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京国际校转到香港私立,我和女儿见证了来港“插班潮”

去年2月,Heather把在北京国际学校从K班读到四年级的女儿,转到了香港一所私立名校插班就读,她也关掉公司,去了香港陪读,到现在已有一年时间。

为什么会做出这个决定?和北京相比,两地的生活成本谁更高?哪里的教育更卷?香港的教育值得“冲”吗,有哪些问题不可忽视?

菁kids和Heather聊了聊,以下是她的讲述。


文、采|Eileen 受访者:小红书@陽光懶洋洋 编辑 | Yuan

Part.1,我们为什么决定去香港读书?

我和先生曾带着女儿在国外生活过几年,并不觉得移民的生活有多么美好,没有动过办理国外身份的念头。回国后,女儿就在北京朝阳区的一家国际学校从K班读到了小学。

后来有朋友跟我们说可以走优才计划,办理香港身份,香港是同源文化,离得也不远,想着“多一个身份,孩子多个选择”,我们才开始办理,我先生是主申请人,那时是2019年初。

优才办理周期是8-10个月,中间因为有材料出现打印错误,每个原件都要快递到香港,加上疫情后香港政府休息,周期就拉长了,我们2021年才办理好。

我以前来过香港,对它印象一般,它太拥挤了,在空间上、精神上都给人不适感。但令我很意外的是,女儿特别喜欢这里。

她觉得香港是个很文明的城市,有天我们在中环溜达,她说:「妈妈,你有没有发现香港的东西都挺旧的,但是一点也不破,都很干净、好用;北京的东西都很新,但要是看细节,它很多地方都是破破烂烂的。」

还有就是香港的排队文化,比如排队去坐电梯,内地大家可能也有这个意识,但没法很好地实行,她作为小孩,经常感受到被挤压;而在香港,大家都排队,这种秩序给了她很大的安全感。她就对香港印象非常好,很想过来读书。

香港商场周围的连廊

暑假后开学,女儿升了四年级,换了主课老师,她跟我说这个老师讲的东西,三年级都已经学过,觉得上课学不到东西,在浪费时间。

我考虑过要不要换到其他学校,但经过那三年,国际师资的流失大家有目共睹,在北京换学校意义不是很大了。

而且北京的教育真的很卷,刚上K班时,其他孩子入学英文DRA测试最好的是12,相当于四年级水平,我女儿是0。

一年级的主课老师要求很严格,让我们给她报补习班,那一年算上艺体类,孩子一共有16个课外班。我和先生都觉得小学阶段是习惯养成期,并不在意成绩如何,但是我怕她因为成绩比别人差,学习自信受打击,只能这么做。

她是个慢热型高敏感孩子,我希望她能在相对松弛、温和的环境成长,所以综合考虑后,决定申请香港学校。

 

Part.2,DIY申到香港名校,我做了哪些准备?

我没有找中介帮忙申请,而是根据港校排名,在前50里每10名选择一所意向申请校。赴港读书最难的是第一步申请,入读后转校会容易点,所以没必要一步到位读名校。

后来我又另选了一所学校,在2022年10月开始申请插班,准备走个流程熟悉一下,次年再正式申请那5所意向校,没想到这次就申上了。

朋友们都说这所私校很有名,我在沟通过程中感受也很好,所以就在去年2月仓促赴港读书了。


女儿学校活动日

一次性申请成功,我觉得有三点很重要。

一是直接和校方沟通,我先是发邮件问可不可以插班,学校说现在不行,如果想继续关注,可以打电话。我就立刻给他们打了电话,对方说12月有名额会联系我。后来我就收到了提交资料的邮件,提交一周后收到了面试通知。面试和笔试的要求,我也是打电话跟校务老师沟通了解的,他们都很热情和耐心。

二是做好充分的准备。笔试卷面是繁体字,但内地学生可以用简体字作答,我买了繁体字认读书让她跟着学,又在网上找了7、8套香港小学四年级语文测评卷给她做,每天写一篇小作文,以记叙文和人物描写为主,还请了一位一对一英文面试辅导老师来帮她熟悉情境,以免临场紧张。

三是孩子的意愿足够强。我们在面试前两天到香港的,问她要不要去酒店旁边的海洋公园玩一玩,她说不去,也不出门吃饭,就在酒店吃,两天都在房间里写繁体字,怕自己考试时看不懂。学习真的要靠孩子的自驱力,她以前是“60分ok”小孩的,因为真的很喜欢香港,想去读书,所以就愿意付出200%的努力。


女儿在酒店房间里准备插班考试

 

Part.3,生活成本vs教育收益,转学值得吗?

孩子读了两周,适应得不错,决定不回北京后,我才把转学来香港的事告诉了身边的朋友。

去年底,香港政府取消了优才计划的限额,推出了“高才通”计划,很多家长在考虑带孩子来港读书。

他们最关注的问题之一是,香港的生活成本会不会很高。我个人觉得,真的还好。

女儿读的私校学费一年9万多,乐器、运动课外班和餐费1万多,校车费2万,书本费和校篮球队训练费用7千,加上课外辅导、学乐器、暑假去英国游学,一年花销合计约20万人民币。


香港社区体育活动很丰富

而她在北京读的国际学校,一年光学费就要25万多。课外班费用10万打底,不是我们花得格外多,身边的国际家庭基本都是这个开销。

至于生活成本,香港的平均物价肯定是比北京高的,但就我的消费习惯而言,在两边的花费差别不大。

肉蛋奶,在北京时我买的是明治或朝日牛奶、黄天鹅鸡蛋、有机猪肉排,蔬菜则是订农场的有机蔬菜,本身也不是很平价。在香港的价格差不多,有时还更便宜点。

香港菜场

香港的日常消费,贵的是交通和外食。我们在香港没有养车,打车很贵,起步27块,随便几公里车费就小一百了,所以我们现在基本是坐公共交通,但香港公共交通很发达,出行也没有什么不方便的。

以前在北京,我们经常去餐厅吃饭,一家三口可能也就几百块;但是在香港,我和女儿两个人一餐都能吃到7、800了,所以我们外食的频率降低了很多。

但是我女儿她“很奇怪”,我不爱做饭,做得也一般,但她不喜欢吃餐厅的饭,在家反而吃得好,所以这方面也没什么需求满足不了的困扰。

周末带女儿去餐厅吃饭

另外,香港的书本、文具也比较贵。我们买一学期的课本就花了2000多港币,书店买书也贵很多,诚品书店几乎没有低于100港币的书,文具店小小的便利贴要58港币。

我和孩子都办了本地的图书馆借书卡,也打算去二手书店淘一淘,文具就让在深圳的孩子姑姑帮忙买。

换了个陌生的环境生活,总有些需要适应的地方,但跟教育的收益相比,这些折腾、改变都很值得。

有一天女儿回家突然对我说,「妈妈,我现在对学校的全科老师都很满意。语文、数学、英语…所有老师我统统都喜欢!」

她现在的学科成绩基本都在班级前列,我们也没有报任何学科补习班了。


女儿在等车时读书

而且,我也终于触摸到了过去一直期望却难以企及的「松弛感」。

 

Part.4,见证了来港“插班潮”的兴起,但这次我不焦虑了

去年夏天,通关之后的插班季,申请的人数一下子翻了好几倍。1月我们去考试时,申请插班同一年级的,还只有个位数或10来个孩子,夏季则增加到了一百多个。

和我私信交流的家长,很多都和我一样是因为外教师资流失,想转学香港的。有人担心香港人多资源少,卷的程度比北京更甚;有人来了说确实更卷。

但我却觉得自己终于松弛了下来。


和女儿在香港中央图书馆

如果说内地公立学校的卷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那国际学校的卷就是“原野上万马奔腾”,孩子往哪个方向走、怎么走,完全取决于家长的认知和所处的位置。

有的家长目标很明确,就是爬藤,所有的爱好、学科都以意向校为目的,我有个朋友想让孩子上斯坦福,从小学马术,家里养了8匹马,已经拿到了亚洲的名次,为申请那一刻提前10年做准备。

但大多数是和我一样目标不明确、只是有个理想化教育愿景的,我们就像踩在棉花堆里往前走,每个人都希望抓住一些看似有效的救命稻草,所以竭尽全力地投入金钱和时间。

也许有很多人也像我和孩子爸爸一样不想卷,但是在学历严重贬值、街道办招的都是硕博士的时代,没有学历还能做什么呢?国际赛道又没有标化考试,就只能卷竞赛、卷音体美了,作为家长,总得给孩子一些安身立命的东西吧。

但是在香港,学历好像没那么重要了,没被赋予太多光环,也没成为卸不下的负担。

香港建筑工地上的地盘工,一个月挣七八万的也大有人在,吃得了这个苦就能挣到这份钱。

还有一次,我和女儿在餐厅吃饭,遇到一位五官清秀的服务阿姨,聊起来才知道她30年前也在女儿学校读的书,她说那时它是个贵族学校,学费颇贵,自己父亲是复旦大学教授。

不是只有卷学历一条路时,教育焦虑自然会减少很多。

有人觉得香港卷,也不是错觉,哪里的精英阶层都一样看重教育。但至少我们作为普通人,在香港会更有选择一点。

我很满意自己的选择,但是也希望家长们不要怀着不切实际的幻想,把来香港当作教育的万能解药。孩子适不适应繁体字的教学,自己能否适应空间拥挤的生活,在异地是否有解决各种突发问题的能力,都要考虑进去。

不同城市生活的问题是表象的问题,根本和核心是自己知道想要的是什么。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