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看展的正确打开方式

上周,Yeh Art School 创始人倪非青Michelle应邀来到菁kids线下沙龙,就如何带孩子看展览一事为家长们出谋划策。正值暑假来临之际,相信不少的家长都计划着带孩子边玩边学,一起来看看吧。

主讲 | 非青Michelle

图 | 非青Michelle 提供

编辑 | Stella


我相信来参加这次分享会的父母首先都认可孩子是应该进行艺术教育的,其次觉得带孩子去看展览是很好的一种艺术教育的途径。今天跟大家讨论的主要有三个方向,什么是当代艺术,怎么带孩子看当代艺术展览,以及带孩子看展览的成果。

艺术是什么

我们先来定义一下艺术,艺术是什么?首先,它是表达情感的过程。其次,它也是审美,但当代艺术中,“美”又是什么?审美不仅局限于大家普遍认为的美,即陶冶情操、令人心情愉悦。

许多人会觉得自己看不懂当代艺术,也并不觉得它美,但感情不仅局限于快乐,也会有悲愤伤心,只要作品能够让你重新体验你曾经有过的一种强烈情绪,那它就是一件好的作品,因为它和你产生了联系,它让你看到了自己。所以,这里的美可以看作是一种很私人的精神体验。

我自己做了十年的艺术画廊,期间我注意到东西方比较强烈的一种反差,即西方买家即使买一些较为暗黑的艺术品放在家中也不会觉得忌讳,因为他们觉得这件艺术品引起了某个时刻情感的共鸣,但中国买家大都还是会考虑寓意好不好的问题,这其实是观念上的差别,关乎到我要说的艺术定义的第三点,认知

对于当代艺术,艺术语言、艺术形式、艺术材料等都是表象,能够在深层体现情感的,还是认知。一个人怎么去看待这个世界,怎么去理解与外界的关系,这牵涉到了思考方式,这是目前来说西方人更看重的东西。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带孩子们去看当代艺术展的时候,他们是觉得非常有趣的,因为孩子们天生都喜欢各种天马行空的想象和理解,没有边界、没有既定规则。所以我们会说,孩子是天生的艺术家。

既然每个人在幼年时期都是天生的艺术家,那么为什么现在一说到艺术却反而觉得艺术跟我没什么关系?其实艺术是一个过程,它不是物件,它是人们在表达自我,展现自我时衍生出来的一种东西。只有达到情感、审美、认知三方面的深度时,我们才认为它是好的艺术品。

挑选展览应找准孩子的兴趣点

带孩子看展览的原则在于趣味性和好奇心。在情感、审美、认知中,对幼年的儿童来说相对最无感的是审美,因为审美需要不断积累,而且比较抽象、细致,而孩子关注的是大框架,是big idea,是能够触发他们去思考的东西,这恰恰是当代艺术的核心,所以孩子会更喜欢看当代艺术。

此外,孩子的认知还停留在较浅的层次,所以他能关注到的一定是跟他生活相关的东西。他能看到的经验到的只有当下的这个世界,而当代艺术就是针对现在社会里存在的问题、目前买得到的材料去反映艺术家的思想观点看法或者拷问。这同样会引起孩子的好奇心,因为艺术家的作品需要通过不断的挖掘与思考才能理解其内涵,至于艺术语言如色彩构成等比较细微的东西他们是不感兴趣的。

这正好跟大人相反,大人在审辩思考这一块相对较弱,对任何事物都有对错好坏的标准,通常压抑了自己真实情感或者直觉,而艺术关乎情感,情感没有对错,只要是强烈的就都是好的。

带孩子看展,第一步是挑选展览,这需要了解孩子的兴趣点。有的孩子可能会因为自己喜欢画画所以更喜欢画展,有的孩子可能特别喜欢科技类的,尤其是男生会喜欢工程的,机器运转的,有互动的,或者是人工智能之类的,现在的当代艺术也有许多是用到科学的,而一般来说女孩可能会更喜欢故事性强一些的作品。

家长应先有选择地带孩子去看他感兴趣的展览,找准切入点,而后再一点点拓宽展览的种类,否则若是带他们看了一两个不感兴趣的展览,他们可能会对展览再也提不起兴趣。此外,如果展品的光、影、色彩、形状不能够抓住孩子们,家长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法来吸引他们,任何的艺术品都是当时社会大背景之下的产物,故事可以是展品诞生的缘由,当时的社会反馈,或是艺术家本人的事迹,这牵涉到了后面我们要说的背景调查。

家长们可能还会忽略了一个艺术场馆——画廊。所有画廊都免费,是很好的资源,一些好的画廊拥有的艺术展品甚至不逊色于美术馆。此外,出于商业角度,画廊选择的艺术品自然是希望能够销售出去的,因此逛画廊也能方便家长们知道目前艺术品的趋势。在上海有一些比较好的艺术APP,譬如VART,空艺术,art in the city。此外,上海所有的画廊都有Art Map,是纸质版地图,像期刊杂志一样会定期更新,囊括了上海所有比较活跃、优质的画廊,艺术馆,地图做得很清晰,也列出了展期开放的时间。

带孩子看展览时能做些什么

进入展览馆之后,首先要提醒各位家长的是关于孩子触摸艺术品的事。因为孩子天生都是喜欢触觉的,家长需要提前告诉孩子展览品不能摸,可以让孩子想象一下自己做的很喜爱的作品被别人触摸之后坏掉了的感受。有心的家长会先去展览看一下展品大概是用了什么材料来制作的,回家后准备一个材料包,比如展览品是塑料的,是毛茸茸的,那就可以找一些小样让孩子触摸。

家长们也可以事先对保安打个招呼,告诉他孩子喜欢近距离地看,并保证绝对不触摸展品,避免保安来拉孩子的时候吓到孩子。不是非常建议家长一开始就带着孩子去一些“大展”,在人特别多,特别嘈杂的环境下,孩子未必能够获取到一个很好的观看经验,家长也无法很好地给孩子树立行为规范标准。

可以的话,在看展览前家长们也可以先了解一下背景知识,但这一部分需要花费挺多时间。不是特别有经验的父母在了解了背景知识之后也很难避免想要把自己了解到的知识都灌输给孩子,然而其实在带孩子看展览时是应该避免对孩子说太多的,因为这会影响到孩子看展览的主动性

了解背景的目的在于,当家长看到孩子对某个作品有兴趣并驻足停留之时,他们能用更有趣的方式去引导孩子思考更多。此外,如果孩子问了一些较为简单的知识性问题,家长也能直接回答。家长们需要把握好度,宗旨是以不影响孩子的好奇心为主。

在观看展览时,有一件事比较重要:家长应渐渐带孩子建立起记录的习惯。记录非常重要,但也需要循序渐进。有家长曾经问我,是否孩子在看完展览之后就需要有产出,或者让孩子说说他看了些什么还记得些什么。相比起结果,看展的过程更为重要,而结果需要日积月累才能显现。孩子们可以记录展馆信息,展览的名字,艺术家的名字,除去这些基本信息之外,便是有关孩子感兴趣的作品的信息。

有的孩子能做到边看展边记录,而对有的孩子来说看展时记录是对他的一个打断,此时家长可以让孩子先看展,看完后如果孩子对某个展品特别感兴趣,他可以再回到那个展品前记录下信息。

在看展之前家长应事先和孩子沟通好记录这件事,但一开始不要给孩子太过复杂的任务,记录求快,求自己看得懂,以后能知道自己这次看到的是什么展品就可以,可以速记,画画,也可以写展品和自己感受的关键词。

记录的过程一定要在同一本本子里,包括看展那天的心情,路上拾到的树叶都可以贴进记录本里,而看完展览之后,家长可以把导览手册贴进本子里,让孩子看完展之后再阅读导览信息。记录本里久而久之内容越发丰富,孩子也会觉得这件事情非常有意思,因为他看到了可视化的成果,这是他想坚持下去的动力。 

看展时孩子们做记录,家长就应引导。如果家长做了背景调查,那么家长的引导便是用问题去激发孩子,避免使用陈述句。如果家长没有做背景调查,那么家长可以放低姿态,对自己的孩子充满好奇心,好奇孩子的所见所想,以及他们是如何看待眼前的作品的。

其实父母对于孩子真实的好奇心是孩子输出的动力,孩子在告诉家长自己获取到的知识时内心是充满成就感的,同样这种心理家长也会有,家长应提醒自己,不可以考验测试孩子,我们的目的是让孩子有成就感,而不是自己。

时间方面,带着孩子看展最好不要超过一个小时,对于大部分的孩子来说一个小时的注意力已经足够。如果是去逛诸如双年展之类的大展,家长也不应贪心,每次看展孩子能够记录下那么三五个令他印象特别深刻的作品就够了。

观展后的输出方式

观展结束之后,怎样才能知道孩子有没有输出,其实有条件的话工作坊是非常好的一个方式。当孩子了解到信息之后,工作坊会籍由当代艺术展中的某个主题,给予孩子以自己的想法进行创造的机会。孩子们能够思考在看展时学到的知识,比如为什么某位艺术家会运用某种艺术语言、艺术材料与艺术形式来传递某种思想,

当孩子不断地进行这样的思维训练之后,他们会渐渐地清楚自己能够用什么方法表达自己的思想,以此有助于深层思考。但也不是所有的家长都需要以工作坊的形式来培养孩子,其实孩子也会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进行输出,他们会关联自己看过的展览,或是作品与自己生活经验的关系,此时家长们应给予鼓励,因为关联是创造或处理问题中非常重要的一步,能够让孩子发散思维。

孩子在观展结束之后如果能够提出问题,也是一种非常好的输出,这证明了他们在思考,这也正是所有展览的意义——鼓励孩子们思考,以此发展认知,了解自己。

孩子通过看展能获取什么能力

孩子通过看展能获取:

1)知识类信息,整个展览都是海量的信息,方方面面,和现实相关,这样的体验式的场景式的知识学习,印象更为深刻。

2)信息捕捉的能力,速记和视觉观察,以及关联能力。

3)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在了解艺术家作品逻辑方面,就是一个论证的过程,从了解到理解、提问、质疑,有同伴讨论或者借由作品自己对话,这个思辨就开始发生。当信息采集够多,创想思辨跟上的话,创新能力就自然显现,因为创造的过程通常很快乐很让人满足也很过瘾。

-End-

Michelle倪非青
嘢孩子艺术 YehART 创始人
毕业于英国Surrey大学及伦敦佳士得学院

2008年创立非青计划画廊至今

家有两娃(姐姐四年级、弟弟一年级)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