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伪中产”夫妻决定独立带娃的前前后后

这不是个容易的决定,把做决定的过程记下来,以免初心被生活琐碎吞噬。

文 | 柒拾  | 编 | Susu

本文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掌灯时分 ID: Nathan_Susu


太太去年9月份离开光鲜的职场开始全职陪伴一岁的女儿。这个决定出乎意料地在我们的朋友圈引起许多反响。可能大家多少都考虑过这条路,感同身受吧。

我们家应该是典型的“伪中产阶级”,两个新上海人,过得去的学校,过得去的工作履历,衣食无忧却远算不上富足。双方父母还不需要我们过多操心,但也不足以支撑我们去啃老。有了小孩后,老人无二话过来帮忙,任劳任怨。日子过得忙碌而紧凑,似乎可以一直延续下去。

但在一段时间的思考、磨合和讨论后,我和太太一起决定,把老人送回去过他们本应该过的退休生活,太太把工作辞掉回归家庭。这不是个容易的决定,把做决定的过程记下来,以免初心被生活琐碎吞噬。

理想三口之家

我的童年里,父母常年在外为生计奔波。我和姐姐很长一段时间寄住在不同亲戚家里,甚至有过两个小小孩自己独立生活的经历。再到后来高中开始住校。所以从记事起,我真正和父母朝夕相处的时间也就初中三年。可惜那是青春期叛逆的三年,和父母甚少交流。

这个成长历程并没有带给我苦涩,但对我的父母来说却是无尽的遗憾。偶尔谈及,他们眼中的愧疚会刺痛我的心。在女儿出生后,我更能体会他们的心情。

可能是这段经历,我对自己的孩子总有个执念,希望给她更多的陪伴。不全是为了孩子,也是害怕自己日后留有遗憾。

大概三年多前,我和太太开始讨论要小孩的计划。一拍即合地,我们都对自己抚养小孩,不依赖老人、保姆的生活有着美好的憧憬。我记得当时一番海阔天空的畅想后,我们对未来充满了盼头,虽然连备孕的计划都还没提上日程。

而后,出于内心的不安全感,我认真翻阅了我们家的帐本(我们有记帐的习惯,从结婚开始把每日收支明细记录在同一本电子账本里),并调研了市场上最主流的养娃成本,得出了一个家庭最低支出的数字。当时我的收入大概只是这个数字的60%。

如果我们计划要在一两年内要小孩,并且希望保有独立带娃的可能性,意味着我的收入在这段时间里至少要翻一倍。这是我第一次对财政收入有了具体的压力。出于一个大男孩脆弱的自尊心,当时我并没有跟太太吐露这些压力。可能我也很难接受连家也养不起的自己。在那之后的一段时间,我的脑海里常常不自觉地在琢磨钱的事,带着些许焦虑,也做了好些不同的尝试。

很感激那段时间,让我对家庭责任有了更具体的体会,那不再是一些模糊的感觉。当时,我对家庭责任的理解是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里,做出切实的努力,给其他家庭成员提供不同选择的可能性。我不觉得太太日后一定得做全职妈妈,但是我努力让她在日后有做这个选择的保障。

不过也可以看得出来,在刚结婚没有孩子的阶段里,我和太太更像是两个合法同居的单身人士,并没有太多合作和彼此分担。主要是我还没有习惯及时把自己的压力、思虑拿出来和太太一起经历。一直到一年多后,我才敞开分享出这些压力。在那之前只是埋头苦干。

有老人帮手的日子,真好……

再后来,太太怀孕了。整个孕期过得异常艰辛,从孕早期一路孕吐到孕晚期,闻不得许多味道。每到饭点,遍寻不着可以躲开各家飘出的油烟味和饭菜香味的地方,只得躲到被窝里把头蒙起来。

而我的母亲从临产前一个月过来帮忙照顾孕妇。母亲是很传统的厦门女性,吃苦耐劳,聪明,手脚麻利,更难得的是,她很愿意尊重我们的想法,并不坚持东南沿海农村里各种奇怪的孕期和月子的习俗。我们一下子就喜欢并渐渐习惯有老人照顾的生活。

顺理成章地,出了月子后,母亲继续留下来帮忙。没听过她提及照顾新生儿的辛劳,只是偶尔会轻描淡写地表示腰酸,早上有时起不来床。而留守老家的父亲,人生中第一次学习独立地生活,第一次进厨房准备三餐,每天打扫家里,处理家务。

重新考虑全职带娃的可能

这样的日子过了一年。两位可爱的老人家几乎每天通视频。他们每天所说的话大概要比之前没分开的时候多很多。母亲为人大方,但性格却很内敛。她从没有在另外一个城市生活这么长时间。在这里,她没有亲戚,没有朋友,没有谈话对象,耳边也听不到她所习惯的家乡方言。

为人子女,在这个时候难免许多不舍和愧疚。两个厮守大半辈子的老人,却因为我们小家庭的需要而分开,背井离乡。我特别感激老婆一直和我共享着这份对老人的心疼,我知道她确实把我的父母当作自己的父母了!

家有新生儿,日子总是过得特别快。一晃女儿就接近一岁了,隔代育儿上,在小孩子教养上的矛盾也开始有些苗头。

与此同时,太太在工作中兜兜转转,越来越清晰自己内心的声音:渴望亲自陪伴女儿渡过人生中最初的几年。

太太从小就是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在她的家乡至今还流传着她的传说。也许刚开始是她用自己的努力赢得赞赏,后来却被这些声名所绑架。太太一直缺失了一段专心探索思考自己内心所爱的过程。所以她的价值感不容易从自己的内心生发出来,而是容易建立于外界的评价上。在女儿出生第一年里,我看到老婆在这上面变化很大,开始勇敢而笃定地在探索自己的内心。

所以我们开始以提上日程的态度认真讨论把母亲送回厦门、老婆辞职带娃的可能性。我并非大男人主义,也不拒绝做全职奶爸。我们放弃这个可能性主要是因为经济上的需要。

预备

在讨论太太转为全职妈妈的可行性过程中,我很谨慎地和老婆约法三章:

1,不凭一时的冲动做决定;

2,不带着自我牺牲感进入全职妈妈职分;

3,不完全与外界脱轨;

4,一起做未来5~10年的家庭财务规划,确信两个人都不带过多担忧。

我们开始了密集的讨论,全时间母职成了我们好多次卧谈的话题。被窝里,我们拉着手,分享着彼此的思虑、担忧、憧憬、期待,还有对另一半的期望和需要。我们不再只是两个同居的单身人士,而是可以荣幸地称彼此为“队友”,通过分工与紧密合作,一起经营这个家,爱我们的女儿。

渐渐地,我们都找到了那份笃定。我对太太越来越有信心,确信她要做几年全时间母职的决定确实是因为她听到了内心深处的声音,没有出于害怕,也没有出于外界的影响。甚至我们想到,这段时间可以成为太太某种意义上的gap year,跳出原来的生活,纯粹地探索内心真正钟爱的东西。这个期望令我们都异常兴奋。

做了决定后,我们开始各种预备。

我需要对家庭有更多承担,特别是家务。我需要对家庭时间的质量更有期望,因为量下来了,质总得赶上。改进自己的时间管理,宛如一个高三冲刺的学生,紧张自己拥有的每个片刻。工作上我刻意地推掉不必要的工作内容和应酬,优先保证家庭的需要。

老婆开始预备心情,自己即将得每天和一个不会讲话也不讲道理的小女生腻着而最好不要情绪失控。她认真规划每天的安排,每个时间段的安排,每天大人小孩的穿衣、三餐、游戏内容、出行等等。她优秀的统筹能力全用出来了。

后来,在去年9月份我们全家一起送母亲回厦门,度了一个长假。母亲抓住最后的机会把孙女儿疼到心窝里。可能同为女性,太太特别感同身受母亲的难舍。我们和老人约好,每隔两个月或一个季度,或邀请她来上海,或者我们回来。对老人来说,可以慰藉一下思念之情,对女儿来说,可以维系住她对奶奶鲜活的记忆,对我们来说则是可以喘口气的break。

累并快乐着

小半年试行下来,体力上确实比以前累许多。但是每天亲自陪伴女儿成长,带给我们太多太多的快乐。怀孕前我们只是祈求一个女儿,万万没想到我们得到了一个天使。另外,在独立带娃的路上,夫妻的关系也比之前深入许多,每天太多的细节需要合作,讨论,彼此帮助。我们完全离不开彼此。

 

我从不觉得独立带娃胜过隔代育儿,或是全职母亲就胜于在职妈妈。每个家庭的具体情况和需要都不同。我很感激,我和太太基于自家的情况,做出了一个我们不后悔的决定。

-END-


柒拾
资深码农,女儿一岁。
爱好是写代码,梦想在女儿成人离家前有段全职奶爸的经历,现状是在梦想的路上努力攒钱中。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