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名上海家长被骗1000多万,“通路子”、“保录取”的水到底有多深?

这几年升学政策多有调整,但再怎么变也挡不住一些“野路子”,花几百万进某某头部双语学校、花了几百万进了某所藤校的坊间传说一直在家长间流传着。

这种“灰色操作”无论是在国内升学,还是在留学申请中都给人一种“钱能解决一切问题”的错觉,而这也让骗子们有了可趁之机。

文丨Carol   图 | 来源于网络

 

花钱进名校的旁氏骗局


打水漂的1000万

最近,上海静安警方破获一起“办理名校入学”诈骗案,24名家长累计被骗1000多万元。骗子濮某自称有“教育局”背景,只要钱到位,进名校轻而易举,还手拿不少成功案例。

刘先生和濮某搭上线后,双方签订协议交了60万元“入学费”。直到今年9月1日开学迟迟没等来入学通知,刘先生发现事情不对,但濮某已失联,所谓商务咨询公司也已人去楼空。

濮某被抓后才得知,此人压根不认识教育局或学校领导,家长还是进正常摇号的池子,摇进了就是“路子通了”,没摇进就开始以系统故障、还有补录、先借读后转学等理由拖延。

如果家长态度强硬想闹大,就用从下一个家长骗来的钱去退前一个家长的费用。之所以败露,是因为濮某迷上了直播打赏,“资金链”断裂了。

从媒体曝出的聊天记录来看,“朋友介绍有信任基础”、“政策是政策,托关系是托关系”、“你不信就算了”等是常见话术,骗子还会假意主动提退定金。出于沉没成本和赌一把的心态,受骗家长并没有真的坚持退钱。

承诺“借读转学”,一等就是两年

去年,普陀区的陈先生报案称被骗95万。他在2020年时通过朋友结识自称有入学“路子”的卢某,卢某说自己手里有一个某知名小学的“转学”名额,让陈先生儿子先在对口小学读满一个学期,然后通过转学进名校。 卢某拍胸脯保证能在一年级寒假后转学,如果不成全额退款。

协议一签,95万一付,没想到一等就是两年,儿子都上到三年级了,转学的事还没着落。这期间陈先生不是没有过质疑或要求退款,但卢某总有话术拖延,例如声称出了意外,或在争取下学期的名额。最后拖无可拖,退了10万后人间蒸发。

卢某被抓获后发现这个骗局中还有另一个同伙蔡某,蔡某是某教育科技公司的负责人,一直在外假装业内大佬,宣称人脉资源丰富,有“路子”运作小朋友进入各种名校就读。骗得95万后,蔡某分55万,卢某分40万。两人归案时,钱已经被挥霍得所剩无几。

 

留学申请中的“保录取”大坑


以为是保录,其实是退学导火索

留学保录是条长期存在的灰色产业,中介往往收取非常高的费用,如果录取不了就全额退款。在小红书上,甚至偶尔能刷到一些类似“低GPA进哈佛”的广告词。但真的会有这么好的事情么?很多中介大概率是走险招——材料造假,录取是能有,但后续怎么样他们就管不着了。

过去几年里,媒体陆续报道过几次美国大学开除中国学生的新闻,其中比较典型的是2018年纽约大学石溪分校开除了至少7名中国学生。

这些学生通过位于美国纽约的“帝国教育”、国内的“德仁教育”等机构申请大学,中介声称在大学内部有关系,学生可以通过捐款方式拿到录取名额。殊不知实际在申请时,中介将学生GPA由3.0改为3.7。

学生后续申诉,说自己不知情,在高中和大学期间都从没有过作弊行为,但没有用,学校不信你。造假一旦被发现,基本就是被开除,没有挽回的余地。

有学生在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半年后被学校通知申请材料作假予以开除;还有学生花了4万5千美元买了研究生保录服务,拿到波士顿大学硕士录取后,波士顿大学将学生的成绩单发到石溪大学核对,发现造假,结果硕士offer落空不说,还被石溪大学开除。

 

凭空多出来的海外本科经历

还有些中介能杜撰出神秘的海外经历,可能你人都没出过国,本科学历就有了。

广告打着“零条件、免雅思、免预科直录世界名校”的名号,机构声称在海外有合作院校可以注册学历,假装有过四年海外求学经历,所以英语也免试,学生只要等着收offer。而这份本科学历到了硕士毕业后,就自动作废了。

科研项目等背景提升也可以挂羊头卖狗肉式包装,机构声称自己有藤校科研老师资源,或者“前招生官”资源帮忙进行操作和材料递交,官网上挂着一长串头像和职位背景,看起来也颇为唬人。

但当真有记者邮件询问所谓“前耶鲁大学招生办主任”时,这名教授确有其人,但和招生毫无关系,他回复的邮件里表明“I have never held that position, I have never been involved in Yale University admissions, and this organization has absolutely nothing to do with me.”

这一系列操作看似流畅,但如果你连国门都没有出,自然不会有签证和出入境记录,无论中介多么言之凿凿保证学历支持背景调查,都是经不起学校抽查和推敲的,一旦东窗事发,都会被勒令退学。

通过各种案例,不难发现一些共性:

1、经过包装但来源含糊的资源和人脉

最常见的话术是“学校里有人”、“有关系”,通过各种暗示和“你懂的”的心领神会,营造一种不可多说的神秘感。本来就是不能摆上台面明说细究的灰色地带,很多家长自然不会刨根问底,因此很难识别真假。

2、利用信息差玩心理战

现在的升学政策细则很多,很多家长本身工作繁忙很难逐一研究透彻,到了留学的时候,海外院校数量茫茫,对各国的申请条件和逻辑都了解不深,更是容易轻信所谓的路子和包装。

3、协议没有任何保证,就是赌

一纸协议对骗子来说并没有任何约束作用,在被骗案例中,双方签订的协议上还有模有样写了“如失败退还所有费用”,但结果呢?钱早就没了。

即便骗子得到了法律的惩戒,钱也是打了水漂。在留学的案例中,中介让你成功入学了,后面被退了学中介也两手一摊事不关己。

灰色产业为什么会存在?因为确实有人通过关系、捐款等方式入学。以美国大学为例,捐赠可以说是摆在台面上的潜规则。但对于大多数普通家庭来说,能摸到路子么?

不要说普通家庭了,在最著名的美国大学录取贿赂丑闻中,被曝出来试图用钱砸进学校的人中,不乏美国当地的明星和名流,他们找到的路子,也就是中介贿赂大学体育教练,体育教练进行材料造假,路数和国内中介并没有多少本质上的区别。

外媒总结的美国大学录取贿赂路径:考试代考成绩造假、伪造体育履历

名校人人都向往,但用走捷径的方式,相信资源和人脉可以搞定一切,也是给自己埋下的地雷。如果真的进入了名校或某个向往的圈层,不匹配的落差感是不是反而对孩子有害呢?回过头来,终究希望孩子获得什么呢?

— END —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