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历自卑,那是座可以潜伏到中年的冰山

如果没有一纸漂亮的“985”学历,基本叩不了知名国企、大厂的门,在叩门资格那层就被刷下来。
在你相亲时、创业组团队找投资时、竞争上岗时、甚至老年再婚时,那个叫“学历”的东西可能会悄悄冒出来,说不定你要因此一直与似有还无的“自卑”为伴。
但是,体会到“自卑”未必是坏事。

文 | 山抹微云   编 | Daisy 图 | Pexels、网络

前几天,看到一个博主写了自己已经28岁,工作有了年头,也取得了一些成就,可还是会为自己普通大学本科毕业的学历自卑,不敢回到中学母校给学弟学妹们演讲。博主真诚剖析了自己的心路,感叹原来“学历自卑可以持续到28岁”,这引起了很多人的强烈共鸣。
其实很想说,博主还是太年轻了,不过28岁而已。学历以及它所带来的自卑感影响,不仅仅会持续到28岁,可能很多人到了中年也无法消弭。
大概五六年前,我的好友从媒体跳槽到一家业内具有颇高声望的老牌证券公司,收入和职位都有了大幅度提高。她在原来的传媒行业做得很成功,积累了好口碑和强悍的专业素养,得以进入现在的公司,但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她都处在忐忐忑忑的自卑状态。放眼望去,她前后左右坐的同事都来自“北清复交”,他们是彼此的同学、校友。
只招“北清复交”,一度是高大上的顶尖金融行业不成文的潜规则,好友所在的公司也不例外。想想自己从小就“平平无奇”,现在居然要和这群工作能力强、出身好的聪明同事们共事,想起这点就无法心情平静。原先在各种履历混杂、进入“门槛”不高的传媒行业不觉如此,现在转到金融,突然感到自己似乎“出身”上就“低人一等”。
《我,到点下班》剧照
也许你以为我的好友是普通的二本、三本学校毕业,其实她毕业于“211”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拥有新闻和经济双学位,而且她的毕业学校在传媒和财经专业领域都有颇高的学科排名。但那又怎样,这是“顶级名校”的时代,“北清复交”密集的行业和公司,即便已经非常优秀,还是一度暗暗地在心理上被学历压得透不过气来。
就在上个月,北大某博导因为“第一学历”是普通本科,遭到学生嫌弃而登上热搜。
一位自称获得北大保研资格的“985”大四毕业生在网上发帖称,北大这位数学系博导的硕士是毕业于非“211”的湘潭大学,本科毕业院校都没有写上,因此他非常“嫌弃”,称北大师资水平被这位博导“以一己之力拉低”,还不如深圳某中学名校,呼吁北大“整顿”师资。
最后,这位博导的学术成果被贴出,原来是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还获得过被称为“中国数学界最高奖项”的冯康科学计算奖,也是拿到德国洪堡研究奖学金的洪堡学者。
这么一位学术成就斐然的北大教授,竟然也会因为几十年前青年时代没有从顶级名校毕业,而遭到20出头本科生的嫌弃。学生竟然能用学历给导师划分成三六九等,可见如今学历“歧视”已经到了何等地步。
虽然网评都是一边倒地批判这个大四学生——“无知无畏”“浅薄”“不要给学校丢人”,可是想想那位硕士毕业于数学专业堪称一流学府的湘潭大学的北大教授,是否在简历中写下自己的求学履历时,也曾一度有过“自卑”呢?到底他还是没把本科学校写上去。
在没有“光环”、没有宇宙无敌的师资、没有招生优势和科研资金优势的非名校读书,最后却能凭借自身实力问鼎业界最高奖项、还著作等身,这是何等的优异啊!这样的学术成长路径难道不应该是这位老师的最硬的实力证明吗?
可是到底他还是没把本科学校写在官方简历里。即便如此,他的硕士学校还是遭到了嘲讽,很大可能有这种心态想diss他学历出身的学生甚至同事并不是个别。
《欢乐颂》剧照
原本应该在毕业多年变成成熟的职场专业人士后就已经烟消云散的“学历自卑”,不仅贯穿了很多人的大学四年,还潜伏到中年。你以为自己已经是风平浪静、天高海阔的洋面,学历那座冰山却一直潜藏于底,只待你哪天或轻或重的“撞”上。
自卑和无奈的那一天,可能发生在工作多年后超一线城市积分落户不同学历不同分,甚至同等学历“985”是一档分,普通大学又一是一档分。本科以下?对不起,你不配漂在大城市。也有可能发生在你小有所成即将来到更大的平台,人事淡淡来一句“我们一般要求‘985’毕业”。
 
如果你去看现在最火的教育新媒体评论当前教育的文章,不难发现这些文章可以大概分成两类,一类是鸡血四溅类——幼升小、小升初、重本名校爬藤、步步为营千万不能掉队,说一千道一万就得考学出来,别的都是扯淡;一类是田园牧歌云淡风轻类——自然自我、尊重探索、不提升学,升学太鸡、太不回归教育本心。
前者不用说,想的就是要考学,要全力考最好的学才有出路,可是对于后者,太容易心口不一、表里不一了。他们呼吁家长们、教育者们和全社会不要“唯学历”“唯升学”,要给孩子们树立多种成长标准等等。然而提到自己履历的时候,寻找合作方的时候,还是要把毕业院校拿出来比对一下。
《小欢喜》剧照
甚至有一次,我参加一个新教育论坛,发言的论坛主席是倡导新教育的业界公认权威人士,他在讲到培养自己子女的成功经验时,首先提到的还是“儿子毕业于南京大学”。
一个云淡风轻写新教育理念、抨击自己大学的不成功经验的博主,在文章后面的个人介绍里,第一句就是“毕业于北京大学”。“空心病”也好,“精致的利己主义”也好,你要是没有这个“毕业于北京大学”的简历,根本都不配得这些“病”,不配有抨击它的资格。
不能说倡导新教育的领袖们、博主们不对,他们的理念和出发点代表着社会期待的理想的未来教育。只不过他们也是不由自主,在快速评价或介绍一个人的时候、需要获得认同和权威感的时候,不自觉地甚至是毫无选择地就要把好看的毕业院校写上。毕竟人们对毕业于北大的博主抛出的观点倡议,总归要比来自“铁岭学院”的博主更信服一点。铁岭学院的博主们未必说得不好,但也势必要藏起这种小心翼翼的自卑,很多年。
每个人都要走在自己的人生时区里,现实生活不是知乎“人人985”,那些理念很好的新教育主张,只讲到一个人的实力终究战胜一切(不错的),但从来没有真正给孩子们讲过“学历”究竟会带来怎样的影响?未来的人生可能会面临什么样的境遇?也许是不忍心讲吧。尤其在分流大趋势的影响下,有多少孩子终将面对这些人生际遇?
如果没有一纸漂亮的“985”学历,基本叩不了知名国企、大厂的门,在叩门资格那层就被刷下来。在你相亲时、创业组团队找投资时、竞争上岗时、甚至老年再婚时,那个叫“学历”的东西可能会悄悄冒出来,说不定你要因此一直与似有还无的“自卑”为伴。
《二十不惑》剧照
没有“学历”简单粗暴的背书,你要靠自己打出一片天去证明——我也达到了和“清北”人一样的水平。也许你总想着要把学历刷起来,培训班总裁班MBA各种能沾边的刷起来,今年清华校庆的时候,朋友圈里炸出一大半“清华校友”,不由感叹清华的录取率果然“很高”。
我见过愤然撕掉“211”大学录取通知书,甚至撕掉南开大学录取通知书回去复读的高三考生,你说这是“奋进”也罢,是“对自己要求高”也罢,也可以说是一场“自卑与骄傲”的纠缠。这些孩子很早就意识到了“学校”“学历”的光环不仅可以戴满高三毕业的那个暑假,甚至可以戴一生。
我也曾见到快50岁的大咖讲师,简历上赫然写道“曾是某某年某地区高考理科状元,毕业于清华大学”,尽管这辉煌已经过去30来年,却依然“有用”。
李雪琴在她的段子里说:“今天我以北大为荣,明天北大以我为荣,我们绝大多数人都很好的身体力行地实践了前半句”。
 
没有好看学历的普通人还能怎么办?不是所有人的教育成长路线都是亦步亦趋直线上升,刚好都能在18岁高考一举进好学校;更不是所有人都可以走上好学校好前途的单一路径。
如果认可社会的这种学历规则,并且已经内化成自己价值的一部分,会自卑,会遗憾,那就努力去适应规则,不要嘴上、行动上都说“不要不要”,内心却很焦灼。如果并不认可内心强大,又有实力,那就按照自己的节拍去做,战胜学历的终究还是实力。
其实学历不好的普通人更应该眼界放宽、敢想敢干、打破束缚。大型国企、大厂进不去,还有无数的新兴行业在不拘一格地渴望人才。今天的大厂也曾经是名校生懒得看的一般民企。
一个华为管理层的朋友说,要不是毕业早,遇到当年的“小厂”华为,否则他“区区”一个重庆邮电大学本科生,怎么能进得去。高中毕业多年后,在同学聚会上,总会发现每个班里做出一些成就的同学,并不是那个学习最好、考上最好大学的人。
体会到“自卑”未必是坏事。从小孩到成年,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各种“自卑”——高矮胖瘦、胸大胸小、结婚早晚、月薪几何、娃生几个、母乳还是牛乳等等。太多的事过境迁一笑而过,成为人生的小插曲。终究这一生,“自卑与超越”是每个人永恒的课题。
“自卑”的发生,往往是因为你到了原本可以达到的平均水平之上。跳槽到证券公司的好友,环顾四周都是“北清复交”又如何?顶级学霸终究和那个原本“平平无奇”、实力不断增长的自己成为了一个屋檐下的同事,坐在了你对面。
好多年前看过一本描写成功企业家、霸道总裁的书,里面的男主最后富可敌国、社会声望达到巅峰,他不再穿戴有任何品牌logo的衣物,一双布鞋走天下。提及自己过去的求学和生活经历,他总要强调自己中学毕业、大学肄业。功成名就之后的男主,所有普通人为之“自卑”的那些经历,都成为了他与生俱来的“骄傲”。
2018年,杭州师范大学110年校庆,马爸爸作为校友回到了母校。他在各地各种场合的公开演讲中都会这么说:“杭州师范大学是中国最好的大学,没有之一!”
小说果然源于现实。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