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中国红,你会想到什么?是晶莹的玉佩上垂坠下来的红色流苏,还是结彩迎新的大红灯笼,亦或是琉璃瓦下威严的朱色高墙?在北京市鼎石学校,由四年级学生合力绘制的14米以“中国红”为主题的长卷上,除了各种我们想得到的红色元素,中国红还意味着一盘西红柿炒鸡蛋!喏,这就是孩子,永远那么出其不意。作为鼎石的三大教育基石之一,“中国主线”是各科老师在教学计划中都很重视的元素。此次,我们采访了三门不同课程的导师,尝试从不同角度一窥鼎石的“中国主线”理念在孩子们日常学习中的浸润和影响。
采/文:阿褚 编:曹新星 图:学校提供
在情境中增强体验的中文课
“中国红”,这是负责小学语文教学的师玫老师之前在春节前做的一个项目学习主题。“孩子们分小组在课堂上讨论可以体现中国红的元素,回家研究和调查元素的细节,最后用画面、中英文把这个元素呈现出来,所有孩子的作品在布绢上连成一体,就是这张14米长的‘中国红’长卷。”师老师说,“去年这个时间,我们做的主题是‘春节’,下个学期,有其他老师在计划‘二十四节气’的主题教学。每一次,孩子们带来的答案都五花八门,充满了创造力。”
然而所谓中国主线,并不是肤浅地学习中文或背诵中国文化。“通过不同的项目和体验,我们令孩子更深地浸入自己所在的中国文化中,通过身体力行收获的习得,是刻入骨子里的。”师老师说。
离鼎石不远,有家陶艺工作坊,叫“陶艺工舍”。师玫老师带三年级的学生时,专门在这里设计了一天的体验式课程。“其实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为了配合课本内容,我们需要探究中国的瓷器、了解景德镇……一开始,我会把自己家里的景德镇瓷器带来班里,孩子们也会把家里的瓷器带来,大家触摸感受,了解瓷器,有一个初期的介绍和认识。然后,我们把孩子带去陶艺工舍 ,在那儿泡一天。那里有老师来讲解瓷器的制作,比我讲解得更为专业。孩子们要真正拿起泥巴去摔、去捏、去塑形……这和听是完全不同的体验。孩子们高兴极了,特别投入。回来之后写文章,有的孩子会写‘我想要泥巴成为这个样子,可是越着急,它却偏偏变不成我想要的样子,原来这是欲速而不达,越强迫越没法达成自己的目的啊。’看,孩子从这个‘做’的过程中,获得了人生的体验和领悟。”师老师解释说。
在课程设计中,学校也希望各科能够打通,令不同学科能够更好地融会贯通。各科的老师都在努力地尝试,让孩子通过中文课上了解到的中国文化,可以在英文课中用英文表述出来,这本身就是一种贯通。“我们各个科目在设计教案的同时,也会兼顾IPC教学模块的主题,大家在计划课程项目的时候也会尽力配合,这种对传统教学有所突破的方式,对老师而言,也是不小的挑战。”
“我在设计课堂的时候,会特别在意‘情境’的导入。比如,我们在学习人教版教材中老舍的文章《北京的春节》时,就会带入很多中国节日的习俗,比如压岁钱、拜年的礼仪、家中亲戚的称呼、什么叫对联等等。”师玫老师说,“一旦和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就会特别得高。”
“再比如,有次我想让孩子进行某个主题的写作,就在上课时给孩子们发了一些茶叶罐。”师老师又给我们举了个例子,“我让孩子们观察‘茶叶罐里的小动物’。”
“课堂的氛围特别活跃,孩子们使劲儿往罐子里看,怎么猜测的都有,有人说是不是小蚂蚁跑走了呀?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非常愉悦,非常专注。这时候稍微引导一下,一定会有孩子说出:‘这里面就是我自己啊!’对啊,其实空茶叶罐里的小动物就是孩子们自己。孩子们后来总结,‘原来要好好观察,认真动脑子,才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呢。’”师老师笑着说,“这时候,再请孩子把刚刚的过程用文字记录下来,孩子们写出的文字往往真实又有趣。这就是老师创造了一个‘情境’,让孩子有话说,这样的方式尤其适合低年级的孩子。”
旁征博引的中国文明课
作为中国文明课的课程导师,王学斌老师不仅要负责6-10年级的中国文明课,还要在11-12年级的认识论(TOK, Theory of Knowledge)课程中联合授课,将中国文化的部分融入其中。
“我的课堂以学生研究为主,老师讲解为辅。”王老师说,“孩子们在课程中会承担起很多主动的角色,他们要研读资料、辩论,甚至还会组织演出。每个小组都有负责收集资料的角色、引导推进研究的角色、产出成果的角色,比如绘画者……最后,孩子们的学习成果会分阶段展示出来。”
说到这儿,王老师指了指教室墙上一幅漫画:“这是我们六年级的学生绘制的一组漫画,名为‘楚汉之争’。”
“和传统的历史课比起来,首先,我们在理念上讲究‘浸入’,而不只是背知识点。通过设身处地的思考,让孩子有一种对自己中国身份的认同。基于这样的理念,我们在课程设计上还侧重于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比如,最近教程讲到了‘丝绸之路’,我们就把当前的热点‘一带一路’ 概念引入进来,现实与历史就这样联结起来。这是比较宏大的联结,但其实我觉得,历史不仅是宏大的,每个人身上都是有历史的。所以,我们还做了一个项目——“采访身边人的历史”,让孩子们回家去采访自己的祖父母、外公外婆或爸爸妈妈,了解自己家人的历史。这个活动得到家长特别好的反馈,大部分孩子之前并不十分了解自己的长辈,这个活动在拉近了家人间距离的同时,也让孩子理解到历史很本质的一个内涵。”
“在设计课程时,我们会把中国放在全球的视角来看待,发生在同一时期的不同国家的历史事件,我们会拿来横向比较,比如,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或者鸦片战争和工业革命。”王老师接着说,“同时,我们也会让学生同步学习中国文明史和世界文明史,这样我们就可以将西周分封制和希腊城邦制进行并行的讨论。”
“在上课的方式上,我们也强调尽量避免死记硬背,而是用令学生感兴趣的方式理解历史。到了高年级的课堂上,中英文老师是集体备课的,拿认识论(TOK )课堂举例,双语老师同时上课,各自讲述围绕主题的内容。我们会探讨很多有趣的话题,比如中医、风水、儒释道的思想……这些话题对培养孩子们的批判性思维都深有益处。有些时候,孩子们会用英文讨论很深刻的中国文化内容。”
“到了10年级,孩子们就需要准备结课论文了,他们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来总结对中国文明史的学习。我们的整个流程和大学毕业论文是一样的,学生们要准备一篇论文和一个公开答辩。”王学斌老师说。
旅行中的学习,跳出固有的生活扩大感知
在鼎石,4-10年级的学生,每年都有一次“体验式学习旅行”(ELP)。今年9年级学生的山西之旅,语文老师杜静卉是带队老师之一,她告诉我们,“这期山西之旅出发前的设计是‘建筑之旅’,因为孩子们要去参观乔家大院、云冈石窟和五台山的寺庙,会有机会仔细观察不同的建筑。但在旅行过程中,孩子们的收获远不止于建筑领域。”
“在参观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两个有意思的文化现象:一边是市井之中热闹世俗的乔家大院、平遥古城,它们在繁盛时期都曾是成功的标志,但风光一时之后,现在人去楼空。另一边是安静的寺庙,包括梁思成、林徽因两位先生考察过的一些古寺,并没有大起大落的繁华,但始终是人们的精神寄托。”杜老师说,“当天晚上回到住所,我临时发起了一个活动,以‘世俗的成功对比精神的意义’为题,请孩子们用各种形式,演出也行,演讲也好,做一个10分钟的观点展示。那个活动虽然是临时起意,但孩子们都有很好的表现。所以,老师需要有比较强的敏感度,适时地给孩子一些引导,深挖一下。”
谈到体验式学习的不同,杜老师说:“在亲身看到、听到、感到的体验中,学生们会收获很多不同的感受,这些感受是坐在教室里通过教师灌输不了的。我们的孩子在寺庙中与僧侣对话,问了很多问题,而得到的答案会跳脱他们平时的话语范围。比如,孩子们问僧侣:‘为什么要踩过108级台阶才到菩萨顶?’僧人答:‘108级台阶象征108种烦恼,意味着你要穿越世间108种烦恼,才能登顶礼佛。’再比如,孩子们问:‘为什么寺庙中悬挂了那么多铃铛’,僧人答:‘风吹铃响,每一声都是一声警示,提醒我们去除心中杂念。’这些话对于这些正值青春期的孩子来说,可能有些深奥,但也许会对他们正在探索的人生意义有某种推升和示悟。”
学生高维和李逸凡,因为亲眼看到浑身衣服打了补丁的僧人极其虔诚地匍匐礼佛,以及此行中的点点滴滴,由此开始了对于宗教和生命的思考。他们在文章中反思:“宗教的价值是可以看到的,就像带给信徒的思考,本身就是一种进步,它引领我们走向更好的未来,但它本身不一定就是未来。虽然很多时候,我们不能完全地理解宗教人士为宗教奉献终身的做法,但是我们应该保有对他人的包容和尊重。”在这篇文章中,独立而具批判性的思考萌芽仿佛破土而出。
和三位任课老师的访谈虽然并不能尽现鼎石在“中国主线”上的全部努力,但显然,贯穿鼎石教学思路的这条主线确实在实际中得到了重视。用王学斌老师的一句话来做个总结:“中国主线就像一副眼镜,任何学科的内容都可以叠戴上这副眼镜,从而呈现出更为完整的内容架构。透过中国主线这副镜片,鼎石的学生们看到的不仅是中国,而是整个世界。”
阿褚
前500强企业的公关人,转型成为全职妈妈后又重回了职场。家有双娃,兴趣广泛、热爱写作,认为美好生活应该如切割细腻的钻石,愈多面愈闪烁生辉。
2017 9月刊 《教育创新,未来可期》更多菁彩内容:
|编者按|
|封面故事|
|学无止境|
|父母社区|
|专栏|
-
宝贝听话,长大后创新就靠你了
美国基础教育真的“弱”吗?
新型教育实验品
父母最需要学习改造
|全家出动|
本文原载菁kids 9月刊《教育创新,未来可期》,印刷版于2017年9月出版发行,点击下方图片,或扫描下方二维码,直接进入微店订阅。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