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Lydia 编:Daisy
马年十月,澳洲春暖花开的季节,家里迎来了小妞一枚,马年生的小宝贝,于是取乳名为“马宝”。
我和马宝爸生活在澳大利亚墨尔本,没错,就是那个传说中的曾经七年蝉联世界之最的宜居城市。当初留在这里,其实真没考虑过什么宜居不宜居,就是觉得环境好点,生活压力小点。马宝小朋友的到来,让我们这个原本安逸滋润的小家庭鸡飞狗跳,人仰马翻,我才知道不管在哪里生活,有了孩子,都是一样的累成狗。
俩地道的中国人在澳洲养娃,除了带孩子的累,文化差异也当然是有的。我和宝爸虽然在这里生活了十几年,但是对于澳洲人的育儿方式和基础教育却是一窍不通,刚开始更是非常不适应,摩擦不断。摸爬滚打中,马宝小朋友居然已经是一名小学生了,我对于澳式教育的接受度高了很多,有些地方甚至觉得很有道理,和中式教育相比,也是各有长短吧。
澳洲人的“顺其自然”
我们中国人强调“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澳洲人对孩子就比较“顺其自然”。
从怀孕开始,我就见识到了澳洲人的“自然”。怀孕两月,我突然见了红,第一次怀孕的我当然是如临大敌,急急忙忙地去见家庭医生。 医生轻描淡写地说,没什么事,观察观察。常听人说怀孕见红是先兆流产,在国内是要保胎的。我只能死皮赖脸地跟医生说:“我是不是先兆流产,要不要保胎?”医生还是淡淡地回了一句:“就算是也没什么办法,怀孕头三个月我们不会做任何措施保胎,如果留不住也只是大自然优胜劣汰的结果,硬保下来也不会是个健康的孩子。”好在后来我没啥大事,大自然没有把马宝淘汰掉。
马宝十四个月大的时候,我开始带她考察家附近的幼儿园,也可以说是托儿所。澳洲的幼儿园,连几个月大的小宝宝都能接收,我刚听到的时候真觉得不可思议。
马宝去的这家幼儿园,最小的班基本都是一岁以下的小宝宝,最小的六个来月,大的也有满一周岁的,能不能升到大一班取决于能否独立行走。不得不说,老外崇尚自然,觉得小孩都是满地爬大的,所以也真的是格外心大,真的很少听说中国人会把没满周岁的孩子送幼儿园的,就算幼儿园老师照顾得再精细也不行。
马宝当时已经能走能跑,一岁零两个月的她直接上了第二小的班,班上的孩子大多一到两岁。 我跟着试听了两天,自由活动的时候大家随便玩,集体活动的时候,老师讲讲故事唱唱歌跳跳舞,应该和国内的幼儿园差不多。不同的是,因为孩子的年龄小,老师有个小本本,记录每个小朋友换尿裤的次数和时间。还有就是,别看都是一两岁的“小豆包”,吃饭全都是自己吃,哪怕吃得满身满地都是,只要孩子还在拿着勺子往嘴巴里面塞,老师就不管,最后只负责帮你把衣服和地上清理干净。
我是地道的中国人,又有些许强迫症,一来担心孩子吃不好,二来看到她吃饭吃得这么脏,真的很有抢过碗自己喂的冲动,心里抱怨:这也太原始了,好像一群小野人儿。
马宝上幼儿园倒是满开心的,每天都兴高采烈的。我也慢慢接受了她每天衣服脏得跟小猪佩奇跳完泥坑似的样子,因为老师让他们在安全的前提下想干什么就干什么,颜料画身上,满裤子沙子什么的都是小case。
上了幼儿园没几个月,冬天来了。在中国人的习惯里,冬天天气冷,小朋友每天户外活动一小会儿,透透气就可以了。然而在澳洲的幼儿园,冬天仍然以室外活动为主,照样让孩子们整天在户外疯跑,有时候玩了一头汗,风一吹就病了。我不记得那个冬天她感冒了多少次,只知道大约华人妈妈投诉的太多,幼儿园用中文贴了一张“冬季户外活动的重要性”告示在幼儿园一进门的墙上。
有一次,老师打电话来,说马宝发烧了让我去接她。我一进门,看到孩子竟然光着脚满地走。老师说她发烧了,脱掉袜子是为了让她散热,防止她烧得更高,还有比这更“自然”的退热方法吗?家庭医生跟我说,小孩子在五岁以前会感染上百种病毒,以建立健康强大的免疫系统,每生一次病,免疫系统就更完善一次,所以不要怕孩子生病。听到这,我只能在心里默默地翻了翻白眼。
马宝渐渐大了,我隐约觉得这些“自然”也不是那么糟了。马宝三岁以后就比较少生病了,也可以说该得的病都得过了,反而“百毒不侵”了。每次我带她回国玩,和国内同龄的孩子比,她在很多方面都表现得更加成熟和自立。比如她两岁多已经可以独立吃饭吃得很好, 自己穿衣穿鞋,整理玩具,使用工具,相比之下,保护得更好的国内的孩子似乎凡事更加依赖父母。我们中国人喜欢把孩子照顾得特别周到,干干净净的,生怕孩子遭一点点罪,澳洲人是“顺其自然”地让孩子自己摸索成长。这个画面和过程往往让中国的父母非常难以接受,但是看到马宝一天天健康快乐地成长,我们就暂且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吧。
澳洲孩子的“兴趣班”
在中国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哪有没上过几个兴趣班的,钢琴、围棋、书法、舞蹈等既陶冶情操又是一门终身才艺的兴趣班都是中国父母的最爱。在澳洲的华人圈里,这些依然是兴趣班中的宠儿,以至于曾经有一个当地电视台专门做过一期讨论华人孩子为什么全都学钢琴的节目,讨论来讨论去也没个结论,就是非常地不理解。
马宝四岁多的时候,周围的华人家庭里就有很多同龄的小孩在学钢琴了。钢琴兴趣班晒出的一张圣诞节观摩会照片里,一个老师带的二三十个孩子竟然几乎都是华人面孔。
在这个问题上,我选择站在澳洲人这边。
很多澳洲人给孩子报兴趣班的初衷,就是单纯地想给孩子找点事情做,打发时间,消磨精力。带过孩子的人都知道,从两三岁开始,小孩子的精力是如此旺盛,每天睁开眼睛第一句话就是“今天我们去哪玩?”,大人一天跟下来可是有些吃不消啊,当然就要给这些精力旺盛的小人儿们找点事儿做啦。所以呢,澳洲家长给孩子选的第一个兴趣班,通常都是最能够消耗体力的运动类,比如球类、游泳,也有高尔夫、骑马等等。这些课程,一堂课下来小朋友都挺累的,午觉肯定可以好好睡了,妈妈们也能有时间喘口气做点自己的事。
多做运动亦可以强生健体,澳洲整体国民身体素质较高,离不开全民热爱运动这个重要因素。中国的孩子这些年在应试教育的重压下,大部分都不怎么运动甚至完全不运动了,这样其实很不好。我自己就是这样过来的,所以我不希望我的孩子和我一样,四五岁开始就每天坐在钢琴前面,不会玩不能蹦,连一项擅长的运动项目都没有。
我给马宝报的第一个兴趣班便入乡随俗了,是一个针对两岁到五岁小朋友的球类课程。小朋友们按三个年龄组分班,主要学习五种球类:足球、篮球、网球、橄榄球和板球,每两周换一种球类,以免小朋友失去兴趣。
每堂课的第一部分是热身。老师会让这群小家伙们排成一排站好,听着简单,但事实上却是最困难的部分。马宝上课的这个三到四岁年龄组,有的小孩还叼着奶嘴,有的抱着妈妈不肯出去排队,还有本来站得好好的突然又跑开自己玩的,真心佩服老师的耐性。终于乖乖排好队,老师会放一些熟悉的儿歌,小朋友们跟着老师做原地热身。想象一下,一排十几个三四岁的小东西们伸胳膊踢腿扭屁股,那个画面真的是非常喜感。 然后就是跑步,跟着老师跑三个小圈,热身就算是完成了。
一堂课的第二部分是球类技巧。比如篮球,老师会教一些基本的带球技巧,还有做一些投篮练习。当然,篮球和篮筐都是专门给这个身高段的小朋友设计的。最后一部分就是游戏啦,每堂课的游戏都不一样,有时候老师会设计一些和这堂课的球类有关的小游戏,有时候也会“放大招”——布置整场的obstacle course,玩小朋友最喜欢的“穿越障碍”。看着是一直在玩,其实小朋友在玩乐中也学会了遵守纪律、团队合作以及发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
马宝上了小学以后,在各种课后社团活动中,毫不犹豫地首先选择了篮球。 她说她玩过了这么多运动项目,篮球是她最喜欢的。我陪她参加了头两次篮球训练,看着她熟练地运球传球,即使是面对高年级同学也仍然十分自信,我才知道其实这就是一个人兴趣的力量。
大概澳洲人和中国人对孩子兴趣班的根本区别就是,澳洲人是让孩子寻找自己的兴趣,而中国人是根据父母的喜好培养孩子的兴趣。澳洲本地孩子很少有小小年纪就学乐器的,因为对于那么小的他们来说,还不能够从内心深处真的喜欢每天练琴。既然这样,不如等一等,与其逼孩子做他们不喜欢的事情事倍功半,为什么不让他们做喜欢的事情事半功倍呢?
澳洲孩子的“文化课”
都说西方国家对孩子的文化课不重视,其实不然,人家也是要考大学的,中学小学也是看分数来排名次的。为什么澳洲的孩子看起来轻松呢?总体来说,还是和中式教育的方法和侧重点不同。
澳洲教育最重视的是阅读能力。这里有大大小小超级多的图书馆,我家附近就有一个麻雀虽小却五脏俱全的社区图书馆。说来惭愧,有马宝以前,我们在这附近住了好几年从来也没去过。马宝两岁多时,在幼儿园老师的建议下,我开始带孩子借书看,既可以接触更多的书又可以省下一笔不小的开支。
图书馆会送给每个小朋友一个专门借书用的袋子,一本可以写写画画的读书笔记和奖励贴纸,每完成一个小目标 (比如读了20本书),就可以让妈妈贴一张奖励贴纸在本子上。图书馆的建议是父母要陪孩子一起阅读,以及孩子上学前要看完一千本书,随便什么书,哪怕一个字都没有全是图画的也算。一千本,也就是两岁开始到五岁上学,坚持每天看一本,看什么书,识不识字都不重要,就是要养成看书的习惯。
马宝上小学以后,从开学第一天起就有家庭作业,每天的作业也都一样,就是看一本书。老师每天给每个学生带一本书回家,薄薄的不到十页的故事书,每页以图片为主,大约只有一两行字,读完要写读后感,也是写一句话就可以了。 老师发的书的内容和难度也会与学校的课程相结合,虽然是看了一本故事书,但是同时温习 了白天学习的内容,以及继续坚持每天阅读的习惯。在我看来,这和我们中国人的“书中自有黄金屋”是一个意思,从小培养孩子爱读书的习惯,对于终身都是有益的。
西方国家十分注重学习能力的培养,老师认为探索答案的过程比答案更重要,说起来这是我个人认为中西教育方式差异最大的地方。
中式教育之所以又被称为应试教育甚至填鸭式教育,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老师教,学生学,不懂,那就背下来好了。“背”不是没有好处的,基础知识牢固扎实,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乘法小九九,我们中国人从小背得滚瓜烂熟了一辈子都忘不掉,而很多老外是需要摁计算器的。然而,这种教育方式的弊端在于孩子没有享受学习和探索的过程,而是直接拿到答案去了终点。
澳洲的教育模式更像是一种迂回战术,比如老师提了一个问题,首先孩子们分组讨论,老师会加入每一组的讨论,给予一些意见和提示,然后让每一组来讲解各自的答案,最后老师才会给出正确答案。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老师更会抛出一个问题给学生很多天的时间去研究,也鼓励去图书馆借书寻找答案。这种方式下的学习会变得更加有趣,孩子们会有成就感,也更有钻研的精神和能力。
澳洲现在也十分重视STEAM教育。STEAM是Science, Technology, Arts, Engineering, Mathematics这五个英文单词首字母的缩写,是近年来风靡全球教育界的明星概念,顾名思义,主张提升学生的科学,技术,艺术,工程,数学等理工科素养。
马宝从幼儿园开始,每周会有一个“science lady”来陪孩子们做手工,小的时候像玩一样,比如做些小帆船,大家一起放在水里拨水看谁的船快。大一点之后,会做些简单的化学实验比如透明的液体里加了什么变颜色了,又加了什么变透明了。对小朋友来说,这就像魔法一样有吸引力。
上了小学以后,每周固定有一节STEAM课,低年级的学生们从最简单但是小孩子最喜欢的开始——拼乐高。 老师会让你做一样东西,比如一辆挖掘机,但是不像乐高玩具盒子里一样给你一本图纸,一步一步教你做,而是要你想办法自己做出来。老师会给学生们准备一些相关书籍,每几个人还会分到一个ipad来供你搜索图片等,学生们要自己想办法完成。 高年级的学生当然会有难度更大的项目,比如做出一辆真的可以动的挖掘机模型。
STEAM教育能够激发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更能增强他们的动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现在已经是澳洲几乎所有中小学生的必备课程了。
总的来说,我对于澳式教育还是可以接受的。马宝小朋友才刚刚上小学,前面的路还有很长,我也会让她吸取中式教育的优势,至少,小九九还是要会背的吧……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