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要谈教育创新?

Why Do We Talk about Innovative Education?

也许,只有孩子们才是“教育创新是否有用”的最佳答案。采访学校的过程中,我发现,这些被给予了“学习自主权”的孩子们,不管是小学生还是中学生,在谈到自己喜欢的项目时,都是滔滔不绝,眼中散发着求知的光彩,这也许才是教育最想要达到的目的——激发孩子对知识的无限渴望。

几千年来,学校在中国的土地上变了好几番模样。从最初西周时专为少数奴隶主贵族读书设立的“辟雍”,到后期为选拔人才设立的“太学”,再到清末推行的新式“学堂”,以及辛亥革命后改称的“学校”,教育的形式和作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当前风行于全国的“学校”,更是“舶来品”,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学者借鉴西方标准化教学的产物。

如今,距离西学的引进和基础教育的普及,已经过了近百年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虽然学校教授的内容发生了很多变化,但教学的形式却始终没有脱离 “老师教,学生学”这样的传统方式,教学空间的布局也几乎与百年前一致。即便是身处国际社区,仍然到处可见学生为了学业成绩而 “苦读”。孩子们像当初的我们一样,从小被告知学习有多么的重要,至于学的过程快不快乐,学到的知识有没有用,他们并不清楚。

准备这期杂志耗时良久,我们也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把“创新教育”这么大的一个话题呈现在读者面前。前期准备的过程中,我们走访了好几所学校,听每个学校的教育者分别和我们聊了聊他们眼里的教育创新。我这才发现,原来教育者们和我们大部分人一样,早已厌倦了陈旧的教育体制,恨不得成为教育创新的“开拓者”和“领头羊”,然而,教育改革面临的困难,远比我们想象得要多。

首先,家长的担心。在国际教育圈,家长的话语权不小。家长们虽然对孩子受教育的方式有所不满,但一旦将改革提上日程,他们不免担心起来,为创新的后果操碎了心。孩子在上公立学校的父母更是如此,大家生怕过于强调“减负”的 “素质教育”或是“自主学习”,会让孩子输在成功的起跑线上。

前ISB的校长Tarek Razik博士坦言,在ISB进行创新改革的初期,遇到的阻力也不小。“家长们每个人都接受过教育,而且这教育对他们很有用,很多人都非常成功。所以,要他们去接纳一种新的教育很难,因为他们会犹豫,会怀疑这种新的方法是否有效。对他们而言,繁忙的作业、测试、考试这些都是通往学业成功的必经之路,而孩子这一路上是否开心,是否幸福,和成功相比,似乎都不是那么重要了。”所以,改革的初期,除了努力说服家长外,他们做的最多的,是给了家长和孩子自由选择权,让他们去选择是否愿意尝新。

其次,老师的抗拒。有人说,面对教育创新和教学角色的转变,最难接受的其实是老师。因为习惯了作为“权威”出现的老师,让他们换一种全新的方法去教学生,万一他们“出错了”怎么办?他们会担心,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显示出他们的弱项,岂不是让学生怀疑他们的能力,从而对教学无益?而且,自主的学习导致教师需要关注到每个孩子的发展,工作量也自然增加了。

然而,在采访过各个学校的几位老师之后,我发现,老师们其实并没有那么保守偏见。在他们看来,教育需要创新,他们也需要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因为“人都不是全知全能的”。他们也普遍认为,新的教学模式,在给孩子们自主权的同时,也给教师很大的自由空间,可以让他们去进行新的尝试。至于备课等额外的时间投入,老师们在看到一双双求知的眼睛时,工作的动力大大增加了,也不会把备课当成负担来看。

最后,学生的自由度。采访了一圈下来,我发现,所谓的“教育创新”,其实离不开一个核心——教育方式的转变。从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转变为“学生做,老师观察、反馈和辅助”,这是教育创新的一个趋势。不管是项目式学习、体验式学习,还是个性化学习,都是把学生放到了学习的“主体”位置上,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来让他们主动学习。但如何把握这个“度”是家长们最关心的问题。我们通过观察和了解发现,学生们学习的自由,其实并不是天马行空的想到什么做什么,而是老师们结合目前学生所在的学习阶段该掌握的知识,进行了一定的引导和管理下的“自由”。所以,在家长们操心孩子“只顾玩儿,什么都没学到”之前,最好是先了解下孩子究竟是在“玩儿”,还是在有意义的“从做中学”。

也许,只有孩子们才是“教育创新是否有用”的最佳答案。采访学校的过程中,我发现,这些被给予了“学习自主权”的孩子们,不管是小学生还是中学生,在谈到自己喜欢的项目时,都是滔滔不绝,眼中散发着求知的光彩,这也许才是教育最想要达到的目的——激发孩子对知识的无限渴望。

在本期杂志的封面故事里,我们以四所学校为例,分别从学校的教育体系、教学的核心主线、教学空间的重构、以及教学理念的转变等方面,以点带面,探讨了教育创新的方方面面,希望能给读者以启发。除了学校教育,我们还深入了解了“STEAM”课程在各种课外教学中的应用,希望能让大家对STEAM概念的发展有一个更加形象化的了解。另外,我们还携手beijingkids,关注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通过对话专家,了解科技如何帮助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及其父母……

当然,教育的创新远不是我们能在一本杂志里能讲完的内容。在未来,我们也会持续关注,给读者们带来更多关于教育创新的理念和实践。


2017 9月刊 《教育创新,未来可期》更多菁彩内容:

|编者按|

  • 我们为什么要谈教育创新?

|封面故事|

  • 教育创新,未来可期
    一所面向未来的学校
    鼎石:透过中国体验世界
    北京耀中:开放的教学空间,给孩子自由,也给老师空间
    北京中学:用创新的方式培养创新者

|学无止境|

  • 在学校:深入解读STEAM教育

    深度对话:科技如何帮助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及其父母

    科技角:益智学习软件大推荐

    来自启明星双语学校的学生艺术作品

|父母社区|

  • 中西文化对对碰: 您对孩子的学业有何期待?

|专栏|

  • 宝贝听话,长大后创新就靠你了

    美国基础教育真的“弱”吗?

    新型教育实验品

    父母最需要学习改造

|全家出动|

  • 四口之家的美国一号公路自驾之旅


本文原载菁kids 9月刊《教育创新,未来可期》,印刷版于2017年9月出版发行,点击下方图片,或扫描下方二维码,直接进入微店订阅。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