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毕业生专访 | 既爱“温柔”击剑,也爱“凶猛”阅读

Happiness as the Foundation of Reading, Fencing, and Everything

六年级拿到第一个击剑全国冠军,USAD比赛演讲铜牌,叶圣陶杯作文大赛屡获奖项……一分钟掰成几瓣使的她却说,完成这些事最重要的动力是快乐。刚刚拿到纽约大学心理系的offer的李碧滢(下文称Lily),在一篇讲述自己申请过程的文章中写道:“无论任何时候,人必须往前走。”

文:Ben Yue    图:Lily提供

Lily的申请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去年12月早申出结果的时候,她收到了来自哥伦比亚大学巴纳德学院的延期通知。

在和就读的私立汇佳学校负责升学指导的杨主任短暂讨论了要不要等等常规申请环节申请洛杉矶的UC系学校之后,就下决心“快速跳入”了纽约大学ED2的准备。

“我比较想去大的城市,所以纽约基本上是第一选项,另外也申请了UC系的几个学校。”

她笑称高中的IBDP选的课”比较死亡”——生物、心理、哲学。这三门课记忆量大、论文多、大考不容易拿高分,她却读的兴趣盎然。

“我很早小的时候就对心理学感兴趣,刚开始接触的时候也是从电影、电视剧、小说里了解到的,觉得心理学比较玄幻。

后来有把它当做专业的兴趣是大一点真正了解这个学科之后,通过IB的课程和阅读专业书籍,觉得心理学并不是读心术之类的东西,而是一种非常基于科学实验,非常严谨的一门科学。”

Lily说,她被心理学吸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这是一个能把科学的客观和人类的主观结合起来的学科。“我觉得它比较独特,因为他研究的是人类本身,比如人类为什么会产生某种行为,而不是研究人类的产物、人类所创造的东西。这就比较有趣。”

正因为心理学包含的范围广,很多问题还没有定论,Lily才认定了这个专业的前景,认为它是一个有太多可能性的专业。

从小学三四年级开始,Lily就开始了她的10年击剑生涯。在无数的胜负之间,她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养成了不服输、永远向前看的性格。

“我小时候在学校里是体育非常不好的那种,身体也不太协调。印象里我一开始就是猛练体能,没什么特别大的技巧。因为我非常清楚我自己没有这方面的优势,所以试图通过加倍训练去弥补。

其实后来也很多事情也都是这样,对自己不擅长的有自知之明,所以通过努力去突破自己。我珍惜拿到的每一个或高或低的奖项,但是努力赢得它们的过程是更有意义的。”

Lily记得刚开始学习击剑的时候,每天放学之后基本上都在剑馆,“我很大一部分的人生观都是在剑馆里塑造起来的。”

“比如说最基本的团队协作,关于努力、关于输赢这些东西,都是从击剑上塑造起来的。然后可能更深一点,能够接受自己的一些局限性和弱点。在接受的同时,也不会去放弃。”

学习击剑源于巧合,上小学的时候在学校看到击剑俱乐部的宣传,去试了课,然后就爱上了这项运动,并坚持了下来。后来还幸运的拜了前奥运重剑冠军的教练为师。Lily回忆说,申请大学时教练还给自己写了推荐信。

几年前,Lily从青岛的一所公立中学转学到北京私立汇佳学校,起初是父母的决定,但她自己经过考察也很喜欢汇佳,转学之后很快适应了国际学校的生活。

“我觉得我个人是比较适合国际学校的,其实当时基本没有特别纠结就转过来了。相比公立学校,国际学校的课业会给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时间,你可以安排这些时间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学校会有很多各种各样的活动,也是需要学生自主去策划这些事情。不太像我在公立学校的时候,我们是参与者,在这边我们是组织者。”

高中阶段,Lily和同学组队参加了USAD美国学术十项全能比赛,并拿到了演讲比赛的个人铜牌。USAD是一项耗时耗力的比赛,通常需要准备半年左右的时间。

作为队长,Lily戏称被“赶鸭子上架”,她先是尝试让大家分工自学,每人负责一科的一部分,再交互给队友讲。

后来发现这种方法的效率不够高,就改成统一聚集到一起读,“尝试了各种各样的方法,然后找最高效的去练习”。最后,小组成员如愿从中国区突围,拿到了参加全美比赛的资格。

“我觉得有一点是我非常庆幸的,就是我们学校的语文课非常完善。我因为自己很喜欢文学,对我格外重要。

特别是教我的侯丽丽老师,她对于本土的语文、中文非常有热情。我觉得这是汇佳非常独特的一点。从校园文化的角度,我觉得汇佳是比较适合中国人的,它是有中国基础在这里。”

Lily(右三)和同学组队参加USAD美国学术十项全能比赛。并获得个人演讲铜牌。

Lily热爱阅读和写作,九年级第一次参加叶圣陶杯作文大赛就斩获一等奖,之后高二到高三之间又参加过一次。

在申请最忙的时候,她也没有间断写散文、读小说。她说,明明该去申请、该去写文书,却偷偷地写作,是一件“有点作”但是很开心的事情。

“写东西是我的一种放松的方式,比起写出来的那些句子,我更喜欢去写下那个过程。”Lily很享受手写的过程,“我有一篇文书就是关于手写一篇文章的过程。矫情一点来说,写作的感觉是给那些文字赋予生命。”

Lily喜欢反复阅读大部头的小说,每次重读一遍,都能从中得到不同的感触。

在采访的过程中,Lily妈妈提到,“有几次我凌晨起来去卫生间,走过她房间的时候看见她趴在桌子上、地板上、各种奇怪的地方读书读到睡着。这时候我才知道她在课业之余是如何挤出时间来丰富自己的。”

谈到孩子的教育,Lily妈妈认为自己大致介于“佛系”和“虎妈”之间。“我尽可能的让她顺其自然、自由生长,也不太干涉她的爱好、学习等。但原则问题、人生观的培养上,我是绝不松懈的。”

令Lily妈妈感到骄傲的是,看到女儿一直保持着善良和执着。

“她能从帮助他人中获取快乐,能在看到现实的同时发现美的一面;她有一种有时令我惊讶的韧劲,能对自己热爱的东西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和热情。

我并不是说这样的性格在现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下有何优势,但这些品质使她能够享受自己的人生。”

“选择国际学校是因为我觉得这种更为开放、先进和全面的教育更适合她,能够给她一个更大的平台。IB的教育是更多面的,给碧滢很多机会去探索‘题海战术’中得不到的知识领域,就像哲学、心理等。

同时,这种教育也能给她更多拓展自我的机会。相对于刷题备考的教育,她也有了更多的自由时间去阅读和写作,做她喜欢的爱好。”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