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核心是生活,成功的孩子从小要工作!|2019菁北京国际学校博览会父母养育论坛现场回顾

文 | Zoey   编 | 张欢

 

你是否会让孩子过早地接触工作? 参与到成年人工作中,对孩子有哪些积极的影响?对于孩子的未来,家长可以从中做哪些指导? 2月24日上午,由菁kids主办的JISE 2019菁北京国际学校博览会在北京嘉里中心如期举行。在“父母养育论坛”上,高端家庭生活品牌“小绿洲家庭俱乐部”创始人Jennifer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她认为教育的核心是生活,培养一个快乐并成功的孩子需要让他从小工作。

这个理念源于Jennifer的人生经历。她八岁跟随父母移民新西兰,在年幼时参与了父亲的创业项目。她十分感激那段工作时光,认为从小耳濡目染父辈的工作方式,可以从中学到很多社会技能,并让自己的思维更开放。2012年,从名企离开后的Jennifer带着三个儿子回到北京,创办了被家长冠以“早教界的爱马仕”名号的小绿洲家庭俱乐部。

在六年创业过程中,三个孩子大多数时间是跟着她一起工作的,他们重复着母亲的童年经历。Jennifer认为,耳濡目染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父母的价值观会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孩子,让他们学习到如何找到自己的社会价值。与此同时,孩子参与家长的生活是一种很好的亲子沟通,会让亲子关系更加亲密。


为什么要让孩子从小工作?

Jennifer身上有很多标签,“海归创业者”、“三个孩子的妈妈”、“耶鲁大学演讲嘉宾”、“2018年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中小型女性企业代表”,但她最喜欢的是“在工厂里长大的孩子”。在记忆中,Jennifer童年的课余时间几乎是在父亲工厂里度过的。每次放完假回到学校,别的小朋友都分享去了哪里玩,而Jennifer的回答永远都是“我在上班赚钱”。从帮忙叠塑胶袋,到接电话、做会计,直到大学毕业她才离开父亲的工厂。她说,每当闭着眼睛回忆起小时候,第一记忆就是工厂里塑胶袋的味道。

“现在国际教育把工作当作一种教育理念,但我小的时候工作就是纯工作。我现在都还记得当时工作的步骤:数15个大塑料袋放一摞,然后左叠右叠,反过来卷起来,再贴一个标签。我要用两个半小时才能叠完一箱,这份工作我做了三个月。”Jennifer回忆这段经历坦言,自己对这段工作经历充满了感激。她说,无论对日后成长是好是坏,这都是她生活的一部分。

这段经历确实给她带来了积极影响,跟着父母创业的经历深深影响着她对社会的认知、思维方式,为人处事以及之后育儿方法。比如她在工厂里了解到了塑料泡沫怎么被燃烧,观察到了销售人员怎么沟通单子,听到了会计在讲什么,看到了客人怎么接待。各种社会角色和商业规则就这样潜移默化地融进了到Jennifer的个性里,这让她在创立“小绿洲”时更有勇气。

事实上,让孩子在童年接触社会是新西兰中产家庭比较认可的教育方式。Jennifer跟观众分享说,她在新西兰读私立女校的时候,班上很多同学家里都很殷实,但她们同样做过各种各样的工作。不是出于经济原因,而是父母想要告诉孩子,你要独立,要有呈现自己价值的方式,这需要多尝试才能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基于这样的教育理念,Jennifer在创办小绿洲的过程中也带着三个孩子。比如装修设计的时候会让大儿子跟着一起挑颜色,会让孩子们成为小绿洲的形象代言人,会带他们去世界各地出差……

“我在中国早期教育中看到,大家很在意成功。但成功的背后是什么?我认为是一套思维模式和对世界的认知。这个认知不是靠教出来,而是让孩子去看去感受;看到我们的成功、我们的失败、我们怎么解决问题以及开心和不开心,从而感受最真实的我们。这些事会在他心里有撒下一颗种子,等到日后遇到心情不好、面临失败、被质疑的时候,他们知道爸爸妈妈都经历过,这些是可以解决的。创业是一个很苦的过程,但我小时候看过爸妈经历过很多大风大浪,所以我对现在的困难完全不怕。我认为这是给孩子最好的教育。”

“什么是成功的孩子?”Jennifer分享时反复强调,现在很多中国家庭强调的成功是一个结果,而不是一个过程。在她看来,成功的孩子就是有一天你松手了,他可以完完全全地为自己的生活负责,成为一个有活力的生命。

“我们让孩子工作,不是因为我们缺钱,而是给他们更多的机会呈现自我价值,就算只是扔垃圾、绑鞋带这种小事。童年是一个成为独立个体的漫长旅程,让孩子们和你一起工作吧,让他们看着你,然后学习如何成为更加独立、成功且快乐的自己!”Jennifer说。

 

重新定义家庭时光

 Jennifer创办的“小绿洲生活俱乐部”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早教机构,它采取的是新西兰早期教育的理念。简单来讲就是“赋权”,首先,让孩子相信自己有能力做到;第二是“整体发展”,即重视德智体美劳;第三是家庭和社群,第四是关系。“我一直坚持的观点就是,教育的核心就是生活,要想教育好孩子,一定要让他参与到你的生活当中。”

常年在国外学习生活的Jennifer,回国后观察到了中外家长在孩子教育上有很大的不同。她说在中国,家长喜欢把事业与孩子分成两个东西。但在国外,孩子是融入父母的生活的。比如在4岁之前,孩子理解力不够,可以带孩子去办公室,让他知道工作是什么,工作在哪里,全职妈妈可以经常带着孩子去买菜,去见朋友。

“教育就是生活方式,为什么要孩子在小时候参与到我们的生活,就是因为通过这样的生活方式可以跟他沟通交流,这一点非常重要。0-6岁的时候,家长还可以对孩子做一些引导,如果上小学、中学了,他们就有了很强的自我意识,就比较难潜移默化地灌输家长的理念了。”

在与观众互动环节,有位家长对Jennifer这个观点提出了一点疑问。她说,带着孩子去工作单位,孩子不可能安安静静地看着大人做事,要是对工作进行了一些干扰怎么办?Jennifer回答说:“我说的参与工作,不是每天都把孩子都带过去玩。比如你可以每周规划两个小时带他去看你做什么。而这两个小时你就别想真的工作了。你心里首先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什么时候你是工作状态,什么时候你是父母状态。多角色的身份容易让人模糊,一旦碰到模糊的时候,就什么都做不出来了。”

此外,对于如何平衡工作与生活的关系,Jennifer也曾很认真地思考过,她认为两者没有办法平衡。因为平衡是一个动词,不是一种状态,平衡这个动作本身就是踉踉跄跄的。它不是一直向前,而是有时候往左,有时候往右。如果你很贪心什么都想要,那你就要付出得比别人更多。

教育不止择校,更是思想的碰撞 —— 2019菁北京国际学校博览会首日盛大开幕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