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女儿去过魔都多家博物馆美术馆后,她说亲子一起这么逛“极度舒适”!

逛博物馆对我和我女儿来说,大抵算是一桩互相迁就的活动,我喜欢“人类文明的瑰宝”,她喜欢“自然运转的秘密”,活像一对分别喜欢复古长裙和跑鞋的闺蜜,不妨一起逛街,再互相吐槽。

文 | 吴慧雯 图 | 网络


最近跟我女儿很有点玩不到一起去。

上海博物馆最近有几个大展,其中《浮槎于海》从“标题”开始我就喜欢。这是大平洋诸岛的艺术珍品展——再描述得确切些,是那些海洋部落的人在祭祀、出海、渔猎、嫁娶、死亡的各个生活节点中沉积的情感、想象力与美的合集,其中既有威严可怖的手工面具、举行生死轮回仪式的巨大木柱,也有极精美的项链、臂环,以及镶嵌各种象牙、海豚牙、鲨鱼牙和珍珠贝母的权杖……

其中最好看的是各种船与桨,看着那些细密的刻画,眼前立刻浮现出纪录片式的画面:年轻的匠人日复一日精雕细刻繁复的图案,回环的几何图形逐渐布满整个木面。日影偏移,傍晚的斜阳在他的脸上投下光影,他专注的眼神里充满了神圣的情感……

“我不喜欢看这个展,我要走了。”就在我遐思无限的时候,我女儿要拉我走。对于我热衷手工艺装饰之美这件事,刚要升入二年级的女儿有一个洞见:“你喜欢的东西都太奢华了。”

那么她喜欢的又是什么呢?

去年寒假的时候,作业本上有一页是建议小朋友去博物馆。在一长串的博物馆推荐单中,小朋友飞快而又坚定地做了一个决定——去上海中医药博物馆。

我发誓这是我第一次知道上海有这样一个博物馆。在上海冬春之交一个微雨迷蒙的早上,我们一家人穿越整个上海,跑到位于张江的上海中医药大学去看这个博物馆。

当然也不能说不好看,各取所需:我隔着玻璃柜面对着明代的香薰铜球、青瓷香炉、针灸铜人、全套的古代手术针器啧啧赞叹,我女儿则更喜欢与植物有关的一切。

这个博物馆有一整面墙的植物标本。圆柱形的透明玻璃罐摆满墙面,玻璃罐里是无色防腐溶液,各种药用植物在溶液中,像清澈溪流底部的水草一样微微摆荡,保持着它们最鲜活的样子:鲜绿的叶子、蜷曲的嫩芽或藤须,花朵的颜色也一点没走样。

然而在最初的小震撼之后,我看完这些“花草罐头”也不过5分钟。然后等她。

只见我女儿在那里仔细地对照标签和植物,半个多小时还不走,而我所经历的相对论时间则至少有2小时,因为她不仅看得慢,高处看不到的地方还指挥我“抱起来看”!

这几乎是两个典型例子。逛博物馆对我和我女儿来说,大抵算是一桩互相迁就的活动,我喜欢“人类文明的瑰宝”,她喜欢“自然运转的秘密”,活像一对分别喜欢复古长裙和跑鞋的闺蜜,不妨一起逛街,再互相吐槽。

带着这样的体验,再去看博物馆教育,我时常觉得一种中间状态较少被提及,那就是无为的乐趣。

我们从早些年对博物馆教育功能几乎视而不见,到如今开始条分缕析地设计博物馆课程,在这中间,博物馆作为一种可供“逍遥游”的场景、一个可以“乱逛”的地方,好像没法宣扬。但是为什么呢?在各种学习的快乐状态中,本来就有一种如同陶渊明所说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的状态。

而欣欣然中,逛博物馆如同逛街,也许博物其义,亦能自现。

今天我们说博物馆课程,突然就令博物馆变成一座课堂,目标步骤方法论,固然可以有更科学的拆解,但乍然被带进其中的孩子,对于即将面对的事与物,可能喜欢,可能不喜欢,是需要听取他们的直接观感的。

很多时候,乱逛博物馆对我和女儿来说是一个可以想起来就感觉愉快的经历,是因为我们逛得平等,逛得随性。我会分享我在其中的发现,但不会强求她也喜欢。

当我们一起逛一座博物馆,中间有长见识的部分,更多是玩在其中的感觉。知识上的收获有最好,没有亦不强求,因为我希望逛博物馆、美术馆,最终成为我女儿的生活方式,找到乐趣的地方,而不是变成另一种“图书馆”,正襟危坐地学习。

我记得更早些年,女儿两岁多,还没上幼儿园,我最爱带她去的地方是外滩美术馆、红坊的上海城市雕塑中心,以及徐汇滨江的龙美术馆,因为前者有自营的咖啡馆,红坊有一家不错的西班牙餐厅,而徐汇滨江一条美丽的临江步道,拉长了整个游览的乐趣。

在一次次探索中,最终在记忆中刷出印记的,除了展物的细节,还有一整个悠闲的下午,与亲密陪伴。总是得先理解生活,再理解艺术,尤其是,当你的同伴,是你的孩子。

吴慧雯专栏
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教育行业独立观察人。历任外滩教育、顶思、爸爸真棒主编,现开创EDU东西公众号,致力于从媒体角度发现与记录这个时代教育的发展与价值。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