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Stella
图|学校提供
前两天咱们编辑部收到了一位家长咨询,替幼升小的孩子纠结该选择某以鸡血出名的公立学校国际部还是某升学成绩一向不错的外籍人员子女学校。本想她只是不知该选择哪一种教育理念,直至她说那国际学校的“外教走了90%”。
尽管对数据存疑,我仍然深感震惊。原以为外教离潮的风波正在逐渐平息,可对家长而言,焦虑与担心却是真实又长久存在的。路透社也曾在五月下旬对外教离职做过深度报道,其中提及,40%的外教会在今年离开大陆,而这数据在疫情前仅是15%。
不同于双语学校里中外教比例各半的常规设置,国际学校的日常教学更是极度依赖外教。在外教离潮的情境下,不难想象国际学校会成为“重灾区”。面对不稳定的师资,又有几位家长敢放心地把孩子交给学校?
放在平日里,外教流动性也是家长挑选学校的关注重点。有一所学校却因极具社区感与家庭感而在家长圈内口碑颇佳,不仅在此次疫情中保有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外教留职率,在校5年以上的外教比例更是高达87%,甚至有多位已任教十年朝上的外教老师。
问及他们此次选择留下的原因,在上海协和国际外籍人员子女学校(以下简称“Concordia”)任教18年的社会学老师Carey Halula说:“我们见证了学校从几百名学生逐渐发展壮大到如今的1200多名学生。在这个充满不确定的疫情期间,我们觉得自己应该留下,留在上海,继续为我们的学校大家庭服务。”
而在学校任教10年的数学老师Ryan Muir也说道:“我和妻子一直把这里当成我们的家。2020年,我们夫妻俩因为疫情被困在美国7个月,学校一直在帮我们想办法,让我们得以平安回到中国,而我们有一些在上海其他学校任教的朋友,他们都放弃回来了。所以,我们很骄傲可以继续留在Concordia,为学校服务。”
归根结底,学校与老师能否帮助彼此共同成长是双方互相考量的KPI。于老师而言,这可能意味着在学校里所能得到的个人与职业的发展,以及情感的支持,在Concordia的语境下即为“社区感”。而于一所国际学校,考核标准可能就变为了教师是否专业、热情且有足够的责任感、能否为学校增添国际化氛围。
01
社区感联结三方
安心对外教来说是疫情期间最难得的状态。Concordia小学部学习支持专员Brenda Malnack提到了封控期间学校对物资需求的极力保障:“无论是一通电话、一封邮件或是一条短信都能得到人力资源高级总监的及时回应。”学校的专业大大缓解了外教对未来的焦虑,从而保障了教学质量。
让外教们暖心的不止是物资的及时发放,或是携手国际医院为教职工的医护需求提供支持,小学部教师Kara Minor还提到了他们班的学生家长。
每当在小区相遇,回答的第一个问题都是:“你还好吗?有足够的食物吗?”。复活节那天,她还收到了家长送来的复活节篮子,疫情下获得如此超脱物质的礼物,让她感受到了不止于家长对教师的关心,更是对一位身处异乡的外籍人士的关心。这些小事无不提醒着她“我们的班级大家庭是多么棒”。
“家长、学生和老师之间形成的密切合作,营造了Concordia的大家庭氛围。”校长Steve Winkelman如是说。这份家庭氛围不只是在疫情期间尤显浓厚,其实在平日的校园里也随处可见。在不少学生看来,有的老师与他们待在一起的时间甚至比和自己孩子的还多。
Shreyas Sharma是Concordia“凤凰分遣舰队”(Phoenix Squadron)的创始人,这是一个致力于探索无人机的学生社团,过去三年,它已然从两人组发展至近50名成员,成为了一个连接志同道合且有创新热情学生的平台。促使这一切发生的,是Dr. Peter Tong——高中部微积分和大数据老师,当然,他对无人机也有着无限热情。
“导师(Dr. Tong)是我在Concordia遇到最好的礼物之一,” Shreyas说道,“他用宝贵的时间和精力来指导我,并总是鼓励我进行尝试。”让Shreyas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他们的第一个大项目。
事件发生前48小时,Dr. Tong找到他,谈论一个潜在项目,以及在48小时之内完成它的可能性。这是Dr. Tong给予Shreyas的证明自己的机会,目标是:在圣诞点灯仪式上用无人机悬挂圣诞横幅。放学后,Dr. Tong和两位同学一起留了下来,进行无人机的搭建、编程和测试。最终无人机表演在校内引起轰动,不仅诞生了“凤凰分遣舰队”,同年晚些时候,Shreyas和无人机小伙伴们还在学校举办了各种课外拓展活动(Co-curriculum Activity)。
如今,“凤凰分遣舰队”仍在无人机技术领域不断设想、开发和创新,除了Dr. Tong的帮助外,还获得了学校教育基金会的资金支持,而资金来源都为家长捐赠。正是在学生、教师、家长的紧密合作下,Concordia营造了一片创新热土,每一个有想法的孩子都能在其中探索热爱,而教师与家长能做的,便是为热爱提供一切所需的支持。
“社区感”之外,Concordia还重视每位教师的发展需求。不仅教学部门会定期安排内部和外部培训,帮助教师在熟悉校内系统之余,引进国际先进教学理念和方法,更设立了专门的教学指导岗位,由经验丰富的教学指导带领老师的教学工作。为了满足老师们差异化的专业发展,学校还设有专业发展基金来帮助他们追求自己在职业发展中的热爱。
“终身学习者”在Concordia是极为推崇的理念,只有当学校满足教师的发展需求,尽其所能提供丰富资源,教师们才能不断进步,从而将更多所学给予学生。
02
找到气场相合的教师
与其他行业不无两样,决定大多数人能否长久任职于一家公司的关键因素在于与公司气场是否相合。教师同样如此,虽然听起来挺玄学,但Concordia在源头就抓住了重点——得契合学校理念文化。
学校将其拆分为热爱教育、专业素养、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通过应聘申请表格、两轮面试、试讲、背景调查和总校长面试来全面测评各维度能力和表现。Concordia人力资源高级总监Tanya Wu认为,虽然过程花费很多人力,但这是目前能挑选出最优申请人的最有效方式。
清晰的考核标准、完善的招聘流程,加之有竞争力的薪酬和福利待遇、广泛的职业成长和发展机会,以及紧密的学校大家庭,难怪即便是在疫情的考验下,Concordia还是留住了许多优秀教师,甚至吸引了不少新教师的青睐。
在外教离潮引发的讨论中,不乏有家长提出海归能否替代外教的疑问。事实上,语言学习只是国际学校所能提供的一部分附加价值而已,其根本的意义还是在于培养国际视野。
校长Steve Winkelman在职业生涯中曾遇到过不少拥有国际化背景却缺乏全球视野的外籍人士,即便到了全新的环境,他们依然像在自己的国家一样生活,并拒绝接受新文化。但在Concordia,他结识了许多具有全球意识和冒险精神的教师。平日里,他们则带着自己的那份国际视野,感染着校园里的更多孩子。
初中部数学老师Ryan Muir在教学外还致力于提升学生公众意识。他与妻子加入Dressember的活动已有五年,12月的31天,他天天都会系领带,而他妻子则每日穿裙装。这是为筹集资金打击人口贩卖而于八年前发起的活动。
Ryan认为,这是能改变他人一生的善举,每当学生问他“你平时从不打领带,怎么今天打领带了?”,他都会回答:“我不喜欢系领带,但我愿意为此做一点牺牲。”学生也因此而了解,世界上仍有四千多万现代奴隶制的受害者。
有的教师能引导学生承担世界公民该尽的社会责任,有的教师则能在专业领域帮助学生拓宽眼界。
高中部AP比较政府与政治任课老师Steven Sgourdos就是其中之一。出于对商业和金融的喜爱,他担起了应用学习课程AL Business & Finance的教学工作。他认为:“大多数学校都不教授金融知识,但这本应该是学校能教给孩子最关键的技能之一。”他提到,只有不到一半的美国高中生具备财务知识,而有近800万借款人拖欠大学贷款,因此“高中毕业生在全球经济中已面临着巨大挑战,需要具备基本的金融和商业头脑来驾驭日益复杂的世界。”
注:应用学习融入于Concordia课程的所有学科中,涵盖所有年级。课程结合实际的应用实践,将学术研究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高中部提供多种应用学习课程,包括大数据分析、公益创业、独立科学实验室研究和应用艺术和设计,让学生发现个人兴趣,并得以深入学习从而对学习更有自主意识。
课程中,Concordia的企业合作伙伴将提供真实情境,让学生创造、管理并推广他们自己设计的产品和服务,或是通过共情沟通为校内的教职员工建立投资组合。在Steven的课上,学生不仅是在体验式学习,更需要灵活运用设计思维框架(Design Thinking Framework,以一种以人为本的创新方法解决根本问题),这也是被一些世界顶尖商学院所采用的实践框架。
课程外,Steven还创办了Concordia投资俱乐部,与对冲基金公司合作,边培养金融能力,边倡导将所得回馈社会。俱乐部每年都会举办一场股市竞赛,包括美国学校、德威和中芯国际在内的多所国际化学校都会参与其中。
将“国际视野是否与国籍相关”这个问题抛给Concordia的外教们,得到的是一致否定的回答。小学部顾问老师Dr. Ben Fishman认为,它只与教师自身的素质、特点和精神价值息息相关。
Concordia寻找的从来不是外籍身份,而是乐于接纳不同教学风格和理念文化,并愿意结识各行各业工作者的教师。他们不仅为学校带来了多元文化,更带来了来自各行各业强大的教育资源。
小学部校长Dr. Eric Semler这样描绘Concordia的国际化氛围:“在整个学年的学习中,学生会与企业合作伙伴、行业资深专家等来自世界各地的人进行广泛交流。不论是在餐桌边还是在操场上、教室里,这些跨文化互动会帮助孩子形成全新的思维方式,影响深远。”
在Concordia教育工作者们和家庭的共同努力下,孩子们收获了好奇心、开放思维和包容性。而我们的世界,正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懂得尊重、努力为世界创造美好的全球公民。
— END —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