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茹辛 图 | Unsplash
我有一个朋友,上月刚生了娃,满月酒还没摆,就开始向我打听是不是该囤点绘本之类的了;
我还有一个朋友,儿子刚上幼儿园,她就已经把孩子未来三年内的学习目标和路径绘制成了一张表;
上周我带女儿柚子去一家机构上设计课,看到有位父亲非要让自己才四岁的孩子来学习服装设计。虽然老师已经告诉他机构的课程涉及到一定程度的理解力和动手能力,最低招生年龄是五岁,但那位父亲依然执意要让孩子来上课。
这个时代卷啊卷,于是家长就带着孩子冲啊冲,于是更多的年轻人观望、徘徊、恐惧,把生育和教育一个孩子看作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排除经济因素,“恐育”的背后其实是“方法论”的缺失:对于如何当好父母,我们并没有足够清楚的理念,也缺乏行之有效的方法。所以当大环境陷入内卷焦虑的漩涡,我们要么变得身不由己,要么干脆敬而远之。
而“亲子教育”这道题,你当然可以有更好的解法。
教育的方向:构建“元能力”
抛开资源紧张的困境、体制内外的争辩,每一个父母都不妨先来思考一个问题:
我们究竟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什么样的?
- 无论顺境逆境,无论登上巅峰或是徘徊于低谷,都能从容面对;
- 在AI称霸的时代,永远能激发出自身的创造力,不惧变化与风险;
- 独立而强大,温柔而坚韧,可以单兵作战,也能与伙伴并肩同行;
- 始终好奇,始终善良,尊重自我也融入社会,不卑不亢走出自己的路……
如果是这样的孩子,你还会担心他的未来吗?
而以上种种,不是一所top名校、一堆荣誉证书、一次满分考卷能够给予的,而是在漫长的时光中和家长一起慢慢修行出来的。
如何真正培养出这样的孩子?
关键在于“元能力”的塑造:思辨力、沟通力、共情力、审美力、创造力;
以及关乎心理强度的“核心素质”:坚定,勇敢,有梦想,不畏难。
这些心理素质和能力是诉诸于生命本质的,是属于孩子的最重要的财富。拥有了它们,就像拥有了打开不同宝库的金钥匙,让孩子可以一往无前,在追寻幸福的征途中同样收获现实的成就。
这正是我写作《打造元能力:孩子的未来不会差》这本书的缘由:
作为一位母亲和一名教育研究者,我希望将自己的经验、感悟以及在无数次反省和研究中获得的启发、经过实践检验而行之有效的做法分享给更多父母;同时尽己所能勾勒出一个面向未来的能力体系,尝试为家庭亲子教育确定一个大方向。
好读好用,随身携带的教育“攻略”
在我看来,对于孩子的教育不能“贪多求快”,也不能“面面俱到”,而是要“抓大放小”,通过引导孩子构建一些基本的核心能力来完成至关重要的“启动”。
在此之后,他们将带着这样的“元能力”一路突破向前,去塑造自己的人生。
为此,我把孩子面向未来所需的“元能力”分成了五大维度:
除了大家熟悉的“智力”“情商”之外,我特别加入了“审美”的维度——在日新月异的数字化时代,这将是人类区别于AI的独特优势,也是孩子寻求人生幸福感的重要路径。
而在“理智”的发展之外,意志的锤炼和对内心的探寻同样重要:在智力旗鼓相当、接受的教育资源区别不大的情况下,是坚定的意志、强大的内心、丰富的精神世界,决定了孩子最终到达的高度、以及人生的丰饶程度。
在对每一种能力进行阐述时,我都会先分析其价值和意义,然后介绍具体的培养途径和技巧。大量的案例和干货就像一个个智慧锦囊,在你需要的时候帮助你平复情绪、打开思路、“点石成金”。
第一章 启”智”:由表及里地开始智力启蒙
观察:从”本能”到”能力”
想象:”故事”比你想的更有用
表达:于细微处学”说话”
思辨:360°的思维体操
第二章 通”情”:培养受益终生的高情商
自我认知:贯穿一生的功课
共情:神奇而美好的”读心术”
六大法则:应对情绪”小怪兽”
好说好听:让”沟通”达成所愿
第三章 审”美”:体会陶冶情操的艺术之美
审美之前提:放下”功利心”
审美之核心:多管齐下激发感受力
审美之技巧:”乾坤挪移”的小”心机”
审美之创造:从模仿开始的创意飞跃
第四章 炼”志”:重塑面向未来的强大意志力
不畏惧:迎难而上,”逆势”成长
不脆弱:构建韧性,适应变化
不”躺平”:自我管理,控制欲望
不逃避:直面内心,勇敢担当
第五章 明”心”:实现以幸福为目标的心灵完善
认同自己:点亮每一个”喜欢”
理性”谈情”:学会爱与被爱
寻找意义:激发人生的动力
探索内外:与三重”世界”和谐相处
无惧内卷,和孩子一起“向幸福出发”
还是我的一个朋友,她的女儿8岁开始参加国内外各种比赛,拿奖无数,一路朝着常青藤狂奔,不逛街不游戏,最大的爱好是“学习”……可是连她妈妈自己也说,我女儿是个“异类”,她的经验完全没有参考性。
的确,没有谁比你自己更了解孩子,也没有谁比你自己更能发现孩子的亮点。何苦整天比来比去,用自家之短,去衡量他人之长呢?
正如《中庸》所言:“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教育,就是发现孩子的天性与天赋,呵护它、引导它、激励它、支持它,让它一点点呈现出来,变得闪闪发亮。
而从发掘天性、激发潜能的角度而言,家长不应当是“监督者”的角色,而是应当是“引导者”和“支持者”:
以清晰的目标觉察、充分的耐心来陪伴孩子的蜕变,包容他们暂时的失败和错误,为他们指出前行的方向。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本书不只是培育孩子的“指南”,也可以成为家长“查漏补缺”的“入口”:找到自己成长过程中缺失的环节,与孩子一起体会和揣摩,一起持续自我完善。
要知道,我们全部的努力——家长的用心栽培,孩子的全力成长——最终目的不是为了创造一个确定无疑的未来、不是为了套上一种单一标准的“成功”,而是为了找到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人生幸福。
我希望能通过这本书的分享,和大家一起探讨亲子共同成长、彼此正向影响的路径;同时让我们的心灵从过多的功利、过强的目的性中“解放”出来,助力我们与孩子的人生从“成功”走向“幸福”,走向心灵的安宁、完善与自足。
— END —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