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界线不是最后通牒,这是一个不断尝试的漫长过程。
文 | 苏敏
图|Pinterest.com、豆瓣
社交媒体上但凡与亲密关系(包括原生家庭、婚姻关系、亲子关系等)有关的“瓜”,吃者甚众。“熊孩子”、“扶弟魔”、“巨婴”、“妈宝”……有这样关键词的故事总能引发大讨论。
“界线”,boundary,是解释这些问题一个很好的角度,也是关系中一个实用的工具,帮助我们更好地经营亲密关系。
比如,正在养育两岁小孩中的我,就常感到“界线”的微妙:你既要给她设立自由的界线,又要给予足够的爱,不偏不倚可真难!确保对方健康成长的同时,也要保全自己,不能一味牺牲。其他的关系也是类似的。
《为婚姻立界线》
作者: (美)亨利·克劳德 / (美)约翰·汤森德
出版社: 海天出版社
原作名: Boundaries In Marriage
译者: 董文芳
出版年: 2010-10
今天谈的是《为婚姻立界线——如何建立你的心理界线》一书,作者亨利·克劳德和约翰·汤森德是美国知名的作家与执业心理医师,二人共同开设心理辅导诊所。
可能你与我一样,很关心如何为孩子立界线,帮助他们,这是时下的年轻父母非常关心的话题,作者也专门写了《为孩子立界线》。不过,先有父母、后有孩子,父母以身作则在生活中展示何为健康的界线,是对孩子最好的身教,可以在养育过程中省掉一些长篇大论。
我们的教育中是缺乏亲密关系相处之道的,大家一般都在原生家庭中习得,而上一辈父母大多经历了复杂的环境成长起来,幸福的故事实在较少听到。
典型的小家庭是这样的:不懂责任为何(或者有心却不知道如何帮忙)的丈夫,搭配一个事事亲力亲为的妻子,当有了孩子以后,后者抱怨自己“丧偶式育儿”,前者不明白为什么自己的付出不被认可。什么是健康的界线,家庭的责任如何共同承担,有了矛盾有没有及时地摊开沟通……反正我是没有学过。这时候,老人为了帮忙年轻父母带娃而搬了进来……
/ 01
立界线 ≠ 划清界限
别以为你读了这本书就能叫别人长大,其实是让你学习向自己负责,好好保护自己,能够去爱人,同时别再指望扮演英雄拯救配偶,这就是对他/她最好的保护。
界线是什么?它好比房屋的篱笆,标记着这户人家的起点和终点。谨守界线,是敦亲睦邻的前提。
界线标明了“所有权”,借着界线,夫妻双方明确了谁“拥有”感觉、态度及行为;界线帮助我们明确谁该为何事负责任,并牵涉到行动;界线帮助我们杜绝他人的辖制,如果希望婚姻中有爱,夫妻都要有自由……
与现实中大量质量低下却得过且过的婚姻现实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社交媒体上的KOL们主张当断则断。这或许没什么逻辑错误,但什么程度可以算“当断”,就见仁见智了。
“为婚姻立界线”,当然不是“划清界线”、“一了白了”的意思,那是关系的终止,而立界线的本意是帮助双方成为更健康、健全的个体,从而建造更好的婚姻。(作者注:有家庭暴力等极端情况的婚姻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它也不是徒有和平的外表,实为“搞定、改变甚至惩治你的另一半”的自私想法。
这本书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给自己“画地为牢”,解决自己的问题,保护对方;二是为对方划定界线,不做无谓的退让和牺牲,保护自己。其实是同一条界线,分别只在:自己是容易越界,还是容易退守的一方。
在这本书之前,本书作者还著有《过犹不及——如何建立你的心理界线》一书,畅销一时,里面有立界线的基本原则,也非常值得一读。比如,界线的运作原则,作者总结了十个规律:
《过犹不及》
作者: [美]亨利·克劳德(Henry Cloud) [美]约翰·汤森德(John Townsend)
出版社: 海天出版社
副标题: 如何建立你的心理界线
译者: 蔡岱安
出版年: 2011-2
1、因果律:我们的行动都会产生后果。
2、责任率:我们是对彼此负责,不是为彼此负责。
3、能力律:我们对事物有主导能力,对人没有。(也不能改变人。)
4、尊重律:希望别人尊重我们的界线,我们也要尊重他们的。
5、动机律:在我们能够全心说好之前,必须要能自由地说不。
6、评估律:我们需要学习评估我们的界线造成别人多少痛苦。(痛苦不一定代表伤害,也可能是成长的必经之路。)
7、积极律:我们根据自己的需求与价值观,来采取行动解决。
8、嫉妒律:在我们的界线之外定睛于别人所有的,将永远得不到我们想要的。(嫉妒可能是婚姻界线的最大障碍。)
9、活动律:我们必须采取主动,解决问题,不能消极怠惰。
10、显露律:我们需要彼此向对方沟通自身的界线。
/ 02
“向自己说不”
在婚姻中最能表达出爱的,就是为你性格上的软弱立界线……自己先变成容易相处的一方。
为自己立界线,其实是比为婚姻立界线还要大的课题。
对于一般的婚姻关系,最受用,却也是最难接受的,就是“向自己说不”的那一章。对自己说不,“画地为牢”,究竟意味着什么?那代表为配偶营造了一个他/她可以自由选择并成长的环境。“想改变配偶,辖制人、唠叨、责怪,或是一味服从,都无法叫配偶成长。”
对我来说,“情绪”的界线最难划清,且不论具体事情,总希望丈夫来为我的情绪兜底。当不愉快的事情和情绪相继发生,“怪别人”是我惯有的反应方式。
比如有一天早晨,六点半听到女儿哼唧的声音,没有像往常那样翻翻身就睡,反倒轻声地呼唤妈妈,还有点哭兮兮。我光着腿儿跑去小房间,黑漆漆的,跟她说还很早呢,再睡会儿吧。她就坐在小床上哭起来。我拉开蚊帐凑近,吓了一跳,满鼻子满嘴的都是血,左边的鼻孔里还在流。我用湿巾帮她擦干净,建议她来大房间一起睡。
躺在大床中间,她是醒透了,很难再睡。并且拉着我不让我去厨房忙碌,要“一起睡”。眼看着时间到了七点,又到了七点半,我提议起床喝奶。然后又是我给她换尿布、换衣服,一顿忙碌。这原本是老公的活儿,同时我应该去厨房弄早餐和午餐了。这一耽搁,早晨的时间本就紧张,我感到压力重重。
首先我取消了一个托育园的参观,然后马不停蹄地开始洗切配。期间想到她手指甲缝缝里干掉的血还没擦干净,交代老公给她洗手。当我终于上餐桌,看到餐椅上的女儿顶着一个鸡窝头,刘海因为长了,都扎到眼睛里。某人虽然没有梳辫子的好手艺,夹两个发卡可以吧?或者用梳子把头发梳通一下也好啊。都没有。
我很不爽。“哦,我倒是忙的来要死,你在干嘛?”内心的声音是这样,面上的臭脸摆了好一阵。
客观一点,我理解老公六点半到七点半也是想和我们一起躺着,陪陪孩子。那时候女儿明显粘着我,并不是他做什么就可以缓解的,也就是说,我不能早早去厨房做事不是他的问题。我也不觉得他需要代替我去厨房。我猜,他心里想,今天情况特殊,可以晚一点再上班,所以我还是有时间。当然,这是我猜的,他没有说。
我的情绪是在我的界线之内,臭脸不是老公该受的。我不擅长在情绪累积的过程中及时表达和沟通,或寻求帮助,到最后就容易气球爆破。所以,在这类经典场景下,我需要对自己负起责任,练习更快地觉察自己,好好表达。
这样简单的道理,却要一次次地训练。如果不是因为想要有一份彼此相爱的关系,这块肌肉早就萎缩、废掉了。
虽然我还处理得不好,但最后好歹是主动开口了。先生马上表示非常理解(求生欲还可以)。一场暴风骤雨式的口角在萌芽时被及时扼杀。
书中提到,对于常常扮演好人的配偶,向自己说不是更难的。因为通常好人的配偶的缺点非常明显,外人为好人感到不值,好人也更容易顾影自怜。然而,好人可能有些做法同样伤害着对方和婚姻——比如难以控制地讨好对方,这也需要正视。
另一点值得强调的,是对控制欲说不。测试自己是否有控制配偶的倾向,可以参考以下四点:
——不尊重另一方说不。比如丈夫不顾妻子,用尽方法使她改变决定。
——对“错误”的选择施以惩罚。比如妻子不愿意陪丈夫去运动,她虽然人是去了,但是以一副受害者的姿态去的,甚至可能时候指控丈夫不爱她。
——不看重自由。比如丈夫不关心妻子真正想做的选择,只考虑选择的所谓对错。
——糟糕的后果。控制欲存在并“奏效”一段时间后,会引发后果。比如,收到丈夫控制的妻子到头来会愤恨不已,甚至采取报复行动。
(以上,丈夫、妻子的角色完全可能对换,并无绝对。)
的确,交出自己的控制权并不容易,因为原本能hold住的情形,在选择不控制之后,状况短时间内很可能往更糟的情况发展。然而,这可能是必经之路。“当你让配偶恢复自由,你因放弃了对配偶的要求,通常会感到失落与悲伤,给自己一段时间沉淀这种哀恸的情绪,能帮助你重新适应婚姻。”
/ 03
彼此互补,还是彼此成全?
成全意味着‘填补对方不成熟的部分’。企图借另一个个体来平衡自己性格中的缺乏,这是行不通的。每一个人都有责任发展完全自己失衡的性格部分,再将这个完整均衡的自己献给婚姻。
看中文,“互补”和“成全”并没有特别明显的区分。按照作者的定义,婚姻中的互补是指双方把不同的见解、才华、能力、经验及其他恩赐带入婚姻,形成一种共同协力的关系。成全则是有种牺牲一方,让另一方获得益处的意思。
这让我想到一本社会学著作,名字就叫《亲密关系》。它提到所谓“互补”的婚姻(这里的“互补”更接近《界线》一书中“成全”的含义),本质上是一种权力的不平等。作者认为我们不应过份强调亲密关系里的互补性。互补性本质上是一种支配与顺从的关系。“总的来说,人们会更加喜欢性格相似的人,而非性格不同的人,即使支配欲很强的人也更喜欢有主见的家伙,而非长期屈从顺服的懦夫。”
然也。性格上的成全(互补)——听起来很好,实际上很容易产生界线模糊的问题,总有一方为不成熟的一方埋单,这样的婚姻难以可持续发展。不成熟的一方必须为自己负起责任,成长和改变。
对于上文中的例子,所谓的立界线,是妻子要停止喜欢迎合的惯性做法,培养果断决策的能力,敢于为自己争取权益,让丈夫明白,他的掌控欲并不能破坏她的界线。(另一方面,丈夫需要适度地显露自己的弱点或有无力感的一面,不要总试图掌控全局。)
值得欣慰的是,对于界线,即便是缺点缠身的人,并不一定是故意的自私,很可能只是无知。这就更需要立定界线的一方存着温柔忍耐的心,从自己先开始改变。是的,立界线不是冷冰冰地划清界限那么干脆,甚至需要接受短期内情况可能更差的可能性,如果不对婚姻和对方抱有信心,这样的改变纯属折磨。
书中还花了很大的篇幅论述婚姻中值得强调的价值,比如:爱,诚实,怜悯与饶恕、圣洁。一些听起来是老生常谈的话,读完却让我有很多新的收获。这像是一本婚姻辅导书,从界线这一工具谈起,最终目的地还是婚姻的本质。为避免在婚姻中错误使用界线,本书还专设一个章节,专门谈论婚姻界线的迷思,比如“为了逃避成长而立界线”,提醒读者界线不是最后通牒,这是一个不断尝试的漫长过程,牵涉的内容远不止“设限”。都值得一读。
有分寸的界线,帮助孩子长成更成熟完备的人,懂得为自己负责,并避免在不健康的关系中赔上自己。
孩子跟在父母身后偷师一切,身教大于言传。他们有神秘的小雷达,能精准地探测出什么才是大人真正认可的行为方式,嘴上说的可能只是大道理。
很多人都有切身感受,当我们成年以后进入婚姻,总有一些时刻在自己身上看到了父母的模式,尤其是那些自己也觉得不好的,恰恰都潜移默化地内化了。比如,女生发现自己像妈妈一样唠叨抱怨,男生像爸爸一样害怕承担责任。
为孩子立界线?首先父母要努力成为界线分明的人,否则谈何容易。所以,与其关注如何为孩子立界线,不如先在配偶和自己身上练习。
苏敏
六年媒体从业经验,新上任的全职妈妈。和女儿搭伴,探索小家庭的新模式,期待活出不一样的精彩。
个人公众号“掌灯时分”(Nathan_Susu)定期更新中。
-END-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