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三(8月15日),菁kids国际教育沙龙《从财商启蒙中学习选择》在北京耀中国际学校如期举办。主讲老师秦华 Coach Lily,是美国认证职业教练、童书作者,毕业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学士,和美国南卡罗来纳大学国际MBA;曾在美国著名金融机构房地美、世界银行集团任运营风险总监、财务官、全球房屋金融顾问。到底该如何开启孩子的财商启蒙?在沙龙现场,Lily给出了十条非常接地气的独家锦囊!
这方面的内容对低龄孩子来说比较难,因为需要一些抽象思维和数学概念。
知道了货币流通和货币数量的关系后,怎么理解银行卡和移动支付?大人每天刷卡或刷手机来购买各种东西,他们到底在花哪里的钱?知道了复利的概念后,如何理解按揭贷款?每个月的还款中,有多少是本金?多少是利息?知道了价值创造的本质后,可以怎么去拆解生活中看到的各种交易?交易双方在用什么交换什么?
我把它归纳成十条有关选择的锦囊,串成一个故事来讲述。在孩子面对各种选择困境时,希望这些锦囊可以启发他们找到合适的答案。
区别“想要”和“需要”,思考在“想要”背后有什么“需要”
当我们看到这些根本的“需要”后,我们也许会发现,我们的这些“想要”其实并不是满足这些“需要”的最佳方法。这时候,我们可以进一步思考,“还有什么更好的选择可以满足我的需要?”
当书里的力欧看到了社交是自己的根本需要后,他觉得只要一个基本款的手机就足够了,高配置和名牌都是不必要的。
无论想得到什么,最终都是在追求幸福感
每个人想得到的东西五花八门,但无论这些欲望以何种载体出现,最终我们都是在追求幸福感。那幸福感可以怎样衡量呢?
经济学里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叫效用,就是指消费给人们带来的幸福满足感。但幸福满足非常抽象和主观,很难用数字来衡量,经济学里面就用效用方程式来表示消费者对不同的消费品组合的偏好。
比如,对于更喜欢吃面条的力欧来说,根据他的效用方程式,两顿面条、一顿米饭的消费组合所带来的效用就比两顿米饭、一顿面条的消费组合所带来的效用高。经济学假设,当面对不同的选择时,理性的人会做出令自己效用最大化的选择。
当你陷入选择困境的时候,也许你已经做了各种利弊分析还是无法得出一个明确的结论,这时候你可能需要问一问自己内心的效用方程式:哪个选择能给我带来更大的幸福和快乐?
给每个人带来幸福感的东西是不同的每个人的幸福感也是不可比的
力欧对妈妈说,“你又不是我,你觉得不重要的东西不代表对我就不重要。” 在生活中,这也是孩子经常对我说的话。
围绕手机这件事,力欧、妈妈和奶奶的幸福感来源大不相同。对于力欧来说,花最少的零用钱来得到手机是令他满足的事情;对妈妈来说,让力欧遵守家里的规矩,从而懂得善用金钱,并且不要因为手机而分散他的注意力、损坏视力,是她最关注的事情;对奶奶来说,只要能让力欧开心,她就开心。
每个人的出发点不同,于是观点不同,诉求也不同。看到这一点,是能够做出自主选择的重要前提。
像力欧这样把自己的想法和大人的想法的界限分得特别清楚的孩子非常不好管理,这常常会令大人生气沮丧,会不自觉地想用家长的权威去压制孩子的声音,而且家长也往往认为自己的选择比孩子的选择更加好。
但是,保护和尊重孩子的想法,让他们接纳自己的感受,让他们明白,他们的想法可以和别人不同,这将为孩子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能够做出遵从内心的选择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也是“(和别人家的孩子/老公/老婆/房子/车子/工作……)比较”这剂毒药的终极解药。
家长也许会因此担忧:孩子这么坚持己见,会不会变得以自我为中心,从而无法和他人合作?
答案是:不会,如果他们能看到,别人也有属于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当他们能理解别人的视角和立场时,当他们能明白自己和他人的差异和矛盾在哪里时,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他们就需要寻求双赢的解决办法。
力欧在看清了自己和妈妈的效用排序后,他意识到双方无法同时实现各自的最大效用,于是退而求其次,找到了双方都能接受的方案。
更多的物质消费并不会令幸福感直线上升
边际效用递减非常直观地体现了更多的物质消费并不会令人的幸福感直线上升(以消费冰激凌带来的效用为例)。我想,这对于孩子和大人都是很有启发意义的,可以让我们对满足欲望后的幸福感预期更加客观。
相比单纯的物质消费,追求什么才会令自己的幸福感不断上升呢?在我看来,是更高、更广、更深的人生体验。
由于人生体验往往是多样的、变化的,而且它会丰富人的思维和心灵,于是不容易落入边际效用递减的规律中。要获得这些人生体验,有的需要很多钱,有的不需要太多钱。
所以,当你有钱的时候,可以思考把钱花在哪里能给你带来丰富的人生体验;当你缺钱的时候,你可以寻求少花钱或不花钱的途径来获得那些人生体验。
没有人是孤立的,所有人都在变化的系统中互相影响
所以,从小培养孩子系统的观念和全局的视野,将有助于他们更加客观地理解系统和自身在系统中的作用,以及自己和他人的关系。他们将因此变得更加灵活和开放,更懂得如何和他人协作。而当他们看到变化是永恒的、不确定性是常态时,他们才能具备成长型的思维和信念,他们才会看到,每个选择都重要,但每一个选择又都没那么重要。
洞悉交易背后的价值创造和交换
从原始社会的物物交换到现在各种复杂的交易工具,千百年来,交换的条件并没有改变:交换需要令双方都获得价值。
当力欧在思考学校每年面向贫困地区孩子的捐赠活动时,他意识到,他们捐给别人的东西并不一定是别人最需要的。妈妈引导他通过钱作为媒介来促成两次交易,一是在学校举办跳蚤市场将同学们家里闲置的东西换成钱去捐赠,二是贫困地区的孩子用得到的钱去买他们最需要的东西。这两次交易令闲置物品所创造的价值以及两边孩子得到的价值都大大提升。
学会洞悉所有交易背后的价值交换可以帮助孩子快速地认清一个经济现象的本质,而这一点,对于今后的职业选择更是至关重要。
现在社会上所谈及的职业教育非常肤浅,往往只是停留在职业的形式和日常工作内容上,远远没有触及职业的根本。这种流于形式的职业教育是无法应对未来的变化的,因为对于还不存在的职业,我们能教孩子什么呢?
所以我们需要回到职业的根本——职业就是通过为他人提供产品或服务来帮助他人解决问题、创造价值,并因此而获得报酬。职业的本质是价值创造和交换。
当孩子看到了这一点,他们就能够深入地理解一个职业,然后在这个基础上,他们就有可能创造出新的职业!一个懂得为别人创造价值并交换价值的年轻人在任何时候应该都很少需要为生计而犯愁吧。
延迟满足有的时候不一定是最优的选择
力欧的妈妈在解释利息的概念时提到“钱的时间价值”,也就是说,同样数量的钱,现在的价值比将来的价值高,所以利息是对这种时间价值的补偿。这让我想到延迟满足和即时满足,哪个更好呢?
我们都知道,孩子是最活在当下的,他们想要的东西现在就要、马上就要,一刻也不能等。小一点的孩子如果得不到,就撒泼耍赖;大一点的孩子就郁闷生气。
而我们大人总是苦口婆心地希望他们学会“先苦后甜”的延迟满足。也有科学研究证明,越能延迟满足的孩子长大越有可能成功,因为他们更愿意为目标做出长期的努力。
但是硬币的另一面是,先苦后甜的选择有时候并不一定会给人带来甜。当我们没有享受努力的过程时,当我们不会及时犒劳自己时,我们在到达目标的终点时也许心里已经积攒了太多的苦而体会不到成功的甜,或者发现那个原以为的甜其实并没有那么甜,或者我们在艰苦奋斗以后还是无法达到目标(参考上面第五条,个人的努力并不完全决定结果),这时候就会产生情绪上的巨大落差,甚至陷入悲观消沉。
那什么情况下应该即时满足?什么情况下应该延迟满足?这是一个开放的问题,值得和孩子讨论。
所有的选择都有机会成本取和舍如影随形
力欧的妈妈在解释利息时提到另一个经济学概念:机会成本。这是指选择做一件事而放弃做另一件事可能获得的收益。机会成本体现了资源稀缺和选择之间的基本关系。因为资源是稀缺的,我们做任何选择都是有机会成本的。
力欧虽然十分想要一个手机,但是买手机会花掉他的一大半零用钱,这将令他失去用这笔钱来做其他“很酷的事情”的机会,所以他陷入两难的境地。如果资源是无限丰富的,那选择就会变得很容易。所以当我们说到选择的能力,其核心就在于如何在稀缺的资源下令自己的效用最大化。
把机会成本这个概念放到日常生活中,它意味着任何选择都是有取有舍的。道理很简单,但在现实中,我经常看到人们:
所以大人在帮助孩子培养做选择的能力时,需要引导孩子看到:他们在面临什么资源的稀缺性?每个选择的机会成本是什么?在每个选择里,他们分别想取什么、舍什么?
如果孩子拥有在资源限制中追求幸福的能力,他们就可以在获得财务自由之前,获得更为宝贵的选择的自由和智慧。
通过坚持能够获得努力的复利
为了给力欧解释复利的概念,力欧的爸爸用了滚雪球这个比喻:雪球每滚一圈就会粘上一层新的雪,这可以看作是利息。这层新的雪令雪球的表面积变大了,于是在下一圈里,它将粘上更多的雪,这就是利滚利,上一圈的利息变成了这一圈的本金。
复利体现的是时间的力量和坚持的意义。放在财富的范畴,复利鼓励人们尽早开始存款和投资;把复利运用到个人成长中,我们可以看到,持之以恒的长期努力和积累将给我们带来质的突破和飞跃。
对于孩子来说,很多时候他们也许会感受到学习的艰苦,尤其是当遇到进步的瓶颈时,他们会非常沮丧,很想放弃。
大人需要引导他们看到,随着他们的知识和技能的体系不断加深、扩大,他们每天努力所获得的进步会越来越大。假以时日,回头一看,他们会发现自己的雪球已经滚成了一个庞然大物!
所有的选择都有风险
在资本市场里,收益是对风险的补偿。所以一般来说,风险越高,回报越高。
力欧一开始觉得钱放在银行里,躺着就能生钱,是特别美的事情。但妈妈告诉他,这么低风险的投资,其收益也是比较低的。
于是力欧考虑到投资实业(小卖部)会带来更高的回报,但如果小卖部经营不善,他也许会面临血本无归的风险。
进一步到证券市场里,由于投资门槛较低,二级市场浮动带来的投机暴利的可能,如果再加上杠杆的使用,风险就可能指数上升。
就像2015年的股灾。中国特殊的资本市场机制和环境让投资者很容易只看收益,低估风险。虽然孩子还不会进入市场操作,但从小具备风险的意识,我觉得是很重要的。正如有取就会有舍,有得到的收益,就会有失去的风险;得到的越多,可能失去的也越多。
但另一方面,具备风险的意识不等同于要一味回避风险。我看到的很多成年人的选择困境是因为想要得到改变带来的收益,可是却不愿意承担改变带来的风险。但现实是,收益和风险是个完整的包裹,你必须照单全收。
那你能承担多少风险呢?这个就有关自我认知,因为每个人对风险的耐受度是不同的(参考上面第三条)。有的人进行高风险投资,吃得下、睡得香;有的人有一点钱在股市里,就每晚惦记着股价的涨跌。
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显然喜欢褒奖、曝光那些“勇敢”的人,这让那些谨慎小心的人可能会觉得自己很胆小、很不厉害。大人也容易对这样的孩子有一些担忧,甚至负面评价。
所以我特别要强调,对风险的耐受度是没有高下对错的,只有个体差异。人一方面当然可以通过一些尝试来不断拓宽自己的舒适圈并提高对风险的耐受度,但是这里面没有所谓应该不应该或好不好的标准。了解自己、接纳自己是理性选择的前提。
至此,十条锦囊悉数奉上,希望能帮助小读者和大读者在书里面的经济学理论和概念之间发现有关人生选择的宝藏。
最后,作为一个母亲,我想说,孩子做选择的能力需要循序渐进的培养。虽然看到孩子做出不合理的选择,我心里也常常是抓狂的,但是我也一直提醒自己:如果我不给孩子从小自主选择穿什么衣服、吃什么东西、上什么兴趣班、选什么教练的机会,那他们在满18岁的时候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就学会选择什么职业、什么配偶、什么样的人生。
家长的责任是帮助孩子认识这个选择的过程,让他们“清醒”地选择,慢慢积累选择的智慧。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