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宁回国成热点,她的家庭教育有多少参考意义?还真不好说

11月的第一天,颜宁惊喜亮相“2022深圳全球创新人才论坛”,并宣布将从普林斯顿大学辞职,全职出任深圳医学科学院首任院长。新闻一出,即刻便登上了各大热搜榜。

许多网友为此叫好,欢迎“清华女神”再度回国,甚至有媒体用了“王者归来”一词来形容。但这其中,同样也夹杂着不同的声音。
图片

文 | 筱恬 图片 | 网络


“王者归来”

图片来源:南方+

无论是五年前远赴美国,还是如今二次回国,颜宁的选择始终伴随着关注与争议。但抛开事情本身,她的优秀是毋庸置疑的:

30岁不到成为清华医学院最年轻的教授和博士生导师;
仅用六个月时间就攻克了国际生物学界膜蛋白研究领域50年不解的科学难题;
接受普林斯顿大学邀请,受聘成为该校终身讲席教授;
两年内先后评上了美国国家科学院和美国艺术与科学院外籍双院士……

凭借在结构生物学方面一系列令人瞩目的学术成果,她还拿下不少含金量很高的世界级奖项,是公认的实力派青年科学家。

除了硬核的科研成就外,颜宁本身也是一个特别有人格魅力的人。她性格幽默爽朗、为人处世洒脱豁达、生活中还带着点天真的孩子气,可谓集颜值、才华和有趣于一体,完全颠覆了大众对科学家的刻板印象。

这样一位出色的女性是如何成长起来的?对此,很多人习惯性会去追溯她的家庭教育,试图从中挖掘出一些“一看就很对”的养育经验,从而为“牛娃培养秘籍”再添一笔有力的佐证。那么在颜宁身上,存在这样的“套路”吗?


图片来源:文汇网

 

学霸的成长史,看看就好?

带着这份好奇,我不能免俗地去了解了一下颜宁的成长经历,却着实意外了——简单来说,这又是一个“别人家的孩子”自鸡成功的故事,咱只有羡慕的份。
1977年,颜宁出生于济南章丘一个普通的家庭,父母都是工薪阶层。6岁时,她随父母搬迁到北京,从此开启了漫长的求学阶段。

可以说,整个学生时代,颜宁从来没让父母操过心。在成为清华博导之前,她一路顺风顺水,优秀得特别稳定:

18岁,考入清华大学;
22岁,赴普林斯顿大学深造,师从施一公;

26岁,获得普林斯顿大学生物学博士学位;

28岁,在普林斯顿大学修完博士后。

与此同时,她在青少年时期的人生轨迹,有很多都和所谓的“成功养育经验”格格不入:

网上说,“没有一个优秀的孩子,是在放养中长成的”。可颜宁却透露,自己从小“就是一种很被放养的状态”。父母对她“从没有提过什么要求”,只希望她能“健健康康、开心地长大”。

而读书时代,她也从没上过什么兴趣班,放学后最常做的事便是和小伙伴疯玩。让人不得不服的是,就这样成绩还始终很好。

网上还说,“不要把孩子养得太乖太听话,否则一不小心就会毁了ta”。可颜宁偏偏就是一个典型的乖小孩。

小时候,她喜欢读小说,各种童话、神话、古典小说、中外小说,统统来者不拒。她那会儿的理想是长大后做记者或者作家。然而,大人们愣是插手干预了一番:

由于担心眼睛不好,父母便不许颜宁多看这些书,为此她还很不高兴;

高二文理分班时,她第一时间选择了文科,却因为老师的一句劝阻,立马改了分班意向;

高考报志愿时,她依然特别想报文科类专业,又因为父母的坚持,最终选择了生物专业……

回顾颜宁的年少时光,她身上一个很明显的标签便是——听话。

图片来源:南方+

而她的成功其实也不是父母鸡娃的结果,完全就是她天生自带学霸属性。用颜爸爸的话来说便是:“她是个很自律的孩子,求知欲很强,我们做家长的没起太大作用。”

有个细节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某次采访时,颜宁提到,尽管父母对她没有提出过什么期待,她对自己却有要求——不和别人比,但要做到自己的最好。

大学第一个学期,她的微积分考了67分,差点全班垫底。这对于一贯优秀的颜宁来说是个不小的打击。不过很快,她便迎头赶上,最终她的大学成绩排全班第四名。对此,她却不满足:“在我的概念里,只有第一名才是学霸。”

好学上进,内驱力十足,乖巧省心……像颜宁这样的孩子,哪个家长不梦想着来一打?忍不住感慨,这娃与娃之间的差距可真大。颜宁的成长史,看来又是一个咱普通人自叹不如的传奇呐!

 

养育中的“幸存者偏差”现象

有意思的是,我注意到有部分自媒体开始不遗余力地剖析颜宁的家教模式,试图提炼出她的父母做对了什么……对此,我真有点哭笑不得。
印象中,但凡哪个年纪轻轻凭实力出圈以后,都逃不掉被挖掘家庭教育的遭遇。

比如,当初国民才女武亦姝大火的时候,全网都在称道她成长过程当中的一个细节——为了专心陪伴女儿,武爸爸每天下午四点半以后就不再做任何娱乐活动了,包括看电视。

网上还流行过一句朗朗上口的名言:“每一个横空出世的孩子,背后都是父母的奋力托举。”很多家长都把它奉为养育金句。

这句话当然没错,但用在颜宁身上,却显得有些牵强——从某种程度上讲,孩子优不优秀和父母出多少力,这两者之间好像还真没有那么大的必然关系(当然,这里绝没有否定颜宁父母在养育方面付出的意思)。

于是,很多关于颜宁的育儿文章将侧重点放在了“宽松有爱无压力的成长环境”上,开始强调这对于一个孩子的积极影响。

这些看起来忒有道理的观点,却让我感觉别扭。赫然发现,在如今的互联网上,充斥着各种“政治正确”的育儿经验,似乎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自圆其说。

举个例子。有个孩子痴迷画画,甚至影响了学习。这件事就分为了两种情况:

如果最后这孩子出息了,一定会有人振振有词:“智慧的家长从来不会只关注子女的成绩,而是会挖掘并支持他们的兴趣与梦想。”

但如果最后这孩子平平无奇,他们又会跳出来说:“智慧的家长从来不会在孩子该用功读书的年纪,去放任他的行为。”

当然,对于那些人设崩塌的牛娃,翻脸比翻书还快的舆论同样永远不会出错。

就像张一得,那个自杀的优秀学霸。出事前,他的父亲被网友赞誉为“完美爸爸”,育儿方式被大力推崇;出事后,父亲的做法又被批得一文不值。这样的反转,网上还有不少。

而颜宁同样如此。我甚至在想,如果最后她没能成为如此成功的科学家,那么她的成长经历会不会又被过度解读成另外一个截然不同的版本?——父母疏于管教,关键时候又干预孩子的梦想……唉,反面教材无疑了。

图片来源:深圳晚报

事实上,很多媒体宣传的“成功养育经验”,大部分都有着“幸存者偏差”效应。

很典型的代表莫过于蔡美儿和伊泽尔•沃西基(Esther Wojcicki)。她们一个是虎妈教主,以大力鸡娃著称;一个是TRICK教养法的开创者,崇尚自由快乐地育儿。

南辕北辙的教育理念,却都培养出了特别优秀的女儿,收获了一批忠实拥趸。可她们的育儿方式就是满分作业吗?我看未必。只能说,在自己孩子身上运用成功了。

俗话说:“以成败论英雄。”教育也不例外。很多时候,牛娃们的家庭教育在不自觉中便带上了光环。

每个孩子、每个家庭的实际情况都是不一样的,适合牛娃的方法,未必就适合自家娃。倘若我们完全照搬的话,不仅容易打脸翻车,也会平添烦恼。

一个孩子能否成材,是多重因素决定的。家长对于教育的投入固然非常重要,但天赋、运气以及孩子本身的个性,同样会决定最终结果。因此,也大可不必一味放大家长的作用,那样只会徒增我们自己的焦虑和压力。

到底该怎么养育孩子,其实并没有标准答案。能让自己和孩子都舒服合适,便是最好的方式。

至于那些牛娃家长是如何做的,咱就了解一下、适当参考吧。奉为圭臬、照单全收的话,你就输喽。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