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学校的中国元素 |《菁kids》上海12月新刊导读

《菁kids上海》12月刊内容精彩呈现:

编者按

是什么让你的孩子与众不同?


能让孩子成为独特个体的因素有很多,但对于中国孩子来说,肯定不是放弃自己的文化传统而去“泯然众矣”。那么,我们的孩子能通过哪些途径汲取给养呢?可以是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也可能是家中长辈的耳濡目染,那些孩子们小时候并不是特别能理解的“规矩”。

这些因素塑造了他们,并赋予了他们相应的身份认同和文化归属。

封面故事

上海协和双语高级中学

期待一场中西文化的化学反应

今年是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在协和高中落地生根的第三个年头,在上海的众多国际学校当中,协和高中把办学的根基更深地扎进了中国的土壤。

作为一校之长的侯晓波,希望此举能够促成的不再是中西方文化间一个矜持的点头示意,而是彼此袒露襟怀毫无芥蒂的交融,用她的话来说便是,期待一场深刻的化学反应。

世界联合学院(中国·常熟)

这里最国际,却也最中国

带着UWC与生俱来的国际化多元化基因,常熟UWC成为中国大陆“最国际化,没有之一”的学校,在校师生来自近一百个国家和地区。在常熟UWC,从学校建校支柱的确立到具体政策的制订;从学务架构的设置执行到延伸课外活动的设计,都在确保这是一间“最中国”的国际学府。为何会形成这种“既国际又中国”、充满张力的身份定位?为了探究这背后的原因,菁Kids专访了该校中国文化项目总监、副校长李萍老师。

包玉刚实验学校

什么是适合中国学生的国际教育?

 “国际课程”、“全英文授课”、“海外留学”、“西化”,这些可能是很多人对国际学校的第一印象。这些标签一方面是家长们选择国际教育的动力,一方面也让一部分家长心存疑虑:“国际学校会不会不重视中文?”“低年级就读国际学校,会不会丢掉中文根基?”

带着这样的疑问,菁kids走进上海包玉刚实验学校小学部,采访了三位老师,尝试从不同角度了解在这样一所国际化的学校里,孩子们如何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受到中国元素的浸润。
在读

建造充盈的人格,从幼年家庭教育开始

读阿德勒《自卑与超越》师偃

近来读完了奥地利心理学家、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德勒1932年初版的著作《自卑与超越》。阿德勒是弗洛伊德的弟子,也是学派内部第一个反对弗洛伊德的心理学家。与弗洛伊德不同,他认为:人格是一个整体,社会文化在人格的养成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在孩子的成长中,他的理论和看法会对家长有什么样的启发和帮助呢?

话题

亲子整理:从洒扫庭除到理清头绪

 

有了孩子以后,总能通过育儿话题的交流窥视到不同家庭的行事风格。我很难想象在寸土寸金的市区,三代五口人与家里囤积的杂物争空间是一种怎样的景象。

前阵子有幸来到日本专门家检定协会的讲师、Housekeeping一级整理师池田惠美在上海的家参观,并见到了日本知名的“玄关女王”、日本专门家检定协会创始人广泽克美,向她们请教亲子整理的课题。

父母社区

我所见过的传统文人

文 | 道道

那美轮美奂的古代中国终究是回不去了,所幸我们这一代中年人,幼年时多少还亲见过家族中祖父辈旧老遗贤的姿彩,那是风流年代的最后一抹余晖,荡漾着传统中国的淡淡气韵。我想和你说一说童年时见过的旧式文人。

今天,中国孩子身上的中国元素有多少?

文 | 李梓新

今天,故乡感淡泊的这一代孩子,其实都是“第三文化儿童”。但是,作为一个纯正的中国父亲,我只是希望当我们的孩子无论通过旅游还是教育走到国外,全面拥抱全球化生活方式的时候,他的心态上还是能有“国族”的感觉,能有故乡的感觉。

雕像的作用

文 | 竞波

今年夏天,佛吉尼亚州大学城夏洛茨维尔市准备移除内战期间南方领袖李将军的雕像,受到反对拆除者的暴力抗议,一度震惊全美国。当时,我和女儿曾有过一场争论。我说,这么多年了,雕像已成为城市文化风景,为什么一定要移除?留着总比没有,或者弄个假的新古董的要好。她认为,如果德国没有纳粹分子的雕像,美国也不应该有捍卫奴隶制的将军雕像。保存历史为什么一定要用雕像?

在旅行中偶遇中国元素

文 | 芮娅

出生在国外的MJ从来都没有机会接触中国历史,光凭我们口传身授很难深入简出。出乎意料的,一次偶然的机会,45分钟的《中国之谜》纪录片,MJ全神贯注地从头看到尾。从那天起,秦始皇被MJ时常挂在嘴边,他还要求下载更多的秦始皇纪录片,而这一切都源于他在旅行中与中国元素的一场偶遇。

看世界

跟团也悠闲:越南芽庄的碧海蓝天亲子游

有一天,孩子他爸突发奇想:我们去越南芽庄吧。芽庄(Nha Trang),乍一听还以为是中国的一个小镇,其实是越南的一座的海滨城市。周边还有各具特色的小岛,是游船、潜水等水上娱乐的好去处。直飞4小时、落地签、阳光沙滩外加海鲜大餐!都是诱惑。怀揣着一颗带着孩子闯天下的心,就有了这次说走就走的五天四晚半自助游。

超·爱美食

金针菇教我的那些事

“妈妈,给我留点金金菇(金针菇)!”这是现在时常听到我儿子在饭桌上喊的话,他总是一着急就发音不清地喊它“长长的金金菇”。但是其实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我的孩子是不喜欢吃金针菇的。如今看着这个重新变回吃饭喷喷香的弟弟,我算是明白了,吃饭应该一件很自然的事情,成为负担那就不可取了。不论吃多少,让孩子自己进食。

神奇职业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弗朗克·维尔切克:我每天都玩解谜游戏!

物理学得好的孩子总给人一种很聪明的印象,事实也是如此。这次与我们分享职业经历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弗朗克·维尔切克(Frank Wilczek)教授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是从什么时候爱上物理的?当一名物理学家是一种怎样的体验?Frank在上海交通大学讲学期间,菁kids邀请他与我们的小读者分享他的职业体验。

父子说

意大利营地的中国父子

本期父子说栏目,俞家父子俩给我们带来了他们在意大利北部阿尔卑斯山上的一个击剑夏令营里的有趣经历和见闻。在这样一个有80多个10-16岁的少年剑手,5个世界击剑冠军教练的营地里,度过了10天,是怎样的一幅情景?作为整个营地仅有的两个外国人,营地里的孩子们对父子俩很是好奇,又会有什么事情发生?让我们一起来看父子俩的讲述吧。

校园之星

来自上海闵行区万科双语学校的校园之星

未来艺术家

来自上海德威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学生艺术作品


扫下图二维码

即可购买本期《菁kids上海12月刊》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