,逐渐变成全家的“情绪按钮”。原本每个学期背诵40首为1级,到毕业完成480首12级。

二年级时,已有同年级孩子背完全部。

女儿问我:“妈妈,为什么我要提前背诵?”又要照顾弟弟,还要给她做课外助教,我在“妈妈”的角色里,也变得拧巴。

背到7级时,有一天女儿终于情绪大爆发,在她的哭声中,我才意识到,她在重复我曾经的“优秀模板”,却也失去了眼里的光。转学的念头,在我心里萌芽。

我开始关注北京的非公立教育体系,尤其是那些注重孩子个性发展的创新学校。

一次偶然的机会,带女儿参加了一所朝阳区创新学校的探校活动。女儿因打卡对古诗文产生的对抗,竟在古诗体验课上释放,她的眼睛亮了起来。

与先生探讨后,我们决定顺势而为:孩子的需求,永远比社会时钟更值得倾听。

于是,我们作为创校家庭,来到了这所起初偏隅北京五环外文创园一角的小校园。

小班制中,女儿对世界充满好奇的个性,得到了更多支持,很多个为什么,有了充分交流的空间。学习的动力,肉眼可见地从内心发出。

每天往返近40公里的通勤,也阻挡不住她上学的热情。

孩子获得的反馈,不只是学业,也包括社会交往,不只是期末试卷,还有过程性评价。学校没有班干部,却在一个个项目中,挖掘着每个孩子的天赋,锻炼着领导力。

女儿的变化,让我和爸爸惊喜,也让我们身处海淀的教育压力,逐步释放,直至坦然。

更让我们在这次突破中,对教育的探索,有了更深刻的体会:没有完美的教育体系,但可以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在能力范围内,为孩子链接适配的环境。最终,在这个纷繁的世界里立定,做自己。

Part.4,重返职场:我们一起真实地做自己

如今女儿已上初二。小升初时,我们和她一起讨论,顺应青春期对更多同伴的需要,进入了她认为是Plus版小学的另一所学校。

她的眼里依然有光,这也是学校邀请我与新生家长分享时,我觉得最重要的初心。

有了陪着姐姐各种折腾的经验,养育弟弟,我们也更加轻松和放手。他的幼儿园,是在我们结束海淀朝阳来回通勤一年多、搬家到五环外后,再一次的顺势选择。

那是一所基于十二感官教育和华德福理念的幼儿园,即使在疫情期间,也只停课了一个月。

孩子们几乎每天都在户外奔跑,脚踩泥土和青草,爬树、涉水、找昆虫,触摸树皮的纹理。

老师带他们观察四季变化,观察二十四个节气,在农场亲自播种浇水,秋收冬藏。

在大自然的教室,弟弟的各种感官得到了充分的锻炼,为学习打下深厚的地基。

图片弟弟在幼儿园
当我们为他选择了海淀公立小学时,又收获了很多来自亲友的不解。但我和爸爸笃定地知道,这是当下更适合他的选择。

期间还有一个更重大的家庭变化,我在姐姐三岁时成为全职妈妈,却也在弟弟三个月时,选择重回职场,成为时间相对灵活的自由职业者。

12年前想要冲破的枷锁,在与孩子共同开启一个又一个人生盲盒中,逐渐都捆绑不在。关于生命的意义的探寻,在真实的生活中,有了锚定的方向。

有不少朋友问我:“怎么做到工作和家庭的平衡?”我认为,对妈妈来说,平衡或许是个伪命题,是既要又要还想要的执念。

真实的人生,很难面面俱到。人生重要节点上,想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拥有什么,更重要的,愿意放弃什么。

就像成为半职妈妈后,我们常去小区食堂或吃外卖。姐弟俩向外婆“告状”,我已能坦然承认实在忙不过来。

周间下午3点后,需要接送孩子,再送课外班。

但晚上8点弟弟睡觉后,我会开始伏案工作,或开会,或听课。孩子们看到我书桌上的书籍和工作笔记,知道学习是一辈子的事。

而做了十几年妈妈,我也有特别骄傲的两件事:除了有一次发烧未能参加,孩子们的家长会和在校的重要时刻,我从未错过。过去这些年的寒暑假,能常带他们回云南老家长住,与我生命源头的家人们,与我传承的家风,也建立起深深的链接。

回望一路走来,历经种种。

从主动拥抱变化,到更为主动发起改变,每一次变动,让我和爸爸更加清晰地看到孩子的需求和教育的本质,也让我们更好地认识了自己。

未来,孩子们会去向哪里,很难预测。说不定下一次择校的讨论,又会很快出现,下一个生活的盲盒,又将开启。

但不确定中确定的是,作为父母,我们先做好自己,进而让孩子拥有探索的能力和勇气,陪伴他们长大,成为自己生活的“探险者”。

-END-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