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到年底,节日就开始密集起来。美国先是庆祝万圣节、感恩节,12月份赶上孩子们放寒假,加上圣诞节和元旦,基本只能按半个月来算工作量。
节假日也是美国购物季,有很多年底大促销。以前的我会忙着逛商店,给全家买买买。现在孩子们大了,一边拒绝让妈妈包办,一边自己要什么还搞不定,今天喜欢的过两天就完全不要了。猜着她们的心思去购物,难度太高,浪费金钱和时间的风险很大,乐趣也就少多了。
幸好还可以和孩子们暴走,看街景,尝美食。
出国留学最初几年,想家的很大一部分是想念从小吃到大的家常便饭,这是美国大部分地区的中餐馆里找不到的。找不到我就自己看菜谱学着做,食材和调料去当地中国杂货店里买,有什么就用什么。记得当初为了吃炸酱面,试过南北好几种酱,怎么也做不出记忆中的干炸黄酱的味道。
后来,从纽约州、田纳西,再到佛罗里达,辗转多年之后,我们搬到了华裔众多的旧金山,吃到了羊肉火锅和老北京千层牛肉饼,人一下子放松下来。可见,从小培养起来的食物记忆太深刻。
记得以前的老板说过,美食也是教育。看着爱吃的妹妹,我想这真是活色生香、随心所欲的教育啊。
妹妹才9个月大就被带回国,先是在上海8年,传统型、创新型、港台版的沪菜浙菜都跟着出去吃。家里的阿姨是山东人,面食拿手,包子饺子馅儿饼,想吃哪个立马做。后来,我们搬到北京4年,奶奶家是老北京,外公外婆是老广东,外面餐厅还时兴川菜、云南菜。如果说美食是教育,那八大菜系的中餐绝对是妹妹的主课。
而我在国内的这12年里,努力学习的却是西餐烘焙。
这背后的原因很多。
首先,我对自己的烹调技术不够自信。国内亲戚朋友来访,中式烹饪哪里比得了他们。挑几个容易做的西餐稍微变化一下,比外边餐厅做的合口,大家就觉得新鲜有趣儿。
另外,也是自己想吃。搬到上海两个月,我就开始想念加州的三明治——把特制面包切开两片,烤到刚好有点儿脆,中间放一大片烤鸡肉,再堆上各种蔬菜和牛油果,浇一点儿特制酱汁,三明治厚厚的,菜和肉占到三分之二。两只手夹紧了咬下去,面包变成薄薄一层,和蔬菜的各种口味还有鸡肉、酱汁混合在一起,感觉十分满足。这样的三明治在国内很难找,最大的问题是面包配的不对。
我一度很迷恋欧式手工烘焙面包。来美国度假,就买一些特制面包粉带回去。香喷喷新出炉的面包孩子们很爱吃。还有,也许因为吃起来比中餐简单,一提起披萨、意面,孩子们没有不欢呼的。我还尝试过做西班牙饭、烤鸡、烤蛋糕饼干等等。我抱着菜谱,找那些在餐厅很贵,味道也不见得正宗的菜来学着做。做好了端上桌,孩子们都很捧场地大大感叹一下,很有成就感。
姐姐去了寄宿学校后,经常在老师家聚餐。有一次来电话说,想为老师同学做一道她最想吃的菜,就是家里做的西班牙饭。我赶紧发菜谱给她。后来同学说,没想到还有这样的西班牙饭,太好吃了!可见西班牙饭经过北京的熏陶,到了美国东部也能哄哄孩子。
和妹妹聊起这个在美国想中餐,在国内想西餐的奇怪心态,14岁的她很能理解。自从去年搬回加州,她就开始想念中餐。周末开车20分钟去东湾吃豆浆油条,她坐在车上比过节还高兴。“有时候,我最想吃的就是烤馒头片配酱豆腐。还有,就是用鸡蛋裹好馒头片,再炸成焦黄的那种。”
2011年,姐姐11岁的时候,法国纪录片《海洋》在国内上映。姐姐抱着妹妹,看到可爱的小虾被一网捞尽,鲨鱼被割掉鱼翅扔回海里。她边看边哭,发誓再也不吃海鲜了。这一个誓言坚持了6年,至今没有动摇的迹象。每次她放假之前,我们就赶紧做些海鲜解馋,因为她一回家我们就不买也不做了。
2016年,妹妹从学校了解到,相比猪肉和禽类,牛肉行业需要28倍的土地、11倍的灌溉用水、6倍的活性氮肥,并且温室气体排放量是前者的5倍,她回家宣布:“我再也不吃牛肉了!建议你们也不要吃。” 从此,家里的菜单上又少了一个大菜。
我问妹妹,你长大之后,最想吃的会是中国菜吗?
妹妹说,很有可能,不过我喜欢吃的太多了,还不能确定。
她又说,我最高兴的,就是你们从小让我尝到中国的、各国的那么多好吃的。我在学校吃什么都香。我有一个朋友特别不爱吃学校的饭,还问我怎么什么都吃。我就是很爱吃啊!
竞波
北京人,留美15年之后,回国居住12年,在上海加入英文媒体《Shanghai Family》,在北京参与创办国际教育媒体《菁kids》并担任执行出版人。2016年搬回加州湾区,现自由撰稿,有两个正值青春期的女儿。
菁kids 12月刊《节日美食大不同》更多菁彩内容:
|编者按|
|封面故事|
世界各地是怎么过节的?
德国圣诞节:温暖的老灵魂
枫叶国和霓虹国的幸福生活
澳大利亚的仲夏圣诞节
|热门话题|
中华美食的仪式感
学校节日面面观
全球古怪食物盛宴
|专栏|
竞波专栏:美食也是教育
|全家出动|
本文原载菁kids 12月刊《节日美食大不同》,印刷版于2017年12月出版发行,点击下方图片,或扫描下方二维码,直接进入微店订阅。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