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安全的边界究竟在哪儿?

近期接连发生的儿童事故让家长们不禁为孩子的安全问题而揪心。社会上的风吹草动似乎成为了一些家长将孩子安置在舒适圈的理由,但如此做法真是对孩子的保护吗?家长如何做才能既承担孩子安全的责任,也给予他们自由的特权?

文 | Lilian  编辑 | Stella

图 | Unsplash、Lilian


离开那个悲伤的孪生女故事有点时间了,慢慢淡去的心如刀绞也促使我渐渐回归明晰的理性思考。当事件还喧嚣于尘的时候,我听见了很多的声音在表达放手让孩子自由探索是不可取的,可是因为一个惨烈的事故就退回到被宅被圈养的状态,就是对孩子的保护吗?

我以为作为父母的我们首先应该回归科学理性,也就是说,我们要更多地学习安全知识、科学知识,同时我们要更客观地评估孩子的活动空间,从而建立尽可能广阔的安全边界,让孩子们能无拘无束地玩耍。

今年暑假我带孩子去了一次新加坡,在新加坡国家博物馆里面,有一个分馆就在介绍新加坡从建国初的国家建设中就紧紧围绕儿童安全和运动的课题来开发社区运动设施。我印象中里面有一句话很深刻:

我们期待我们的孩子有能力去面对挑战、承担风险,有能力去攀登。

所以,在让孩子们能自由而又安全的探索中,安全是成人的责任,自由是儿童的特权。

不过在找了很多朋友探讨安全边界这个话题时,有一个冲突很快就暴露出来。安全的边界到底设置在哪里,边界到底向内收得很窄,还是向外放得很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看护人自身对安全的认识。

我以前认识一个妈妈,她说她从小对孩子就设定厨房是禁区,因为她觉得那里充满了危险,开水危险,明火危险,刀具危险,反正就是无处不在的危险。太平点,不让孩子涉足就行了。

我可能属于传统认知中比较“胆大”的妈妈,所以我没有设定任何孩子需要禁足的家庭空间,她可以爬的时候,我就把床拆了,把大床垫直接放在地板上,然后地板上铺好游戏垫。这样的设置下,孩子没有经历过床围、游戏护栏的保护,她可以自己爬床垫,爬地板,没翻利索的情况下就是摔下床垫到地板上,也不怕受伤。

到了3岁的时候,她可以站在灶台前炒菜,她可以学到如何不被油溅、怎么翻炒食物,怎么了解食物的生熟状态。我会演示给孩子看,如果用手去触碰明火有多痛,如果用手去碰在火上烧的锅子有多烫。我会让她尝试自己划火柴,用火柴去点燃纸、布和很多我觉得自己熟悉的材料,我会教她如何用合适的材料去灭火。然后我会告诉她,不要随意点燃你不熟悉的材料,因为你可能不知道那个材料的燃烧模式以及哪一种灭火材料对其有效。对于舞刀耍剪这样的操作,只要她拿得动,就可以用刀切菜,从轻一点的刀具开始,从软一点的材料开始。

如果我们一起来冷静评估,你觉得是一个用刀很娴熟的孩子容易伤到自己,还是一个从来没有用刀经验的孩子容易伤到自己?一个知道如何生火、如何灭火的孩子容易造成火灾,还是一个没有玩过火柴、没有点过火的孩子容易造成火灾?所以,安全的边界可以画多大的圈,取决于养育者的学识和眼界,也取决于孩子自身的经验和能力。于是,作为父母的我们,既需要着力提升自我的认识,也需要费心思在培养孩子的能力上。

大家都会有带孩子去各种儿童空间玩攀爬架的经验吧?是不是在那里也可以发现儿童运动能力的显著差距?有的孩子像小猴子一样来回自由地穿梭,而有些孩子稍微爬高一点就会哭闹、稍微拉一下横杆就会叫痛、稍微跳两下就会摔跤。这又是一个经验塑造能力的显著对比。每一次尝试,就是一次能力突破,就是一次身体的挑战,成功的经历不但训练了体格,也增加了自信。

我有好多次都仔细观察过那些敢玩的孩子,他们其实会在初次尝试的时候有过小心翼翼的试探,一旦他们找到安全舒适的感觉后则会立即放心大胆地玩,而这样的自主经验是被禁足的孩子所完全不具备的。需要特别提醒的是自主经验只能靠孩子自己去获得,无法通过成人的讲授传递。也就是说,安全的边界,成人能做的只是扫除障碍,而真正的开拓只能依赖孩子自身。

那我们就来审视一下儿童的玩耍空间里会存在哪些潜在风险需要我们去排除或者杜绝。

第一,我就想到了水域空间。我的孩子已经会游泳甚至游泳技术都超过了我,但我依然觉得不能放手让孩子独自去自然水域游泳玩耍,这次的孪生女事故也是源于自然水域的风险。因为自然水域的情况非常复杂,不是常年在这里摸爬滚打的人根本不清楚水流之下会是怎样的情形。不管是暗流涌动还是沟壑深渊,任何一个都可能瞬间把人吞噬。并且自然水域的岸边也往往缺乏良好的救助设施,当危险降临的时候,你可能都没有意识到。如果是去游泳池玩耍,那么一旦孩子进入游泳池的时候,要么请在泳池边紧紧看着孩子的动向,要么就请站在泳池里观察着。对于孩子而言,他们很可能在溺水了都不会发出呼救声。

第二,高空玩耍。应该多多鼓励孩子在头部上空玩耍,一方面这是增加大脑对空间的感知,一方面也是训练孩子驾驭离开地面的失控感。我自己就有比较显著的恐高,以前我以为这是病态,在观察孩子的成长经历后我才理解,这只是因为我在儿童期缺少爬高经验所造成的。那么爬高的体验中需要判断的就是有没有保险装置。比如正规的攀岩场馆都有严格的保险带佩戴要求,这就可以放手让孩子去尝试。

当孩子在尝试爬高的过程中出现了胆怯的情绪,我们要鼓励他们去克服这种情绪,既不要轻易地纵容害怕情绪而放弃,更不要愤怒地责骂孩子是胆小鬼。孩子一次次地克服内心障碍获得更高的探索空间时,也就意味着他们收获了满满的自信,他们也就有勇气去探索更多的未知。那么对于没有提供保险带装置的场所,我们就需要提醒孩子,一旦超过成人可以触摸的高度就不要盲目地尝试,因为这样的环境之下,安全的底线非常模糊,以至于风险爆发的强度也就不可知。对于风险,最怕的不是大而是不可知,安全的边界与风险的可控程度紧密相关。

第三,地面空间。在地面的活动,更多的风险源自于人与车的抢道。诚然,交通规则是基于行人为弱者的原则进行指定的。但是,我们应该给孩子竖立的观念是,生命第一,不与车做任何碰撞是最佳的自我保护。严格遵守交通规则就是我们在地面空间的保险带。比如很多父母会带着不满十二岁的孩子骑自行车到机动车上或者上公共马路的自行车道,这其实是交通规则所不允许的。为人父母对交通规则理解得越透彻,越能给自己的孩子提供更牢固的安全边界。

第四,工具使用。我们人类的高级属性就是会熟练使用工具进行劳作。可惜我们大多数成人害怕孩子在使用工具过程中受伤,以至于就限制孩子尝试很多工具,比如电钻、比如电锯。但其实只要你教会孩子正确地使用工具,并且提供合适的防护措施,孩子们就能自如地使用这些让父母触目惊心的工具。我孩子这次去参加一个帆船建造的夏令营,她就在里面学会了使用电钻、电锯,以至于整个船体上需要电钻打洞安装的部位,她一个人承包了三分之二而没有发生任何伤害,哪怕一点点划伤都没有。一部分是手套、工作服、护目镜这些防护措施,一部分是对工具使用手册的阅读和熟悉,还有一部分是对工具的操作从尝试到熟练的信心建立过程,这些都使孩子能获得真实而有效的安全边界。

第五,与人交往。孩子与孩子的相处,难免会有肢体接触,以至于发生很多身体伤害。那么告知孩子不出手伤人,在遇到身体被伤害时如何自我保护、如何寻求成人帮助,这是需要反复强调甚至演练的内容。另外一种交往,是孩子与成人的相处,这中间最难以控制的是遇到“坏叔叔”。所以安全底线是不把未成年的孩子交给非熟悉的女性,不把孩子交给任何非近亲的成年男子。教会孩子如何识别隐私部位,教会孩子如何保护隐私部位不被触碰,让孩子愿意在隐私部位被触碰后及时告知父母。这里的安全边界来自于对人的信任度的把握。

想了那么多,真诚地说一下现实,生活依旧是安全与危险并存,我们其实不可能完全地摒除所有的风险。基于此,我们就要转换一下思考的方式,是不是安全的边界也与你接受危险的抗压能力有关。比如孩子会摔伤、会烫伤、会撞伤,只要没有触及生命的危险,只要我们还能从伤害中吸取教训,只要他们还能从伤痛中恢复过来继续成长,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更豁达地接受受伤是一种常态?

又比如关于性侵甚至是强奸,这当然是一件身心俱伤的事情,但如果我们能强烈意识到这不是我们与受害者需要感到羞耻的事情,其实我们已经可以建立起一道安全的屏障。那些在性侵事件中被摧毁的人,多少都来自安全屏障的轰然倒塌。他们突然发现找不到安全边界了,于是生活中处处是危险。

勇者无惧,直视风险才能驾驭风险,如此才能找到一道自我的安全边界。

-END-

Lilian  
精益六西格玛黑带大师,家有上二年级的女儿。身处用数理思维看世界的管理咨询界,发现K12数学教育中充斥着急功近利的套路教学模式,不甘心孩子被拖入黑洞,便决定自己学习研究。学习美国数学爱好者的集结模式,组建有一个基于微信群的强关联的Math Circle。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