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读书日,请收好这份“绘本挑选全攻略”

文、图|戴如月
封面图|unsplash.com


某天和上一年级的儿子闲聊,我问他:“在你看来,你觉得妈妈平时喜欢做什么,爸爸喜欢做什么?”儿子不假思索地说:“妈妈喜欢看手机,爸爸喜欢加班和睡觉。

听到这个回答时,我感觉自己血压都飙了上来,心里有一万句想要为自己辩解的:老娘也要工作也要加班的好吗?!但还是紧赶慢赶地尽量早点跌回来陪你!我哪有一直看手机,有时也是工作所迫,有时也是在看电子版的书稿又不是在玩游戏,一句“妈妈喜欢看手机”把我勤劳智慧的形象全毁了,真的是!

但最后我还是一句解释都没说出来,因为觉得说什么都没用。小朋友得出这个结论说明这就是他观察的结果,只有身体力行做出改变,才能真正改变他心里的看法。否则,搞不好还在他心目中留下了“妈妈不仅喜欢看手机,还嘴硬不肯承认”这样更惨烈的印象。

所以我决定先试试看,从不看电子书开始改变起,看看有没有效果。不论有没有收藏价值,我一律都买纸质的书来看。这样每天拿着手机看电子书的时间,就变成了坐下来翻看一本纸质书的时间。一开始,我还会很做作地对儿子说:“妈妈现在在看书,不是看手机哦,你要不要也拿本绘本坐过来一起看啊。”

但事实上,只要我看纸质书的时间多了、固定了,小朋友自然而然会想过来看看你在干嘛。就好像我在盯着手机的时候,不用特地招呼,他有时也会好奇地凑过来看看一样。当然,前提还是严格规定好小朋友看电子产品的时间,这样他才有闲暇,凑过来看看正在认真看书的你。如果他在激烈地打游戏或者看动画片,是不会在意家长在做什么的。

其实,作为一个图书编辑,我下了班以后不是很想再看书了。但试了几次这样翻翻轻松的读物,小朋友就过来并排坐着各自看书,还是挺有意思的。所以如果实在觉得自己不爱看书,很难给娃带来“榜样的力量”,可以试试看悬疑小说啊甚至杂志啊这一类比较轻松又看得进的读物,也别把自己累到了。

以身作则真的比说破嘴皮子要有用,亲测有效。自从我开始看纸质书以后,小朋友捧着绘本坐我旁边一起看的次数确实越来越多。当然这只是让小朋友渐渐养成看书的习惯,至于如何科学高效的阅读,那就是另一个话题了。

 

怎么挑绘本?


具体要买哪本绘本,如何挑选,在哪里买比较划算,其实有很多专攻绘本阅读的公众号都做得很专业很细致(比如丹妈读童书、童书妈妈三川玲等),还有很多做童书的出版社公众号也会有新书信息,以及各大育儿母婴公众号,上面也会时不时地推出绘本专题。

除了结合公众号的推荐以外,我自己选书一般有三个大方向或者说三个心得

01 带有“功用性”的绘本

比如旅行类的绘本,上幼儿园上学的绘本,甚至关于上厕所、挖鼻屎、刷牙等生活习惯的绘本。通过这类绘本的内容,来帮助解决一些育儿实际问题。比如给孩子介绍即将旅行的目的地,让他理解上幼儿园的分离焦虑很正常,学会自己上厕所,不乱挖鼻屎,养成刷牙的好习惯,这些不是爸爸妈妈瞎说的,书上可都是这么写的。

02 遇到好作者,就“盯着买”

这个好作者不一定非得是得奖的名家,也有可能是自己家小朋友特别喜欢的某个类型的作者。某一本绘本小朋友看得爱不释手,那就可以关注一下作者是谁,多“盯着”这个作者的作品买。

比如我儿子,相信还有很多很多小粉丝,就非常喜欢吉竹伸介,他的作品出一本买一本,从未让人失望过;还有比如“长颈鹿爱上鳄鱼”系列的作者Daniela Kulot,皮特猫系列的作者Eric Litwin,更小的时候还有“点点点”系列的作者杜莱等等。

03 结合兴趣点的积累

我相信很多家长都是这样买书的,小朋友喜欢公主、喜欢汽车、喜欢恐龙,那就专挑这类内容的绘本。这样的选书方法当然没错,首先要有兴趣,后续才能展开更多更深的阅读。在针对小朋友某一个特别有兴趣的方向,积累了一定数量的绘本后,就可以尝试鼓励孩子输出。

比如我儿子非常喜欢太空、航天,家里自然就买了很多这个主题的绘本。在累计看了很多本以后,我会以“学生”的姿态,让他给我讲讲太空的知识。他在讲的时候,其实就是回想这些绘本、把里面的内容综合起来的过程。哪怕只是一些基本的罗列,也是一种很好的输出。如果以后再长大一点,还可以针对他讲的内容来提问,让他再去回看和搜索答案,那阅读的质量就更高了。

 

会踩雷吗?到哪里买?


虽然看绘本的是孩子,但是挑选和购买绘本的时候,一般还是家长主导。尽管我觉得自己已经做足了功课,对自家孩子了如指掌。但时不时还是会出现,我觉得特别好的书,买回来小朋友根本没兴趣。这种没兴趣有时候确实是因为绘本没抓住小朋友的点,但更多的时候是年龄段的不匹配。

且不说,市面上的童书标注的推荐年龄是不是都科学,即便是同龄的小孩,心智成熟的程度和理解的能力也很不一样。所以有的时候,买来的童书孩子不感兴趣,不妨放一段时间,可能他过后某一天就觉得有意思了。

比如我在孩子3岁的时候买过一套叫做“就是找不到”的情景认知系列绘本,里面全是图,几乎没有字,推荐年龄是2-6岁。主要内容就是让小朋友在全景图中找特定的物品,听上去确实很适合低龄小朋友。

但买回来以后,可能因为里面图片中的物品太过密集了,用作专注力训练用书可能还可以。可对于低龄的小朋友来说,趣味性实在有限。后来这套书一直躺在“冷宫”里,直到上大班的时候,某天忽然被娃偶然翻了出来,捧在手里一本接一本看了大半天,一边找图中的物品一边还看得哈哈大笑。

所以小朋友目前不喜欢的书,如果有空间的话,可以稍微放一放,说不定哪天就忽然变得感兴趣了。

直接带着小朋友逛书店或者泡图书馆,是个很直观的选书途径,可以让小朋友自己选喜欢的书,同时家长把把关。更好的方式就是逛书展了,比如每年暑假里都有上海书展、北京BIBF,冬季会有上海国际童书展。

比起书店和图书馆,书展的优势就在于,书目更全,新书更多。一些可能因为发行渠道问题而没能及时进入到书店和图书馆的绘本,都可以在书展上看到;而且出版社的展台上通常会有一些编辑也在现场,如果可以直接和童书编辑直接交流,就能更好地了解绘本内容。有时还会有童书作者的读书会、新书发布会、签售会等,就更有意思了,小朋友会有一种“追星”的新奇感,自然也会对图书更感兴趣。

 

安抚无聊和焦虑的绘本


其实在三月初的时候,我就答应了编辑老师写一篇关于儿童绘本的文章。当时我信心满满,觉得自己有很多要介绍的图书和带小朋友读绘本的心得,想要和大家分享。

答应写稿后没两天,因为疫情,在单位办公室被就地隔离了。一开始,我的心态很好,觉得隔离是个好机会,没有老公和儿子在旁边吵吵闹闹,工作和写稿一定效率很高。殊不知,封闭在办公室这件事情带来最大的困扰不是物质上的短缺,而是精神上的消沉。简单来说,隔了没多久,人会慢慢变得很丧。原本是想好好给大家介绍绘本的,关了几天以后忽然觉得,绘本什么的,没啥好买,没啥好读的,大家随意吧。

可见情绪不好的时候,别说小朋友了,就是成人也一样,很多事情连做的意愿和热情都没了,就肯定也做不好。不知道大家在看到这篇文章的时候,是不是还封控在家里,快递有没有恢复,可不可以买新书了。毕竟是篇讲绘本的文章,点进来阅读的读者可能还是希望有具体的书目,那就给憋在家里很久的小朋友和大朋友推荐几本可以安抚无聊和焦虑情绪的绘本吧:

01 《好无聊啊好无聊》(日)吉竹伸介 著

憋在家里很无聊的小朋友看看吧,怎么在无聊中找有聊,感到无聊的不止你一个人哦。

02 《后来呢,后来怎么了》(日)吉竹伸介 著

如果最近因为看了新闻(空难,疫情等等),对死亡感到恐惧的小朋友可以看看。很轻松地来讨论这个话题,成人看了也很治愈。

03 《加斯东,问个不停的小孩:关于人生的哲学课》(法)苏菲•弗洛等 著

“加斯东”是个系列,探讨了很多哲学问题,当然都是比较浅显简单的探讨。这本人生的哲学课里面可能有一些问题是憋在家里的娃最近遇到的,比如为什么兄弟姐妹之间会吵架。

说实话,这本书不能真的解决孩子的疑问,最大的好处就是让小朋友看到自己的疑问原来不是自己独有的,而且很多人都有,可以拿出来探讨的。

04 《我的情绪小怪兽》(西班牙)安娜•耶纳斯 著

这本书挺有名的,很多公众号就介绍过。比较适合低龄的小朋友,用不同颜色的小怪兽来代表情绪,然后把不同颜色的情绪整理在不同的地方。内容和表述方式小宝宝比较能接受和理解。

05 《我的名字叫“害怕”——关于恐惧的百科全书》(捷克)米拉达•雷兹科娃 著

比起小朋友,我觉得成人可能更适合看看这本书,安抚一下自己。

封在家里这么久,可能因为家务,可能因为带娃,可能因为堆积的工作,甚至可能因为疾病而带来了焦虑和害怕,这些情绪肯定不是一本书能够解决的。但书里很多对于情绪的解释,可能有那么一点安抚的作用。比如讲到焦虑:

“那些由任务堆积而成的大山,实际上不过是用鹅卵石堆积而成的小石丘。我们的大脑倾向于把问题放大,于是你看到的就是一座无法逾越的大山。如果我们深吸一口气,开始一颗一颗地处理这些鹅卵石的话,说不定就能有效地缓解焦虑了。”

看完这段话,我赶紧把书放下,先去把这篇答应了编辑老师的介绍绘本的文章写完。

处理完眼前的这颗鹅卵石,果然心里舒坦很多。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