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ABB 图 | Unsplash
近日,《纽约邮报》爆料称:
哈佛大学被曝为成绩不佳但具备校友子女、巨额捐赠者或权贵家庭出身等条件的申请者们,准备了一份秘密的“Z名单”。每年约有50至60名学生入选该名单。这些学生的家庭都向哈佛大学提供了捐款,数额从4年100万美元至数百万美元不等。
该校官员曾引述一份报告称,“Z名单”为学校增加了370亿美元的巨额收入。不仅如此,哈佛还耍了一套把戏,“Z名单”上休学一年后入学的学生会成为“数据幽灵”,其平庸的学术数据不会统计在新生报告中,从而使哈佛大学在学术评估或大学排名中免受影响。
其实招生后门事件在美国名校里并不罕见。
2019年爆出的美国高等教育史上最大的贿赂丑闻案,33位在政商娱乐圈颇有名望的家长,包括几位中国富豪,通过一家高校服务咨询机构,找到雇佣枪手代自己孩子参加考试,或是收买考试中心工作人员,篡改考生考试成绩。
此外,这家机构还通过把客户学生包装为体育特长生,伪造体育证书,贿赂体育队教练等方式,走体育路线升学,把一个个普普通通的孩子送进哈佛、耶鲁、斯坦福等11所美国顶尖名校。
所以哈佛大学其实是在4年前就已经被曝光后,继续进行招生走后门。那么美国名校走后门为何屡禁不止?我们除了对这类不公正行为感到震惊、愤怒之余,是否能从大学本身的角度,“替它们想想”,名校究竟为何愿意冒天下之大不韪、明知故犯、铤而走险也要开启走后门的招生呢?
01
如何从大学角度理解招生?
每所大学的招生名额都是有限的,所以招生官们必须在有限的名额里,尽可能多地找到未来能反哺母校的那些学生,即最好每个“坑位”都能培养出出类拔萃的人才,来为母校捐款、带来好的名声,未来回报母校。
而世代传承的校友、政客和富商子女都比家境普通的学生更有可能肉眼可见地为母校带来资源。所以名校给他们留个口子,既“回报”了他们对学校的捐赠,又确保了这几个“坑位”能带来未来的高回报,还能避免这样的高端人群被别的名校抢走——无论如何,名校都要保证自己处在良性循环中。
大家不要以为富豪们一定需要砸钱走后门才能“买”一个坑位,直截了当的送钱风险很大,其实只需要把家境和实力摆在那里,外国名校就已经觉得投资这个学生比投资其他学生来得“划算”了。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位中国富商为儿子录取英国艺术大学开办美术馆的故事。
富商为了投资升值以及儿子学艺术,特意收藏了许多已扬名和未来可能扬名的艺术家的作品,并找到场地展示出来。这么做既起到了为美学教育做贡献的作用,又从门票和出售艺术品中获得收益,还启蒙了儿子对艺术的兴趣,更为他未来进艺术大学铺好了路——
英国大学一看,这个孩子家里有这么多难得一见的艺术珍宝,以后借来学校展示展示、组织学生去中国参观参观,都能显示出我们大学比其他艺术大学更优越的资源和实力,这不就能吸引来更多的艺术天才了吗?
而且这个学生家庭条件和艺术氛围这么好,从我们这里毕业后,未来可能还会在艺术界和商界有更大的发展,到时作为母校的我们,还能与他有更多更高规格的互动,这不比招一个普通家庭的艺术生的回报确定性高?而我为此要付出的不过就是一个“坑位”,更何况,这个学生没有直接给我们钱,我们也没有任何风险,这样多好。
同理,演艺界顶流的王源被伯克利录取,体育界顶流的谷爱凌被斯坦福录取,都可以看作他们可以为母校带去实实在在的好名声和未来的确定性回报。
此外,就算被曝光走后门,名校的损失也不算大。大家会因为哈佛招生有走后门的情况,而不再认可哈佛大学的江湖地位了吗?全世界的学生会因此就不再报考了吗?学生在找工作或者自己创业经商时,别人仍然会惊叹“你是哈佛毕业的啊”。所以对于名校来说,被抓到走后门,是有点丢脸,应该还要受点处罚,不过动摇不了根基,毕竟美国也不希望哈佛跌落神坛。总而言之,利大于弊,值得一试啊。这样一来,你说怎么禁止得了?
02
为何会有贫困生和少数族裔名额?
有些人可能会说,名校也不全是招有背景的家庭,贫困生、少数族裔的名额不也有一些么?确实,而且这些人能被录取,其实还要归功于那些“走后门”的学生,是他们带进来大额的捐赠,才保证了大学能持续不断地发放奖学金,让格外有实力却贫寒的学生也能有机会上名校。毕竟这些学生中有些也已经展现出了非凡的天赋,让名校相信把这个“坑位”给TA,未来也或许会有回报。
另一方面,美国大学的招生也需要符合《平权法案》的要求,即大学依据种族、肤色等给予少数群体一些优待,从而让大家拥有平等的教育权。因此只要有一定比例的贫困生和少数族裔(不包括亚裔)的录取,就可以为大学没有歧视提供证明,从而大学就可以放开手脚地去招收更多的第一部分里提到的那些学生。
而这样做就苦了那些资源一般,同质化还比较严重的普通中产亚裔学生。他们跟有政治经济实力的白人比,不一定能为大学带去更多的“利”;跟非裔和贫困生比,不一定能带去更多的“名”。就算不考虑政治因素,只看机会成本,名校算了算,确实招亚裔不够划算(特别特别优秀和有背景的除外)。
于是,就出现了今年上半年美国华裔学生乔恩·王(Jon Wang)公开起诉哈佛大学招生歧视,且在历经9年的奔波后,终于迎来了哈佛大学败诉的新闻。该生高中平均成绩(GPA)高达4.65。在“美国高考”(SAT)考试中,他拿到了1590的超高分(满分1600)。结果还是被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加州理工学院、普林斯顿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6所顶尖高校都拒了。
接受采访时,他说亚裔身份确实影响了他的学术前途。学生公平录取组织(SFFA)曾以他的成绩做模型计算,身为亚裔的他有20%的机会被哈佛录取,但如果他是非裔,录取概率将高达95%!因此他觉得愤愤不平,难以忍受,终于决定挑战哈佛。
作为中国人,当我们看到这样的新闻,总会感到深深的悲哀。其实,从美国私立大学的角度看,它们不只是教育机构,更是盈利机构。今年上半年,还爆出过另一条美国名校的新闻:“普林斯顿大学成为世界首所‘财富自由’的大学”——根据马尔科姆通讯社的报道,普林斯顿大学已经成为全球第一所不需要外部资金,仅凭目前捐赠基金的运营就能支付所有开支的学校。
所以,看到跟自己齐名的普林斯顿已经实现了财富自由,你说哈佛大学需不需要考虑将每个“坑位”的价值发挥到最大?而招进来大量刻板印象中缺少政治地位、名企高管、喜欢死读书的亚裔,或者同情太多的贫困生,这样的配比能让哈佛现在和未来的综合收益最大化吗?
03
我们该怎么做?
首先,走后门的违法行径不要做。名校丢点脸还是名校,个人行贿被抓,轻则退学重则坐牢。“内地家长给香港小学校长塞红包被判有罪并监禁6个月”的新闻就是给我们的警示。但我们也需要适应外国名牌大学的招生法则——争取做上文第一部分里的申请人,因为亚裔在美国名校已经很难做第二部分里的申请人了。而要成为可以给名校带去好处的申请人,非常需要家长和学生一起努力,不仅要鸡娃,更要鸡自己。
其次,如果这个太难,那么让孩子找到确定可以为大学带去名和利的项目,且尽量不与他人雷同或者做到遥遥领先于其他人,才有可能成功。之前就有“美国名校争抢‘网红’”的案例。比如,技术流UP主Lauren,从2019年开始活跃于油管,致力于分享各种视频软件的剪辑技巧,现已积累了40万左右的粉丝。然后她收到了哥伦比亚大学、布朗大学、纽约大学、西北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等多所名校的录取。
美国大学招生指导协会主席曾经说过,如果学生在互联网上的影响力是积极的、令人印象深刻的,那么在申请时,强调他们的网络影响力无疑会给他们的申请加分。现在新生代的学生了解一所大学最常见的方式就是在Facebook、YouTube和Instagram等社交媒体上获取信息。所以大学更愿意录取一些活跃于社交媒体上的“网红”,通过他们拍摄第一手校园记实视频,来扩大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从而吸引来更多的申请人。看到没有,要给名校带去实惠,让名校需要你,那么录取你就会容易得多了。
有些人可能会很不屑,网红又不代表学术好,大学到底看重的是自己的名利还是学生的学术能力?考大学难道不是该根据学生学术水平来吗?扯这么多家境、种族干什么?嗯,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高考真的算很公平了。而考外国大学恰恰是放弃了这种公平,去选择一条更“综合考量”的路,那么既然要综合考量,就不得不考虑学生的出身和TA能给大学带来多少确定性的可观的价值。
因为名牌大学非常明白,对于已经成年的学生,大学4年时间其实改变不了太多,还不如直接招一个已经被证明是价值高的,自己也轻松,只需要做到吸引他们前来报考自己的学校就行了。所以,网红对于大学,真的很重要。
结语
哈佛大学给权贵子女开后门这件事屡禁不止,也提醒了我们,要从大学的角度看问题。即不要一味地表达文书里常见的“我如何爱你们大学,如何适合你们大学”,这是从申请者的角度说的话。而应该告诉大学“我可以确定性地给你们大学带来什么”,让大学感觉把录取名额投资给你,比投资给其他人更值得。
我们既要相信,学生跟母校之间是相互有爱的,彼此是因为学术兴趣相投,价值观相仿,而走到一起。只不过也别忘了,学生跟母校之间,也是相互需要的:入校前,学生为母校加持光环;毕业后,母校为学生加持光环;发达后,学生再为母校加持光环——这才是一种双赢模式。
作者简介
ABB:曾在沪粤多家教育集团担任管理岗位。目前主要在国内外学校的收购出售、品牌和项目引进、托管运营等方面,从事教育领域的商务拓展和资源对接的工作。个人公众号“ABB讲教育界的故事”(ID:ABBdegushi)
— END —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