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腾”孩子体验双语、公立、外籍三种模式后,我悟了……

明天(6月4日)起,上海的适龄儿童将开始小学入学信息登记,小学五年级学生则将进行初中入学关键信息的核对和更正。

在网上报名之前,还有一段时间来考虑究竟让孩子入读什么样的学校。今天我们就来分享一个家庭的择校故事,希望能对还没有拿定主意的你有些启发~

文 | Echo   图 | Unsplash、Pexels


今天分享的择校故事,来自于一位特会“折腾”的妈妈Z女士。她和先生都曾在英国留学,两个女儿,老大12岁,老二7岁。老大1岁时,Z女士从银行辞职,开始全职带娃。一年后,由于越发认识到儿童教育对孩子一生影响的重要性,就开了现在的蒙氏园,老大便是他们的第一个学生。

没想到当孩子毕业后,才是她真正折腾道路的起点:孩子本来在上海第一梯队双语学校Y校,小学毕业转入了某公立学校国际部S校,体验了风格大变的课堂,一年后又转至外籍人员子女学校B校。

双语、公立、外籍三种不同的教育模式,带给孩子的是什么体验?Z女士又为什么要如此“折腾”?

*以下以Z女士第一人称讲述

从双语转到公立国际部

令人费解的“折腾”图什么?


老大在我自己办的蒙氏园毕业后,除了Y校的入学offer,还拿到另外两所第一梯队公立学校国际部的offer。几经比较之下,我们觉得孩子在小学阶段,最重要的是价值观、学习习惯及全人能力的培养。

在这一点上,Y校一定是胜出的。学校重视品格教育,让孩子对自己有清晰稳定的认知,不会因为他人的片面观点而否定自己的价值。

另外,还有一点促成我们选择Y校的是老师。去探校时,老师真诚的笑容特别打动我们,因为只有老师开心,有安全感和幸福感,才会把这种状态传递给孩子,也才能教好小朋友。

至于学术成绩,我们认为,孩子的人生底子打好了,后面的学习尽量努力,方向对了就行。

可能很多人都会诧异,既然Y校这么好,为什么我们又要“折腾”着去S校。我当时的想法是:孩子小学阶段的学习生活还是比较轻松,我们可以从她的身上看到更多潜力,希望可以再往前推一推;同时也想既然在中国这个大环境下,让孩子经历一下公立学校的教育风格也是宝贵的人生经历,而且S校名声在外,就想让孩子自己去感受一下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模式,特别是人文文化,这对孩子的成长而言也不失为一件好事。

 

在公立国际部

孩子体验到了什么?


我觉得有利有弊,老大其实被激发出了更强的学术能力,特别是数学和英语语法。让孩子和我们都了解到了她学术上的长处及不足,也让她看到了学霸同学们的厉害之处。她学会了每周做一张全奥数的题目。为了得到一个答案,愿意坚持钻研,写满几张草稿纸并花上个把小时。但在S校,孩子也的确感受到了不同的教育模式带来的一些冲击。

首先是充满竞争的学习氛围。

原来在Y校的时候,学校不会根据考试成绩排名,也不鼓励小朋友之间互相问分数。学校教给孩子的是,你就跟自己比,如果比过去的成绩提高了,就是最大的进步,所以老大对分数其实没有那么在乎。

转学后,会有不同轨道升上来的同班同学,每个孩子对于考试结果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来自公立学校的孩子,有比较强的分数竞争意识,有的孩子还会因为自己分数低而哭;而双语或外籍过来的孩子反而还会安慰说:“你都考八九十分了,已经很好了,我们没及格也没哭呢。”

我觉得这可能也算是一种独立思考能力,孩子并不会因为分数低就否定自己。

其次是老师“严苛”的管理方式。

整体而言,公立学校的班级管理模式还是偏传统,不太会注重孩子个体的需求,孩子有“出格”的行为,一般都会受到严厉批评。

老师面临最多的挑战可能是来自于原先在国际化学校就读的孩子,这些孩子的自我意识比较强,敢于质疑权威的他们会跟老师辩驳,问“为什么”,但公立老师可能已经习惯了乖乖听话完全顺服的孩子,所以老师和孩子之间的冲突会比较多。

其实老大转学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看着同班同学老师被批评,觉得老师处理的方式不够公平,一直处在一种紧张的负面情绪里,所以她也很不开心。这次其实是她自己提出来要转学。

 

从公立到外籍

新挑战又来了


就这样,我们又站到了转学的交叉路口。这一次转学,其实并不复杂,老大拿到了离家近的外籍人员子女学校B校的学术奖学金offer,所以就顺利转学了。

看着她每天开心地上学放学,积极地做着各种研究作业,周末还参加各校之间的运动比赛,我们也不后悔做这个决定。这时,老二也因为没有摇上双语学校,也就顺理成章地进入了B校。

不过新的模式,在妹妹身上也看到了新的问题。

B校的优点在于这是一个非常紧密的社群,孩子能够感受到关怀和温度,不过不像双语学校那样重视中文母语,老二的中文堪忧。老师对作业呈现的结果要求也不高,以至于老二养成了得过且过的学习态度。为了让她端正态度,认真完成功课,老母亲第一次开启了陪写作业的巨大工程,这在老大那会儿是从来没有过的。

另外学校初中阶段的学术强度,远没有前两所学校强,我们就需要根据孩子的状态及认知能力提供更多的学习任务,因为未来计划让孩子到英国读高中。英国的私校“卷”起来,一点不亚于国内,只不过“卷”的方式不一样,所以对孩子的学术要求,没法放低。

其实,10岁前孩子在学术认知方面的程度,除了少数是天资聪慧自我“修炼”以外,只要大人用心栽培,都可以达到一定的能力水平,不足为奇。但随着年龄及科目难度的增加,10岁以后,大多数就真的只能够靠孩子自身的能力来塑造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了。

 

不存在完美的学校

不存在轻松的学习


总结来说,跟着孩子一路升学,挑战从来不会停止,我自己收获了以下几点体验:

第一,从来不存在一个完美的学校,就算有一所完美的学校,也会因为我家这个“不完美”的孩子加入,而成为一所不完美的学校。

我们始终考虑的是学校的闪光点,是否能满足孩子们需要且可以吸收利用的地方;学校不完美的点,又是否在我们的接受范围,可否用其他办法补足。

就像我们家老大,兜兜转转几所学校,体验了不同的教育模式,每一种模式并不存在所谓的“好坏”,就看当下需求。

第二,顶级的私校教育,特别是七年级以后的学科安排,对孩子来说学习负荷量都会增大,不存在完全轻松快乐的学习环境,这就看一个家庭的培养方向,家庭状况,但最重要的是看孩子的能力及接受程度。

第三,没有可复制的择校之路,即便是在同一个家庭。在老大的教养上我们初为人母人父,只能凭着自己的认知摸着石头过河,到了老二,在以往的经验中吸取教训,但也迎来了全新的挑战。

第四,我们先设想希望自己的孩子25岁时能够成为怎样的人,这有助于我们更加明确自己想要帮助他的方向和计划。我们想要培养她的独立思考能力,就必须在日常生活的对话中抓住各种机会让她去思考,比如她提出转学,理由不是因为要“逃”,而是意识到这样的环境对自己的成长没有帮助,这就是我们希望她所具备的独立思考能力。

第五,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帮助孩子活出她最美好的潜力和形象。孩子有自己的人生,我们要做的就是帮助她们对自己做出的抉择负责任。

都是非常个人的故事陈述,不是经验不是道理,只是近10年来的磕磕碰碰。未来充满不确定性,我们能做的就是了解孩子的需求,尽力给到更好的支持。上海有各种教育体系、不同风格的学校,重点是:我们需要了解自己的孩子,了解什么样的学校能最大程度地激发他们的潜能!

— END —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