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文 | 阿醋 编辑 | Yuan
图 | 受访者提供
*本文为真实家长分享,非商业推广
这是一个从一线城市“退居”三线的择校故事。
叶子自己是北京人,她的老公是西班牙人,两个孩子在上海出生,疫情结束从西班牙回国后,他们离开北京上海,选择去三线城市昆山上学、生活。
叶子不是没有过纠结、疑虑、迷茫,只是她用一个理由说服了自己:有些事情需要水到渠成,太过纠结,容易捡芝麻丢西瓜。
一线城市家庭,为什么去三线城市上学?以下是叶子的讲述:
#1,我为什么离开一线城市
无论在北京、上海、西班牙还是昆山,我们的每一次搬家,都和孩子爸爸的工作有关。
在我们全家看来,爸爸和孩子们在一起非常重要,思虑再三,最终我们选择“孩子爸爸去哪,我们就去哪。”
我们先在一线城市选了一所不错的民办学校,那所学校的教育理念是“支持孩子按自己的形状成长,发挥自己的长处”,这与我的想法不谋而合。并且它还是所老牌学校,让我觉得放心和稳妥。
但一段时间后,我发现它理念虽然丰满,落地却不太理想。
尽管学校老师对教育有非常高的热情,出发点也全为孩子着想,它却并没有把理念都很好地落实。比如学校有些年轻老师对孩子们的特点不太了解,有时激励的标准不平衡,会无意中打击孩子的自信心。
这和我理想的学校教育有些差距,让我第一次动了换学校的念头。
正巧没过多久,孩子爸爸去了江浙一带工作,继续留在原地的话,就会离孩子爸爸很远。于是很快地,我又把择校目光放到了上海。
我找到一些上海民办学校的家长,与他们电话聊了几所学校,又在网上搜罗到很多上海学校的信息。然而整体看下来,虽然学校都很好,让我眼睛一亮和特别感兴趣的却没有。
一筹莫展时,与我家娃同校的另一个高年级家庭,由于工作变动也离开一线城市来到江浙。但和我不同,他们没去上海,直接选择了昆山的民办学校。
我很惊讶,毕竟通常来说,很难有人愿意舍弃一线城市的教育资源。
十几年前,我在昆山居住过,对这座城市,我特别不喜欢。
那时的昆山,可以说是文化荒漠,人的素质以及各种令人崩溃的环境,几乎让年轻的我无法忍受,逃离似的去了灯红酒绿的上海。
由于从前的刻板印象,我完全没有考虑过昆山,于是我给那个妈妈打了电话,向她询问昆山这所民办学校的情况,并说出了我的抵触和顾虑。
我问她“这所学校是集团办学,会不会有很多条条框框?会不会降低家长对教学的参与度?会不会全是昆山本地孩子?我家孩子会不会很难融入?”
两个小时的聊天,那个妈妈在电话里耐心把她知道的情况讲给我,她说“学校离上海边界很近,昆山、上海和其他城市的孩子都有。并且这个学校还是能帮家长省不少心的。”
我将信将疑,又去咨询之前一线城市学校的老师,很意外,老师也很看好昆山这所民办学校。
“既然这么多人推荐”,我心想,“要不就这个学校吧”。
#2,退居三线城市民办学校
带娃来昆山,我也不是没有忐忑过。曾经很多家长问我“昆山的教育资源稳定吗?和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比如何?”这同样是我疑虑的地方。
说实话,这所学校比较年轻,建立时间还没有五年,所以它很多方面都需要磨合。一个是与老师的磨合,另一个是学校与学生和家长的磨合。
作为家长,我能够感受到学校的变化,它会很认真听取家长的意见,并积极做出相应调整。
特别是这个学期,明显感到学校提高了学术标准,老师的教学方式也相应有调节,虽然都是细节上的小变化,但包括我在内的很多家长都看到学校的用心,让家长们对学校很有信心。
抛开需要磨合的几点不谈,我觉得昆山的民办学校优点也很明显。
首先,孩子在这变开心了。
之前在一线城市的学校,孩子们中午有将近两个小时必须要躺在床上午休,即使不睡也不能说话,导致我家孩子经常说上学没意思,不想上学。
来昆山后,就目前而言,孩子每天放学回家,提到最多的是在学校开心的,或是一些小朋友之间发生的故事,因为他觉得与老师同学相处很有意思。
学校有一半是外教老师,中文和英文两种语言的课都上,而且老师们往往会在课堂做一些项目和游戏,至少我家孩子没之前那么抵触学校了。
其次,学校很重视孩子的情绪。
我认识一个家长,他女儿之前参加校际足球赛时,因为没有校队身份,被高年级男生排斥说“你来干嘛?你又什么都不懂”。
小女孩很难过,当天回家就自己约了学校的心理老师,因为老师和孩子们讲过,如果不开心可以约心理老师,老师会提供帮助。
孩子在学校也不会因“课间十分钟”感到压力。我儿子目前二年级,作业其实很多,每天认真全写完需要一个半小时左右,只是他经常拖拉忘记写作业。
为此,我曾经特意去问老师,能不能让孩子把作业放到第二天课间补,结果老师直接拒绝,她说“学校有要求,课间孩子必须出去玩,不能写作业。”
学校这些做法,打消了我之前对昆山学校的负面疑虑。从我自己的角度看来,这所三线城市的民办学校,已经具备一线民办学校的综合素质了。
#3,这样的生活节奏,也很舒服
我们住在上海时,孩子爸爸每天从家去公司单程1.5小时的通勤,而现在在昆山,每天即使堵车,孩子爸爸四十分钟也能到家。
每晚六点半,我们等孩子爸爸到家后,会一起吃晚饭。等孩子们写完作业,爸爸还会陪他们玩乐高、讲睡前故事、督促孩子们刷牙洗脸上床睡觉。
孩子爸爸其实很忙,每晚哄孩子们睡着后,还要继续加班工作。但孩子爸爸和我都认为,一家人能这样其乐融融的在一起,是多少钱都买不来的幸福。
来昆山上学后,我和孩子也有了很多的连接感。
不久前,我报名了学校的家长课程,我跟两个孩子说“我也要去学校上课”。他们很惊奇,大声问我“啊?真的?哪个老师的课?”我说“就是xx老师”。听我说完,他们眼睛一亮,很开心的说“啊!是我的老师!”
就这样很自然的,我和孩子们多了一个共同话题,这种连接感真的既幸福又神奇。
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有考虑过,如果孩子爸爸工作不变动,教育政策没有变化,我们大概率会让孩子一直在昆山的民办读到高中毕业。
为什么我认为高中可以在昆山上呢?主要原因是我们不打算高考,而且昆山学校的资源分配比较平均,不硬推爬藤,会帮孩子找到适合自己的学校。
上学期,我身边一个高年级家长还跟我说,她家上海的房子周围开了一个特别好的公立,想带孩子回上海,但打算把她家姐姐继续留在昆山。
我问为啥,她说姐姐目前状态很好,很快升五年级还可以住校。“并且”她解释道“我对(昆山这所)学校还是有信心的。”
那位家长的考虑我懂。
北京上海的学校里,好孩子太多,竞争太激烈,就算孩子考进去,但成绩不出众,最后会怎样?其实很难说。
而且这次来,我发现昆山变化很大。
这里延河修建了很多绿化带公园,既好看又骑行友好,可以一边骑车一边欣赏沿河景色。
北边的太仓还开了很大的滑雪场,南边超美的淀山湖可以露营。
最重要的是,这座城市生活成本低、不堵车、每个地方都不远、去哪都方便,几乎消除了我之前的坏印象。
当然啦,昆山毕竟是小城市,人文方面跟大城市比不了。所以每周末我们一家四口会一天在家躺平,另一天去上海上课、参加活动、和朋友们聚会。这样的生活节奏,也很舒服。
最后,还是想说的是:我们来这里上学,是考量很多因素后才决定的结果。
目前这所学校离上海近、有很多上海孩子、有很多从高校毕业的外教、课程有趣、中英文环境都有,但我们了解的也只有这一所学校。
如果一线城市的家长想带孩子来三线上学,来之前还是要仔细斟酌筛选的。
选学校,最重要的是学校的理念和理念的落地,外加给小朋友提供一个评价标准不单一、对小朋友的擅长能提供支持、相对宽松的环境。
而且,尽可能的多和家人待在一起吧,一家人在一起真的很重要。
教育毕竟不是人生的全部,没有完美的学校,孩子一生的幸福最终还是在父母手里。
<End>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