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晃,谈未来教育

2019年3月16日,洪晃应DDC邀请在北京英国学校进行了一场有关“未来教育:逻辑思维 or 网状思维”的分享会,前来参加活动的大部分是国际学校的家长兼洪晃老师的粉丝。

文、图 | Jolie Wu


洪晃,1984年毕业于美国著名文理学院瓦萨学院(VASSAR COLLEGE),现任该校校董;2011年被美国《时代》杂志评为全球最有影响力的100人之一。这次分享活动,洪晃老师除了介绍母校与国内合作的夏校项目之外,更热情和在场家长互动,为大家带来不少有关国际教育的八卦和干货。下面菁kids为大家带来现场精彩片段回放。(注:本文根据洪晃老师现场演讲内容进行整理和编辑。)

八卦“美国藤校招生贿赂门”

活动刚开始,洪晃老师先和大家分享了之前闹得沸沸扬扬的“美国藤校招生贿赂门”事件。进而提出对于教育者来讲,或许应该思考一个问题——21世纪到底我们应该怎么去教育这些孩子?我们的教育必须要改进!21世纪是网络社会,美国00后有1/3的人未来的职业理想是“当网红”,而在中国这种情况也同样存在。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学校能给孩子们什么?这都是教育者要做的功课,而不是简单地说“不许当网红!”这也是在市场经济里,你不能够去左右的一件事情,人的意识已经到了这一步,你去管或者硬性操作的话,也不一定能行得通。

借着这个话题,洪晃老师引用“贿赂门”之后《纽约客》一篇文章中,对于美国私立学校制度的介绍,给大家普及了下美国的教育制度。首先,美国最好的大学都是私立的,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八大藤校。这次事件的罪魁祸首、该案件的策划者William Rick Singer经营的这家招生中介,给他的客户解释,你要想在美国考好大学有三个办法:

第一个办法——从正门进,凭本事自己考。

第二个办法——从后门进,美国所有的大学都是私立大学,都是非盈利组织,因为在美国的法律里面,教育机构是不可以盈利的,除了幼儿园。所以每一所大学都有一个庞大的基金会,大学的开支从哪儿来呢?来自基金会运营的利润、学生的学费。往往这个利润是不够的,因为基金会投资的利润会受到金融风暴等因素的影响,如果赶上这个学年拿奖学金的学生比较多,就会影响整个学校的开支。如果出现空缺怎么去补,这时候就要依靠毕业生以及社会上的捐款,所以美国学校总裁的首要任务就是募捐。实际上,你如果给学校捐大笔的款,你的孩子在录取上就会被优先考虑。所谓的优先考虑,是说你可能分数比别人低一些,或者说各方面的要求不会像一般正门进来那么高,但是这种捐款的数量都是上千万级的,是非常大的一笔捐款,而且孩子在录取上是没有保证的。

还有第三个办法——William Rick Singer就跟客户说,正门你要超级优秀,后门你要超级有钱,我开了一条“邪门”——美国所有学校体育队的教练都会招收能够补充运动员队伍的学生,而对这种学生的分数要求就不用达到平常分数的水平。所以这道侧门,就是帮助学生在SAT/ACT上作弊,和贿赂这些体育教练,这个中介说:你给我40万美金,我让你女儿进耶鲁,因为我能贿赂他们的女足教练。

所以整个事件其实是彻底揭露了美国教育的一些弊端,尤其是美国最好的高等教育的弊端。

网状思维和跨学科学习

回到今天的话题“逻辑思维?还是网状思维?”,实际上这是一个伪命题,逻辑思维当然是需要的,但是在21世纪,网状思维会更加重要。也就是说,我们不能只守着自己的学科,你要是学生物或者化学的,也许到最后你把心理学和原有学科放在一起,会让你对生物或化学有更深层次的理解,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跨学科的学习方式。接下来,洪晃老师介绍了她的母校——瓦萨学院(VASSAR COLLEGE)和DDC合作的落地北京的夏校项目,提供给想去美国上大学的高中生一个机会去体验——什么叫美国的文理教育,什么叫跨学科教育,以及文理学院课程对学生的要求是什么。

说说中国的不靠谱留学中介

随后幻灯片播出一张瓦萨学院著名的图书馆照片。洪晃老师介绍说:“我们学校这个图书馆的的确确长得是特别漂亮。但是想和大家说下,中国有很多留学中介不是特别靠谱,经常发生中介帮助申请生去填他们的作文,然后他们都是有标准作文的,比如说我们学校的这个图书馆就会经常被大家提到……这个图书馆怎么美啊,我为什么要去VASSAR啊……以至于学校的招生办看到一个学生说,你们的图书馆多么美,就会怀疑说这作文八成是一个中介写的。因为他们对中介范本里对这个图书馆的介绍已经非常熟悉,有的学生根本就没有去过这个学校,也会写图书馆多么美,在那里就有学习的感觉。这个图书馆门口还有一棵老树,特别大的老树,也是经常被中介写到作文里头。所以中国很多中介在帮助申请大学的时候,会走很多误区,也就是说,我们找中介会花好多钱,然而中介给你的这些服务,实际上最后美国大学的招生部门一眼全都能看出来,因为他们也接到好多好多这种申请,他们只要是看到范本作文,这个申请就被淘汰掉了。所以我们是不大鼓励家长去找中介的,尤其是在国际学校的孩子,完全有可能自己去做一些事,或者找一个中介,可能就是辅导一下学生,但是千万不要替学生去完成。”

网友和现场提问环节精选——五花八门的Q & A

Q1:美国教育和英国教育的最大区别是什么?

A1:我自己对英国系统也是刚刚在开始学习,因为我自己的女儿在一所英系学校上学。我个人对英国系统适应还是需要一个过程的。我讲两个让我没有太多准备的事情:

英国人有一个打分的标准——TOP部分,这最好的10%学生得A,也就是说,是根据这一年的考生整体质量去打分 ,这个分数不是一个标准分数。我们所习惯的中国和美国的打分制度,要求学生掌握各种各样的学科知识,你掌握了这个知识,达到了这个水平,你就得A得B得C。而英国的打分制度是一个曲线,就是说如果班上有几个学生成绩特别好,那班里其他学生和他们比悬殊就会很大,因为他们把这个标准提高了,所以他们永远是那10%拿A的,再往下百分之多少是拿B的,所以是一个曲线打分的制度。所以这时学生不仅要关心自己的成绩,还很要关心你旁边人的成绩。从这点上来说,就有点助长攀比的感觉。

英国系统制度上不是那么flexibility,比如英国的教材在中国的环境里,把教材做的和中国本土接地气这个事儿上,我觉得他肯定做不过美国人。

Q2:自己的孩子到底适合去哪儿读书?是英国、美国,还是澳大利亚?我们的孩子到底适合哪种教育?想听听您的心得。

A2:我觉得,英国教育和美国教育对学术的态度是不一样的,但是英国大学的教育我可能真的不是特别了解,所以我能回答的是,如果选择去美国,你要选什么样的大学。很糟糕的一件事是,我们知道的信息只告诉你美国有哈佛、耶鲁这些大家耳熟能效的大学,好像不上这些大学,基本上就和没上一样。实际上不是这样,美国大学有私立学校,有大的university,还有小的college,还有州立学校,州立学校也有非常好的,比如UCLA。美国每个大学的情况都不一样,不同的城市氛围,以及每个学校的文化都是不一样的……比如像VASSAR这样的学校, 就是纽约自由派的方式,是一所一定要启发学生创造能力的学校,学校最著名的就是媒体方向,VASSAR有很多毕业生都是在媒体或者娱乐界从业,比如说唐顿庄园的制片,所以学校在美国媒体和娱乐界的布局就特别多,关系网就特别好。

美国人认为大学是你建立将来步入社会关系的一种重要的节点,所以这四年不仅仅是你在学习,同时你也会结识了很多人。所以为什么大家为什么要削尖脑袋去进藤校呢?及时认为美国的尖子人才、最有钱的人、最有势力的人、最有资源的人,全在这些好的学校。那么你就要去了解每一个学校,你可以去看看他的校董都是谁,你大概就知道这个学校会毕业出来什么样的人。在美国,我的建议是,第一你要知道有什么样的学校,有大有小;私立学校的话,它偏向什么方向比较好,它的师资强项在哪儿,哪几门课是全美国非常有名的……比如VASSAR的美术史课就是在全美非常有名的。你了解之后要把这些信息传递给你的孩子,我是比较强调要尊重孩子的选择,你要善于启发和鼓励自己的孩子去给自己做决定,他做的决定你觉得不对的话,也要跟他讲道理,说服他,为什么要去做另一个选择,而不是命令他或者用家长的方式替他做这个决定。

Q3:洪晃老师您是在很小的时候就被送出去了,现在的孩子出国读书的年龄也是越来越小,以前是研究生阶段,现在是高中和初中阶段,我想问,这么小的孩子送出国之后,他的身份认同、文化根基、亲子关系,都会面临哪些挑战?需要怎么度过?想听听您自身的感受。

A3:我觉得你问的这个问题是因人而异的,之前我和一位心理学大夫一起做讲座,他讲了一个故事:他有一位病人是个十几岁的小孩,孩子爸爸妈妈就是下决心要把孩子从出国读书,孩子愿不愿意都得去美国读书,所以中学阶段就去美国读书了。但这个孩子性格内向,到了美国中学特别不适应,美国又是一个特别外向的国家和民族,对参与感要求很高,而且美国中学又普遍存在欺凌现象,这个孩子就经常被欺负,各种因素让这个孩子越来越封闭,出现一些抑郁症的初期征状,有一天在学校又被欺负的时候,他就冒出来一句“等哪天我要把你们都杀了”这样的话。这时候学校就吓得一塌糊涂,马上把这个孩子送去心理学大夫哪里,在美国心理学大夫普遍对化学药物依赖性比较强,就给这个孩子开了很多药。等孩子爸爸妈妈把他接回中国来的时候,状况已经挺严重的了。

后来他们在中国就找到了和我一起讲座的这位医生,这位医生说,首先在中国这种情况的孩子是绝对不会给他吃药的,这种药物对孩子是有很大伤害的。第二,这个孩子明显是不适合在这个年龄出国的,他是被爸爸妈妈弄到美国的,在那样一个他特别不喜欢的环境里待了两年,实际上对他的内心损伤是非常大的。所以我觉得孩子到底是不是出国读书,不是因为我说了什么,也不是因为父母对孩子的期望,最主要的是孩子自己想要什么,所以我们应该花更多的时间去听孩子的想法,去理解自己的孩子到底追求的是什么,而不是用父母的理想去规划他的生活,而应该更多地去聆听,这个是我的一个感觉。

Q4:如果您不介意的话,可否评价一下现在北京的这些国际学校的水平,我知道您有一个爱女,如果是在北京生活的话,您是怎样为她规划未来的,能否可以跟我们分享下,谢谢。

A4:第一,我女儿只上了一所国际学校,没有换来换去过。第二,我这辈子很少吃后悔药,但是有一件事情我是后悔的,就是从小把她送到国际学校。因为当时我怕自己应对不了体制内的一些问题,自己的价值观念和老师的价值观念有冲突,让小孩夹在中间不知道应该听谁的,而国际学校的一些方式是我比较熟悉的,所以我就把她送到国际学校,这个会是我的最大遗憾,因为她的中文底子就太难打了。

Q5:我注意到,最早国内的留学生都是出国去学习理科,物理、生物、化学、数学这些,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孩子,特别是国际学校的孩子,他们感兴趣的就是人文学科,艺术、电影这些,我想问下,在中国长大的这些孩子,他们抱着中国的根本,去美国学习人文艺术这些东西,在美国从业是否可以有建立自己事业的根基,以及回到国内谋生是否会出现文化和融入的不适。

A5:我自己就是一个典型的文科学生。中国人说数理化走遍天下,而文科学生就会有一个文化的限制,你只能在自己的文化范围内去做,但是我们必须要改变这个想法。因为实际上是,好的文科生走遍天下,数理化只能在实验室待着,因为国内外的教育结构是不一样的。

国内创作的方法方式是,我们第一是琢磨领导想看什么,对吧?这个时候你做的这个电影就是给审批你的人看的。所以你创作的过程,如果是为了通过一个审批的话,你就自己把自己关进了一个小黑屋。

当你创作的过程中,如果第一意识就不是你要创作什么,而是要别人看什么东西的话就会很糟糕,所以这个位置的转换,是每一个所谓的创意工作者必须做的,你要找到你自己的位置,这一点是很重要的。这个在国内高等教育是缺乏的,在国外的话是能够让你彻底发挥出来,因为国外是启发型教育。所以我不认为在国外培养出来的文科生,到最后在国内不能落地;我也不觉得一个中国的好的创作人员,在国外就找不到他的生存之地。这两个问题我觉得是一个非常假设的话题,它其实并不存在,好的就是好的,你在所有地方都会找到你自己的位置。

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很多人找不到自己的位置,问题是在中国的太多情况下,文科生找的位置是针对一个上级领导的位置,而不是一个自己的位置。所以他说出来的话,你总觉得听着不对劲、不真诚。我觉得文科生更需要在海外的教育里,用四年的经历去开一个脑洞出来。有了这样一个经历再回到国内的话,他们会发挥得更好。这个情况可能现在国内还不是特别明显,大家知道韩剧和韩国电影,现在不是特别火吗?最好的韩国电影,你看它的制片导演,会发现他们都是在美国学习回来的。事实上,这是一个手段和叙述讲故事的手法问题。中国人和外国人讲故事的手法是不一样的,除了理论、位置、文化上的不同,更多的是对人性的理解上。我是比较建议,孩子如果有文科生倾向的话,出去学习会比较开脑洞。文科生有一个特别重要的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就是说你到底是谁?你要讲什么?你想向这个世界传播什么?你的观点是什么?因为不管做什么,你的三观都是表现在你的作品里头。怎么通过一个故事去表达?你向谁表达?所以这也是一个文科生了解自己的过程,受教育的过程,也是发现自己的过程。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