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主妇学英语,四周速成?!也只有印度敢拍了

文|小双  图|截取自电影

印度人咖喱味十足的英语口音想必很多人都有所耳闻,不过,比起拼命想消除中式英语痕迹的国人,印度人对自己的口音不以为意还十分骄傲。

这很大程度上源于英语是印度政治和商业的通用语,也是印度精英阶层的语言。

就像印度片《起跑线》中反映的那样,中产及以上家庭的孩子从小就在全英语环境中长大,一路上的也是全英语教学的私立学校。

在这种前提下,很多印度人的英语水平实际上非常高,只是带点口音而已,语言对他们来说也只是一种工具。

最近,国内引进上映了一部印度电影,片名也很直接,就叫《印式英语》。讲的是,一个印度家庭妇女立志学英语的故事。

这部电影早在2012年就在印度本地上映了,时隔整整十一年才在中国公映。

不过即便在当下,它依旧值得一看。

 

「01」

失落


影片的女主叫莎希,她是一位标准印度中产家庭里的家庭主妇,有一男一女两个孩子,老公还算靠谱,婆婆也幽默开明。

影片以这个家庭里一个看似稀松平常的早晨开场。

莎希忙里忙外分身乏术。一边是大女儿叫着为什么莎希又把黑面包做成白面包,另一方面是老公大喊着让莎希给他倒咖啡……莎希想自己坐阳台上一边喝咖啡一边看个报纸结果连屁股都捂不热。

要吃黑面包不吃白面包,其实在当下中国年轻人中很常见。大家都意识到了吃粗粮的好处,从而避免过多摄入精致碳水。这个行为在西方白人世界自然更是风靡,毕竟走在大街上都有人卷着瑜伽垫来回穿梭。

影片用一个看似闲笔的设置,轻而易举地就刻画出了一个“受到西方思想浸润价值观逐渐开始转变”的印度小姑娘形象。

很快,饭桌上一大家子就针对莎希聊天时涉及到的一个英文词汇开始大笑:查兹。

其实莎希想说的是Jazz,但因为不熟悉英文而闹了笑话。

从这里我们就能隐约意识到莎希在家里所受到的轻视,大多数人都明白当中嘲笑别人的口音或者说失误都是一件不礼貌的行为,而这个家里除了莎希并没有人意识到这一点。

等到把老公送上班,孩子送上学后,莎希开始做她最拿手的印度美食:拉杜球。

几乎每一个吃过莎希拉杜球的人,都会赞不绝口。平日里,闲暇时间她就在家里做点心然后卖给客户,生意非常好。

面对大家的赞赏时,莎希第一次露出了自信开朗的笑容,这是她在家里很少有的心情。

但很快,她又遭受了接二连三的打击:

莎希开开心心给老公打电话说自己生意很好,而对面只是冷冷地说“我现在很忙”然后便挂断了电话。

她本来只是想随口问一下女儿为什么不让她辅导功课,女儿却毫不留情地说“那你能辅导我的英国文学课吗”。

接着,莎希想代替临时有事的老公出席女儿的家长会,大女儿不情不愿,甚至不让她多说话。因为这是一所全英授课的私立学校,无论是老师家长还是学生,在学校里使用的都是英语,而莎希只会印地语。

最后,当莎希在老师面前坦承自己只会印地语后,老师也转而使用不熟练的印地语和莎希交流。两人在谈话过程中气氛很愉悦,但大女儿却觉得很丢脸,她认为老师是为了顾及妈妈的感受,才使用了不甚熟悉的印地语。

回来之后,婆婆为了宽慰莎希,说父母总是会令孩子感到丢脸的。莎希顿了一下,说:“不是父母,只有妈妈。”

是的,在大公司里当领导、整天说英语的父亲怎么会令女儿丢脸呢?只有在家里当家庭主妇、拿手好戏是拉杜球和只会说印地语的母亲才会令女儿丢脸。

《印式英语》在开头短短十八分钟,就用节奏轻快的叙事呈现了莎希在家庭里不受尊重、没有被平等对待的失落。

而这一切的源头,仅仅是因为她不会英语,和没有掌握“先进的”西式思维。这种无力感,这种对自己付出轻而易举的否定,无疑让莎希窒息。

出身平民的她,甚至在自己的家庭里感受到了隔阂。家人一到说正事时就开始用英语交谈,随随便便就把莎希隔开了。

 

「02」

自爱


就在影片进行到十八分钟的时候,事情出现了转机:莎希远在纽约的姐姐打电话来,邀请莎希一家去纽约参加女儿的婚礼。为了能够更好地布置婚礼流程和现场,姐姐希望莎希比其他人先到纽约一个月。

刚听到这个消息时,莎希先是为姐姐高兴,毕竟她在异国他乡靠着自己的努力独自拉扯大了两个女儿,如今孩子都已经步入婚姻了。

但得知自己要独自去纽约时,她又陷入了恐慌。因为每个人第一次独自出国时难免会觉得手足无措,何况是一位连Jazz都会读错的印度女性。

眼看木已成舟,加上婆婆大力支持,莎希还是一个人登上了远渡重洋的飞机,并在飞机上遇到了一位非常有意思的老先生。

他不仅教莎希如何按铃呼唤空乘,还给莎希当实时翻译,帮助她看外国电影。在入境检查时,莎希为回答惴惴不安,老先生却对着工作人员说:“爷是来消费的,来帮助你们恢复经济。”

转头又对莎希说:“不要被这些人吓唬到,现在到了他们害怕我们的时候了。”

从这里我们就能看出《印式英语》中所体现出来的价值观,即自信与自爱。

到了姐姐家之后,虽然也有短暂的喜悦,但那种语言带来的隔阂同样随时随地。比如因为不会在咖啡店点餐,她被工作人员当众歧视。

但这里是纽约啊!一个人种大杂烩,一个对奇异人群足够包容开放的地方。进入英语环境后的莎希,也逐渐变得大胆,她甚至偷偷摸摸自己去上了一个四周速成的英语语言班。

四周速成,听起来不太靠谱。然而就是在这个速成班里,莎希开始真正变得自信。

语言班虽然小,人也不多,但在Diversity上,可能比任何美国高校和公司的都做得好。称得上百花齐放。

有幽默善良开朗的大卫老师、可爱活泼的中国女孩、绅士暖心的法国小哥、来美国当保姆的墨西哥女性伊娃、在纽约当出租车司机的巴基斯坦小哥、沉默寡言的黑人小哥,幽默聪明的印度程序员小哥。

 

「03」

平等与尊重


尽管这个班级的学习者来自五湖四海,但都是好相处的人。最重要的是,大家只是把英语当作一个沟通工具,而不是可以用来歧视或者嘲笑其他人的筹码。

也正是在这个班里,莎希逐渐意识到了,什么是爱、平等和尊重。

比如在课上自我介绍时,大家对于莎希家庭主妇的身份表示认同,还佩服她能做出广受好评的拉杜球。而在家里,家人并不认可莎希的价值。

老师大卫是LGBTQ群体,由于失恋心情低落,班里有同学出于刻板印象,不理解他的难过。甚至有人开玩笑再换一个伴侣。莎希郑重劝告伙伴们:大家取向不一样,但痛苦是一样的。

同班的法国小哥对莎希一见钟情,还多次热心帮助。虽然莎希没有对他的表白做出回应,但也挣扎过。一边是嫌弃自己的家人,一边是欣赏自己的帅气男人,怎么可能不犹豫呢。

当大侄女的婚礼终于正式开始,莎希的家人也都来了纽约,她需要在自己的感情与家人之间做出最后的抉择。

没有大场面的吵闹,曾经不会英文的莎希用一段婚礼上的流利英文致辞,让老公和女儿羞愧至极,也让法国小哥明白了自己的心意。她得体的举止、勇敢的表达、美丽的笑容,极具感染力。

莎希在看电影时学到了一个词——Judgemental。她不懂这个词的意思,就去问侄女。侄女告诉她:“如果我看到你穿着传统服饰,就觉得你是典型的印度妇女,这就是Judgemental。而实际上,你是一个非常自由勇敢的女性。”

莎希的形象无疑十分丰满,她或许会因为家人的嘲笑和不尊重而失落气恼,但又能突破自我不断成长进步从而赢得周围人发自内心的尊重。

影片没有响亮的口号、激烈的情节冲突,反而用一种看似不起眼的紧密结构和错落有致的节奏把观众带到一个轻松愉悦的情境中。

在这个情境里,一切以平等尊重为基底,串联起了家庭、阶级、种族国家、女性、友谊、爱和责任等议题,举重若轻,但也留下了思考空间。

而这正是《印式英语》的可贵之处,它在一个完全能够预测的故事里维持了巧妙的平衡。类似的主题,近些年我们看过不少,但能拍成轻喜剧风格却极其少见。

这种处理看似简单,实则功力深厚。它不是烈酒,但余味悠长,能让我们在每一个需要想起的时刻提醒我们:以平等的姿态尊重别人,无论是陌生人还是家人。

— END —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