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垃圾分类远远没有做到和中国的GDP同步,每个人都在为日益恶化的环境付出高昂的代价。如果有一天,我们生活在一个到处是垃圾,而且因为大量垃圾掩埋而极大地牺牲了环境质量、生活质量的国度,成为垃圾国民,那也绝对不是一个人的错误,那是我们共同不作为的结果。
我在德国几乎花费了整整一个月,才终于搞明白怎么倒垃圾。
刚到德国时,我第一眼看到的就是房东留下的一式两份、每份长达两页A4纸的“租房须知”,其中大半页都在讲垃圾分类。为防止出错,我直接打开了Google翻译,手动把房东关于如何对垃圾进行分类的留言全部敲进去,仔细读了好几遍后,还是晕头转向。房东耐心举例,什么草稿纸、包装盒、包装纸都是可回收的纸垃圾,但是纸尿布、卫生巾和厕所用纸都属于剩余垃圾。我一边用心学习,一边主动自我检讨,假如我不是从中国来的,房东会不会就不用那么辛苦?
这次在德国小住,我才真正体会到什么叫垃圾分类。在我租住的公寓地下室,有两个垃圾房,其中一个垃圾房专门收纸张,而另一个垃圾房收集包括厨余垃圾在内的生物垃圾、剩余垃圾,以及可供回收的塑料垃圾等。用途不同,垃圾桶颜色也不同,比如装塑料的垃圾桶是黄色的,装纸的是蓝色的,但是没有看到红色的垃圾桶,据说是为色盲和色弱人士考虑。惭愧的是,我入住一周后,才在朋友的帮助下找到了垃圾房。一来是因为不识字,二来垃圾房没有散发出难闻的臭味,更像是普通的地下储藏室,也是我找不到它的重要原因。
这只是复杂垃圾变宝游戏的开始。其实,很多发达国家都提倡垃圾分类,比如美国,可回收的饮料瓶、包装纸盒等也是要分类的,但简单明了,基本上看一眼就懂。而在德国,倘若不专门花功夫研究一下,真的会为那些繁琐的扔垃圾程序抓狂。
相比而言,德国的垃圾分类更加严谨、精确,而且有严密的执法保障。所谓信任不如监督,市政部门会有人专门进行检查,乱扔垃圾将会面临高额罚款。
据德国媒体报道,萨克森-安哈特州一栋楼里的居民,因为不按规定乱放垃圾,在应该放塑料的垃圾箱里发现了餐巾纸和咖啡渣子,全体居民收到了一张高达1700欧元,相当于约13000元人民币的罚单。
难怪我在德国的垃圾箱里,很少会看到“异类”,大伙都规规矩矩让塑料归塑料、纸归纸,严格地像大工业生产流程。不过,对于一个“老外”来说,德国的垃圾生活还是太复杂了,为了准确扔掉所有的垃圾,我上网搜索不算,还几乎骚扰了我在当地能骚扰到的每一个人。
最令我崩溃的是各种瓶子。为了解决一次性瓶子回收率低的问题,2003年起,德国开始强制实施押金制度,顾客购买啤酒、矿泉水、汽水、饮料时,必须同时支付瓶子的押金,比如容量在1.5升以下的瓶子需要付0.25欧元。因此,哪怕你只是买了一小瓶水,也不得不把瓶子拿到超市回收,不能随意当作塑料垃圾扔掉。这些瓶子上都印有可回收标志,大点的超市都有自动回收瓶子的机器,可回收标志被扫描后,机器会自动吐出一张标明所退押金数额的纸条,可以在超市购买东西时用。
经济杠杆比什么行政命令都好使。因为水和饮料、啤酒日常消耗量巨大,日积月累就是一笔不小的开支,真的无法忽略不计。我第一次拎着两大袋塑料瓶子到超市归还,就退回了6欧元,而超市里一升鲜牛奶才0.68欧,烤好的巨无霸猪肘子也就是4欧。那天退完瓶子,欢天喜地用退回的押金买了一堆奶酪和熟食拎回家。尝到了有偿扔垃圾的甜头后,我从此再也不会随手随地扔瓶子了。在外面喝空了的饮料瓶,我都特地带回来攒着,那和攒钱的感觉差不多。
瓶子和瓶子还不一样。没有印有回收标志的塑料果汁瓶以及酸奶瓶,是不能退钱的,需要扔到楼下专门搜集塑料包装的垃圾桶里。装葡萄酒和啤酒的玻璃瓶,也是不能退钱的,得找到专门回收玻璃的垃圾箱,玻璃瓶还分白色、棕色和绿色三种,要根据颜色,分门别类从不同的管道扔掉。能扔玻璃的垃圾桶不设在住宅楼下,为了防止扔玻璃时刺耳的噪音污染。结果,为了扔掉玻璃瓶,全家人不得不拎着满满一大袋空玻璃瓶子满大街转悠,寻找恰好合适的那个垃圾桶。
总之,在德国生活的这段时间,我战战兢兢,几乎每天都在为垃圾到底扔到哪里而殚精竭虑,光为了扔瓶子,我至少就得跑三个地方。何况垃圾并不是分类扔了就行,按照房东的指示,我还得把塑料酸奶瓶、塑料包装盒倒空,仔细刷干净,控水晾干,才能扔进垃圾桶。
我终于被强制养成了垃圾分类习惯。有一天,我从商场买回一件衣服,不假思索地先拆掉塑料标签条,扔到装塑料的垃圾袋里;而后将纸标签扔到装纸的垃圾袋里;附赠的备用扣子一般没啥用处,剪下来直接扔进了剩余垃圾袋。所有动作一气呵成,我突然意识到,我找到了在德国扔垃圾的感觉。而且很快我就惊骇地联想到,如果德国能人人做到垃圾分类,能降低多少垃圾处理成本,包括环境成本,而另外一个鲜明的对比是,中国人,几乎什么也没有做。
其实德国人的垃圾分类意识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德国境内也曾经遍布5万多个垃圾堆放场,严重污染了周遭的土壤和地下水。根据德国环保部门的统计,自从1990年代开始严格实施垃圾分类后,2000年至2012年间,德国的垃圾排量减少了18%,生活垃圾循环利用率提高到65.2%。如今,德国成为了世界上垃圾分类最严格的国家之一,也是欧洲最清洁的国家之一,因为需要填埋的垃圾已经大幅度减少。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德国从小学开始就不断进行垃圾分类教育。朋友的孩子在德国生活三年多了,我曾亲眼看见她喝完牛奶,顺手就把空纸盒压平,扔进放纸的垃圾袋。
看到她手势熟练,姿态自然,瞬间想到十多年前做过的公益专题,当时我采访北京一位环保人士时,他斩钉截铁地说,在中国,做什么公益都不如先从垃圾分类做起,举手之劳,解决环境大问题。
痛心的是,时至今日,哪怕中国游客把海外奢侈品都买空了,哪怕欧盟海关官员都会说中文了,中国人把牛津剑桥都堵塞了,中国的垃圾分类依然进展缓慢。普通中国人对垃圾分类的基本认知,也不过是把废旧电池挑出来,以及尽量把可以回收的旧报纸杂志和酒瓶、易拉罐卖废品。在北京这样的国际化都市,公共场所的垃圾桶,只有“可回收物”和“不可回收物”两种,在缺乏垃圾分类国民教育的情况下,所谓的回收几乎形同虚设。垃圾桶的配套也没有根上。比如,即使你能把厨余垃圾、塑料、玻璃、纸张全部分开,但是也只能囫囵着放到一堆没有任何差别的垃圾桶里,“提着猪头找不到庙门”,这是中国垃圾分类的无情现状。
所以,如果有“老外”到北京来租房子,我想房东绝对不会花大半夜的功夫给租客讲垃圾分类。相反,“租客须知”里应该包括:如何使用空气净化器和水净化器;备好功能强大的防霾口罩;至于垃圾,扔到垃圾箱里,别随地乱扔就好。
中国垃圾分类远远没有做到和中国的GDP同步,每个人都在为日益恶化的环境付出高昂的代价。如果有一天,我们生活在一个到处是垃圾,而且因为大量垃圾掩埋而极大地牺牲了环境质量、生活质量的国度,成为垃圾国民,那也绝对不是一个人的错误,那是我们共同不作为的结果。我们没有为子孙后代留下干净、健康的环境,而是任意挥霍,不肯在我们这一代就做出改变,就只能在我们这一代为环境问题纠结,要么流离他乡,要么困守霾城。
在巴黎转机回北京的时候,我听见排在我后面的两个人在聊天。其中一个中年人长吁短叹,说她在欧洲生活多年,不得不两头跑,原因是既担心国内的空气和食品,又最爱中国菜。两边都有缺憾,哪里也舍不得放弃。这种担忧是无比真实的,我和她一样担心,但是一则我做不到常年两头跑;二则,北京有我的家。无论主观客观,我都做不到抛下一切转身离开。
我所能做的,便是记录下这篇德国垃圾分类清单,藉此广而告之,已经有大量普通人成功地做到了垃圾分类。而我自己,则可以多备一个纸的垃圾箱,起码可以把干净可回收的纸张分开;再多用一个塑料袋,把可回收的塑料制品收集好;最后,关于厨余垃圾,也许我可以上网学习一下堆肥的技术。先做好训练,如果有一天,中国也可以全面实施垃圾分类了,希望我和我的孩子,已经预备的足够好。
陶太:自由撰稿人,毕业于复旦大学,曾为FT中文网、《经济观察报》等撰文。
2017 10月刊 《爱是一捧光》更多菁彩内容:
|编者按|
慈善就是捐钱吗?
|封面故事|
爱是一捧会蔓延的光
公益,让爱传递
众爱:杂物的英雄时代
他们是折翼的天使,却不曾被上帝忘记
“援藏村”的故事
|学无止境|
在学校:“请以善小而为之”
专题报道:一位英国老师的志愿者生活
深度对话:神童是否靠天生?
未来艺术家:来自北京海嘉国际双语学校的学生艺术作品
|父母社区|
中西文化对对碰:您会与孩子聊慈善吗?
|专栏|
我眼中的英国公益与慈善
人人都是志愿者
要垃圾分类,不要垃圾国民
捐款与收费
|全家出动|
和快乐私奔,一辆房车游澳洲!
本文原载菁kids 10月刊《爱是一捧光》,印刷版于2017年10月出版发行,点击下方图片,或扫描下方二维码,直接进入微店订阅。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