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宠之路,12年有余

12 Years Has Made Me a Pet Expert

采、文:新一 编:张欢 图:OUFEIVISION

1993年,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执导了一部叫作《侏罗纪公园》的科幻片,让博物馆中骸骨嶙峋的恐龙栩栩如生地呈现,揭开了恐龙电影的序幕。同时,被开启的是那一代孩子们对这早已灭绝的史前生物产生无穷的想象与痴迷。

来自北京乐成国际学校(BCIS)的聂昊天便是其中之一。只不过,因不甘心盯着化石及还原而来的图像发呆,从6岁开始,他转而去寻找看得见、摸得着的“恐龙近亲”——爬行动物,并在家中饲养蜥蜴、蛇等,至今已有12年之久。

 

它们可以当宠物

 

“蜥蜴会识人吗?”我一边摸着聂昊天手中鬃狮蜥的背脊,一边问。

“是的,他们可以通过气味识别。” 聂昊天手指弯曲,稍稍握住这只全长约25厘米的小蜥蜴,以防它突然启动开溜。

但它似乎很乖巧听话,任凭别人抚摸也一动不动。

因为采访当天特约他在学校来拍摄这一期的杂志封面,所以,他用整理箱从家里携带了一只鬃狮蜥来助阵。

鬃狮蜥是一类白天活动的蜥蜴,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东部炎热干旱的沙漠、旷野中。它们身体粗壮,全长约40厘米,头部和身体两侧覆满了棘刺状鳞片,看起来十分威武。经过多年的人工繁殖选育,鬃狮蜥已经被培育出很多品系,由于它对人比较亲近,所以成为非常受欢迎的宠物。

这当然不是他第一次把蜥蜴带进学校来,就在今年3月,聂昊天几乎把自己所有的“宠物”拿到学校,举办了一场爬行动物展,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好多人现场找我加微信、提问题,后来人实在太多,干脆就组建了一个微信群。” 第一次在学校办展,聂昊天没想到会如此受欢迎。

当时的展览由三个部分组成:蜥蜴与蛇、昆虫展和科普专题片。持续一周左右时间里,不仅吸引了众多学生倾羡的目光,连闻声前来围观的家长们也啧啧称奇。

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倒是次要,最主要的是聂昊天希望借此机会,向同学们普及爬行动物类知识,树立动物保护意识。另外,也让家长们了解到,其实它们也可以当作不错的家庭宠物来饲养。

“全校就我一个人养它们当宠物。” 聂昊天笑了起来,有些骄傲,又有些孤独。唯一能沾点边的,还是他在9年级时在学校里认识的一位同学,只是人家是养热带鱼的。

随着爬行宠物类的火热,认知度的提升,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小圈子,大家都习惯称之为“爬虫圈”。但真正把它们当作宠物饲养在家里的依然很小众,尤其是对于低年龄段的孩子来讲,首先必须得到父母的允许。

而今年年初,聂昊天在学校曾发起了一项有关宠物类调查问卷,他发现按照常见程度来进行排序,很多人依然会把猫狗、仓鼠、鱼、龙猫、乌龟、兔子等排在首选位置,蛇与蜥蜴则排在末位。

聂昊天说,以他多年来接触“爬虫圈”的经验来看,将近80%的圈内人处于18岁~25岁之间,且大部分以男生为主。但实际上与常见的家庭宠物相比,饲养它们也有更多独特优势,比如所需要的活动空间小,照顾起来更便利、更环保等。

 

 

从恐龙幻想到迷恋蜥蜴

 

从6岁时拥有第一只蜥蜴开始,持续的专注从未转移。

兴趣是专注的源头。在孩童时代,恐龙成为聂昊天心中最具传奇色彩的物种,只可惜只存在于荧幕、书籍、绘画及衍生玩具中的巨兽形象,往往都是虚假的,他与许多孩子拥有相同的心愿,那就是渴望能够进入如电影《侏罗纪公园》当中描述的那样,面对面感受真真切切的恐龙。

直到有一次,他遇见了个体虽小,“龙范儿”十足的蜥蜴。

“哇!它不就是缩小版的恐龙吗?” 聂昊天依稀记得当初的兴奋,下定决心要把这个“活体恐龙”带回家天天观赏。于是,他在父母的支持下,从三元桥的一家宠物商店,购买到自己的第一只蜥蜴。

“当时什么都不懂,有点兴奋过头了!”从宠物店拿回家没多久,第一只蜥蜴就“与世长辞”了。这让聂昊天既伤心又生气,埋怨自己的冲动与无知。

从那以后,他开始用心学习研究饲养方法。

“这方面的专业书根本没有,只能求助网络,摸索零零碎碎的方法。”不过即使这样,总比什么都不懂要强。

到10岁时,聂昊天到十里河市场购买了一只绿纹龙蜥,这一次他终于如愿以偿。饲养两年后,因为朋友喜欢,他便把这只蜥蜴慷慨地赠送了出去。后来,又陆陆续续饲养了3只蜥蜴、5条蛇。

当时的圈子比现在还小,要想得到更多可靠、有价值的信息,只能依赖不懈的坚持与摸索。

如今,聂昊天俨然已成为一个爬行动物类小专家,他将在学校中选修的生物课结合起来,开始研究蜥蜴基因研究。

“比如独立运用豹纹守宫基因计算器,来了解我所饲养的下一代的繁育情况。” 聂昊天说。

所谓“豹纹守宫”拉丁名为“Eubiepharinae”,意思为“真的眼睑”。大部分爬虫饲主称之为“eyelid geckos”有眼睑的守宫,没有脚趾垫,身体会有紫褐色或亮黄色的条纹(带状),当长大时黑暗条纹开始打散成小点,少数成体会留下一点点条纹图案。

经过多年的培育,已有许多特殊的体色。目前像多种变异体色和白化种,在饲养上和繁殖上具有一定困难,对老手来说,也算是一项十分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聂昊天谈起这些“圈内人”才懂的专业术语,兴致飞涨,看得出来他十分热衷于钻研这些繁育技术。而这一切给他自己所带来的满足,已不再是当初的那种兴趣与好奇心了。

“给我最大的感受是与众不同的成就感,而且除了开心,过程也相当刺激!” 聂昊天说,正因为这个群体的小众化,能够坚持一直走下去的,本身就是与众不同,但如果另外能够在一些方面有相当的突破,圈内人更会以崇拜的眼光来看待你。

 

 

所爱即所得

 

聂昊天想要实现突破,不仅仅是停留在相关基因研究上。

目前,他拥有蜥蜴和蛇的数目将近半百,以及还有一些甲虫、蝎子、捕鸟蛛等。从当初照顾到研究它们,他也渐渐思考如何以更有效的方式,引发更多人对这些动物的认知、喜爱及保护。

“很常见的现象是,很多‘退圈’的人会把它们变卖或送给朋友,但不能保证之后(它们)会得到较好的照顾。”就像刚接触时的自己,这的确需要一个科学喂养的过程。但聂昊天强调的是,他并不只是玩玩而已,而是会当作终身兴趣。

另一个让他颇受启发的圈内好友,创立了位于顺义的MK魔界 (Magic Kingdom)爬行动物主题亲子公园,以科普爬行动物知识、传播爬行动物文化,集旅游、观赏、度假、餐饮,购物等于一体,在圈内算得上小有名气。

聂昊天也曾思考过这种商业模式,但他的想法更“先锋”一些。

“一是走媒体这条路,比如办杂志、拍照片、做海报;二是走科研这条专业路线,投入到爬行动物研究及栖息地的保护中。”不过,最让聂昊天最为心动的,似乎是他提到的实现“商业价值与艺术价值”的融合。在他看来,爬行动物也可以是一种艺术,尤其是如今张扬个性的时代,圈内的主流人群仍以年轻人居多。

“像一些昆虫标本展,完全可以融入‘机械’加‘朋克’的因子,这样更酷,更受年轻人的喜爱。”聂昊天亦是如此,在同学眼中,他具有强烈的个性,同时在老师眼中,他做事专一、认真。目前,他已经在“媒体”这条路上开始行动,办展、制作短片,发挥着自己的所长。但未来到底会选哪条路,他坦言自己还没有做出决定。

“不管怎样,我会爱它们一辈子。”做决定真的很难,但也不管未来的聂昊天会是什么样子,我想他的内心早已埋下了坚定的信念与勇气。

他所需要的,可能只是赋予他进一步成长的时间而已。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