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了两万,娃终于学会了跳绳和拍球”

老母亲的生活永远不缺要追的剧和要吃的瓜。最近,“跳绳补习班火爆”的消息又一次戳中了我们焦虑神经的末梢。

看了看相关新闻,大意是杭州一位妈妈,孩子刚上一年级,学校要求跳绳一分钟达140下,于是便花了1288元给孩子报了跳绳课,一共9节,结果,孩子上完体验课就开挂了,成功掌握了跳绳技术,妈妈不干了,要求机构退费。这一争执将“跳绳班”这个听起来有些匪夷所思的课外培训班推到了舆论的风口上。

小龄家长们听完这则新闻一般正常反应是杏目圆瞪:跳绳还用报班学?我们小时候不都是自己蹦跶几下就学会了?又想收我的智商税吗?!

而作为一个家有全身协调能力巨差、运动能力渣渣娃的老母亲来说,我觉得1288元真是良心价格呀!早在5年前,卑微的我就花了2万给孩子上了60多节所谓“感统课”,仅仅学会了拍球和跳绳……

文 | 兆兆

常听一些老家长们说:在孩子教育方面,没有花钱的不是。对于此,我只能咬着牙、摇着头表示认同……回想起来,这钱花得肉疼,但不可避免,这一趟“冤枉路”也让我看清了孩子真实的身体能力,对玄乎其玄的“感统失调”这一概念也有了深刻认识。

“感统”是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

一切得从娃刚上幼儿园说起。在此之前,他的活动范围仅限于家、小区楼下,小朋友一起玩的地方也只有儿童乐园、偶尔去试听的兴趣班,也曾想找个同龄的小伙伴结对子也并没有实现,这恐怕是多数都市小朋友的成长环境。

对照着育儿书上的说法,娃从小的成长也基本达到发育里程碑的要求,坐、爬、走、长牙、说话,什么时候干什么事儿,没觉得晚但也不算伶俐。3岁半的时候,我们就把他送进了家附近的幼儿园,噩梦从此开始了。

头两个星期倒是相安无事,不哭不闹,但接孩子的时候别的孩子就算哭着也能排队着走,他却总是得老师单独牵着手送出来,老师自然是报喜不报忧,说“今天表现挺好的”,而眼睛里闪烁的明明是欲言又止的委屈与无奈。

幼儿园只有上午和下午各开半小时监控,之前我都只是瞟一眼,有一天耐下性子从头到尾看完,真是百爪挠心。基本上所有时间都得有专门一个老师跟着他,坐下来听故事,他就下座位到处溜达,做游戏时完全不参与,自己趴在地方玩小火车,有时候在教室里还找不到他的身影,后来了解到是自己跑到操场玩去了……

第二天把娃送进去,我就站在校园操场和班主任聊了起来,想听听他在学校的真实反应,老师看我急切的样子也就把苦水倒了出来:不听指令、不参与集体活动、不明白小朋友意图老是和人发生冲突,运动能力差,还不会双脚跳、拍球根本摸不到球。

说到拍球,我一回头,一院子小朋友人手一个小皮球,都在卖力地拍,噼里啪啦好不热闹,只有我娃呆呆站着,一屁股坐在皮球上,看得让人心酸。

unsplash_Photo by Treddy

老师,您看他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办呢?看我愁容满面,老师动了恻隐之心,说:看这表现有点像感统失调,最好找专业的机构练习矫正一下。那时候觉得老师见过的孩子各式各样,自己也就养过这么一个孩子,她的判断必定有一定道理。那是我第一次听到“感统失调”这个词,这是个什么病,要去哪里治?

网上搜、周围问,还真有早教机构有针对感统失调的课程,忙不迭带着孩子去“问诊”。先是做了一沓子问卷,“是否手脚笨拙、容易跌倒?”“是否注意力不集中、爱做小动作?”“ 是否很难与别人分享玩具和食物,无法考虑别人的需要?”“是否说话口齿不清、表达困难?”……

几十道题做下来,招招命中,最后的测评结论毫无意外是“重度感统失调”,什么事儿沾上“重度”二字就显然不是什么好事,听得人肝儿颤。

看着我一脸懵,课堂顾问开启了滔滔不绝的课程安利和洗脑,没事没事,我们之前有个案例跟您孩子情况差不多,练了半年后,进步明显,到中班后老师反映一点问题都没有了,上课安坐可好了;还有一个孩子之前三岁还没法爬楼梯,现在自行车骑得可溜了。

心急之下必做愚蠢决定,说的就是我。当时脑子都没转一转,一咬牙给孩子在早教中心报了一年的课程,每周两次,每次45分钟,一节课300元。

市面上的感统机构都训练啥

要问为啥课程单价高,早教机构给的说法是每个孩子情况不一样,比如有的是前庭失调、触觉敏感,有的是本体感失调、听觉统合失调,哪儿失调就得有针对性地加大这方面练习,老师是一对一服务,随时根据孩子的身体能力调整课程,这么一说确实有道理,一对一、个别化,听起来值这个价。

这神秘的感统训练到底长什么样呢?机构倒是不避讳,家长可以透过门上的玻璃窗看见。一间感统教室差不多是这样的(如下图),里面有各种所谓感统训练的器具,孩子每节课的流程也大同小异,趴在滑板上由老师推下来,坐在半个圆球里转圈,脚下踩着塑料块走高跷,套着豆袋往前跳,脚踩平板上骑小车,趴在地上匍匐前进,前滚翻等等,所有这些活动都要达到一定的数量。

一个三岁多的孩子,本身运动能力就渣渣,要跟随老师的指令完成一定数量的各种动作,实在是太有难度了。因此,每次45分钟的课能慢慢悠悠练习一半的运动量就不错了,常常是以孩子躺地干嚎拒绝训练收尾。我那个着急啊(主要是心疼钱),查到的各种资料都在鼓吹,6岁前感统训练最有效,过了这个时间就很难赶上了。

总之,那段时间整个人就被感统失调洗了脑了。加了各种家长群,打听哪里有更见效的课程,果然辗转打听到了北边有个名师叫Z老师,不过要先给孩子测评一下能力,这次的测评可不是填填量表那么简单,整个过程犹如被武术大师一番正骨,前滚翻、匍匐爬、单腿跳,Z老师都半强迫半辅助完成,动作完成利索、到位,这Z老师出的力气比机构那些年轻温柔的小老师们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测评时,教室里还有别的孩子在拍球,左手拍右手拍,花式跨腿排,还能转身扭头拍;有个孩子在跳绳,前跳后跳还能双摇。看起来都只有5、6岁的样子。Z老师说拍球和跳绳太重要了,一进小学就要体测,一个男孩子这方面不及格会影响自信心的,这句话一下子就戳进了我的心窝子,是是是,我鸡啄米似的点头。

由于是个人工作室,价格也相对实惠,一节课90分钟,300元一节。我立刻退了那边早教中心的课程加入了Z老师感统训练教室。

一周两次从大东边开车60公里到北边,与早教不同的是这边不是一对一,常常是3、4个孩子排着队依次从滑板上滑下来,抛接球也是孩子之间组队完成,老师是真严格,动作的质量和数量也都能练到位,每次练习完孩子能直接睡倒在车里。

经过半年高强度的训练,娃的运动能力明显上来了,拍球能单手双手、花式跨腿,跳绳也能连续20个。但是,除了身体上的变化,其他各种不遵守规则的行为依旧存在,上课坐不住,下座位到处溜达时有发生,说好的感统能提高注意力的效果并没有让我看见奇效。

感统失调究竟是什么

因为这突如其来的感统失调,迫使我这个佛系妈妈开始研读相关书籍,对自家娃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感统的全称是感觉统合,英文名称 Sensory Integration(SI) ,由职能治疗师A. Jean Ayres 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

SI理论主要基于神经生物学的视角,强调了大脑对输入及输出信号的整合加工是学习的前提。她认为——如果一个人缺少整合感觉信息和运动控制的能力,不管他受到多少教导,都不能很好地完成如编织、剪裁等任务。

当加工感觉信息的问题影响到孩子从事或参与该年龄常见的日常活动或“职业”时,职能治疗师通常会选择ASI的方法帮助他们攻克这些感觉统合障碍。如果怀疑孩子有感觉统合障碍,治疗师会使用感觉统合测试 Sensory Integration and Praxis Tests , SIPT  确定孩子具体的感觉统合缺陷领域。

通俗来讲,感觉统合障碍以及其治疗方法是一整套基于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要通过职能治疗师严格测评并获取一份个性化的干预方案。通常用于对自闭症谱系障碍孩子和学习障碍孩子的辅助治疗。

当这一概念逐渐从台湾地区传播到大陆,在本土化的过程中慢慢变了味,成为各种早教培训机构盈利的噱头。事实上,判断一家机构提供的感统训练是否靠谱可以分为三步:

①看看老师们是否有相关资质或接受过系统培训;

②看看他们是否有完整的评估、干预计划、数据记录的体系;

③ASI干预方案中的每个要素是否在干预中体现。

从我观察孩子这一年多参与感统训练来说,这练习的项目不就是大运动吗?蹲爬跑跳这些个动作带着孩子去户外也能完成啊,与感统治疗有什么关系?

由于每个孩子的发育进展不一样,当他的某些能力未发展出来时,与同龄人处于同一环境中,就会显得“不合群”,也不排除部分孩子存在多动症的情况。儿童发育里程碑极具借鉴意义,当怀疑孩子在发育上落后里程碑半年以上建议还是去正规的发育门诊看看。

所以,指望这些练大运动的机构能治疗感统失调是没啥科学依据了。不过,经过这一年的训练,我也看见了娃的真实身体能力,确实是渣渣中的战斗机,很大一部分是先天因素使然,一个体育从未及格过的妈指望孩子是运动员吗?对于娃的要求我也更“放松”了,当同龄人已经学会自行车、游泳、轮滑时,不会催促他,这些都不是必须在一定年龄段学会的技能,慢慢来。

娃现在三年级,依旧偶尔被老师投诉课堂坐不住,小动作多,我也不过多纠结,这就是真实的他,这个月比上个月,今年比去年,已经进步了很多,这些才是作为父母应该看到的吧。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