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弃公立第一梯队牛校,让儿子转轨国际学校,我后悔了吗?

文 | 采:Eileen

供图 | 小红书@我是Lara,劳拉是我


在当了两年“海淀妈妈”后,Lara决定让二年级的儿子转学,放弃一所海淀区第一梯队公立小学,转去国际学校,为此全家人也从海淀区搬到了朝阳区生活。

为什么她会做出这个选择,放弃“最强学区”的教育资源?转学后,有比之前好吗?她和家人后不后悔做了这个决定?

菁kids和Lara聊了聊,以下是她的讲述。

我不鸡娃,但也很焦虑,离开是及时止损

我是北京人,从小在海淀读书长大,我和先生都接受的是传统教育,读公立学校、中高考升学,也没有出国留学的经历。

有了儿子辛巴之后,想给他最好的教育机会,6年前咬牙跺脚在海淀买了学区房,孩子也得以进入中关村一所公立小学读书。

但其实我们一开始就没有做好完全走公立校的准备。我和先生都在外企工作,外企带给了我们很大的文化冲击,它的一些规则、理念,和我们从小在体制内教育所接受的,是很不一样的。

当时也有朋友的小孩在国际学校读书。他比辛巴大两岁,我们一起玩的时候,能感觉到他更松弛,也非常地自信。我们就很摇摆,觉得孩子是不是更适合去国际学校。

那时的我们没有对国际教育进行深入了解,又到了幼升小的时间点,就决定让他先去读公立,没准孩子能适应呢,而且现在的教育水平,应该比我读书那会儿更好些。

辛巴在公立小学写作业

没想到,这竟然成了我“焦虑”的开始。

海淀学校有多卷,众所周知。但我不想卷自己,也不想鸡娃,所以和其他家长没有过多交流,没太被影响。而我最大的焦虑,来自于学校老师三不五时发来的微信消息。

学习状态、表现如何,要跟我说;今天孩子跟谁说话了,影响别的小朋友上课了,老师要给他换个位置,因此找我;体育活动时磕了碰了,身体不太舒服,也要找我。我公司离他学校一个小时车程,有时候我前脚到公司,后脚老师就让我接孩子回家。

我知道有的家长很紧张孩子的点点滴滴,但我是觉得孩子在学校的八小时,应该是学校、老师负责,无论大事小事来回找家长,太耗人了。

但如果只是这些,我们还不至于转学,真正让我们下定决心的,是去年2月份发生的一件事。


辛巴在公立小学最后一次带一道杠

二年级下学期刚开始,有一节体育公开课,老师没让他去参加,只让一个人他留在教室里,看着其他同学在操场上课。辛巴回来特别失落,问我,“老师为什么让我在教室里待着,难道我不是班级的一份子吗?”

我和他爸爸都很生气,找去了学校,老师说因为他平时太调皮,怕公开课不受控制,影响班级的整体表现。

因为之前也有过类似的事,但这次是最严重的,我跟班主任(也是年级教学组长)说,如果你们觉得他拖后腿了,我可以申请转班。班主任回我说,转班在我们这没有先例,您可以试试。

这件事让我一下子失望了,要求听话服从到了夸张的地步,为了表演优秀,对刚入学的孩子这样打压、孤立,而且丝毫不觉得有什么问题。这还谈何教育,在这样的教育中长大,又会变成什么样子?

这件事之后,我们最终下定了决心,开始收集国际学校的资料,参加开放日,补习了英语,参加面试,最后顺利拿到入学offer,转到了现在就读的这所学校。

补短板的时代过去了,长板最大化才是生存法则

辛巴是去年9月转到新学校的,这几个月我能看到他身上一直在发生好的变化。

他看书的时间变长了,运动的机会更多了,会不自觉地说英语了。最重要的是,这半年里,他没有再说过不想上学。以前在公立小学时,他每个月都会有一段时间不想去学校,一起床就情绪低落、很不开心,但现在他非常enjoy上学的过程,放学都不想走。

在学校参加圣诞集市

 

就我们家长而言,生活也变得简单、轻松了许多。老师不再天天找我们去学校,在公立学校老师眼里天大的事,到了这里仿佛都消失了,一切风轻云淡。

这里的老师认为无论打闹还是其他小矛盾,孩子自己能解决,学校和老师也给了空间和时间,让孩子从中成长。但如果如果触犯了校园霸凌这种底线原则,是必须让家长和老师共同参与进去,这和我们的教育理念是比较契合的。

孩子开心,家长也开心,我就能把精力放在丰富他的课余生活上、投入到工作中,不会再上着班,突然接到班主任的电话,脑袋嗡嗡的。

他们现在没有考试,没有成绩,没有排名,每天看似就是各种玩——在烘焙课上做布朗尼,在语文课上做中秋节的灯笼、去校园里找秋天,参加环保集市,一起做纸板游戏装置,尝试舞蹈、画画等新东西。

在语文课上做灯笼

我有时候也琢磨,这是不是太佛系、太放松了,不会交着这么昂贵的学费,到最后啥也没学会吧?

我们小时候老讲“短板效应”,哪里不行要补齐哪里,但它在现在这个时代已经不适用了,想办法把长板拉到最长,才是当今社会所需要的。

在国际学校,辛巴虽然暂时还没什么学业上的压力,不用每天回家写字算数,但是它让孩子接触到全面的知识、技能,让他们能从那么多方向里,找到自己最喜欢、最擅长的,以后能在这条路上坚持学习、不断钻研。

辛巴现在有很高的学习积极性。之前他在暑假学过两个月游泳,后来也每周末去一节课,这样大半年也只学会了个蛙泳,但今年在学校上体育课,也是每周一节课,一学期他就把四种泳姿都学会了。我不知道学校是怎么做到的,辛巴是怎么做到的,但我看到了结果。

辛巴在游泳课上

而在以前的教育模式下,要求听话服从、整齐划一,不鼓励个性,最终通过“独木桥”来筛选人才,这才是两种教育本质的区别。

哪一种教育的升学结果会更好,我不知道,也不很关心。未来是否能考取全球Top30的大学也并没有那么重要,即使他未来的理想是去非洲做义工,去海岛搞环保,去世界各地搞艺术创作,都可以,只要他能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并享受这种选择带来的成就感、满足感就够了。

我作为父母能做的是,是尽力为他提供“全人教育”,让他在积极的环境里,成长为一个健全的、有独立人格的、大写的人。

不期待,就不会焦虑,人生长跑不急在一时

在当“海淀妈妈”时,我是这个群体的一个异数。

没有给孩子报过一节书法、英语、作文、奥数的学科类补习班,只要放学前做完了作业,放学后随便他玩什么,只严格限制他9点要上床睡觉。

因为我和他爸爸都觉得,人生是一场长跑,短时间的成绩好坏真的说明不了什么,小学才没在起跑阶段,把孩子弄得那么累干嘛呢?

有一次学校家长会,老师让一个优秀学生的家长做分享,我在群里看到过这个孩子写的字,非常整齐,一看就练过,数学小测验也都是全对。

家长跟我们分享了他孩子放学后的to do list,非常长,从放学回家,一直到11点睡觉,有很多件事情要做,家长很引以为傲,我听着只觉得孩子太累了。

鸡娃家长们被动或主动地去卷,大约都是因为焦虑,害怕上不了好大学,害怕比别人差。

而我们的不焦虑,是在和儿子八年的相处里,日渐发现他就是个普通人,越少期待他的优秀和进步,不拿他和别人比,只和过去的自己比。

去年10月他入学国际学校后,第一次参加了北京国际学校每年的传统跑步比赛,要跑1000米。刚8岁的他对1000米是没有概念的,我只回想起我初中时跑800米觉得好远。

当然,我也知道他是什么水平,既不是体育生,也没有专门练过,我们只是鼓励他去尝试。

让我感动的是,尽管他最后成绩是倒数第二(意料之中),但在起跑的时候,只有他一个人在朝观众台挥手,整个人特别开心,纯粹是在享受参与这项活动带来的快乐。

辛巴参加1000米跑步比赛

我跟他说:“虽然你跑了倒数第二,但你能够来参加,就已经很勇敢了。虽然不是前三名,没有拿到奖牌,但你跟第四、第五、第六……名得到了一样的完赛纪念蓝布条,你们有一样的荣誉,妈妈真为你感到骄傲!”

他很开心地跟我说,行,妈妈我回去好好练,明年我还来参加这个比赛。

不期待,就是不急着看到一个结论性的东西。

无论什么样的结果,一定是靠着日常的积累,所以只要看每一天,他都有在进步一点,我相信结果就不会太差。

他想参加一个数学考试,我们就帮他找历年卷子、讲解题型,做能做的,而对于考试结果,我们不做任何要求。等他自己有兴趣了,觉得拿成绩很重要,就会有自驱力,去做好这件事。

我觉得家长能否从焦虑中脱身,关键在于TA是怎么看待教育这件事本身。国内主流的教育模式更关心孩子考多少分,能不能赢过别人,所以只能不知疲倦地一路奔跑,但这个过程里,错过的岂止是一路风景。

所以,我们作为家长也要去思考,究竟是希望孩子圆自己的梦、满足自己的期待、长成自己想要的样子,还是希望发掘孩子的独特之处,让他保持好奇心,拥有独立思考能力、创造力,让他作为一个独立的人,能在广袤的世界里享受自己的人生?

<End>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