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隔年的经历对于未来职业和人生的发展会有什么样的作用和意义?各大公司在招聘应届毕业生的时候,是否会看中他在高中或大学时期“间隔年”里所做的事情或研究项目……带着这些问题,《菁kids》邀请到各界的人力资源大咖们,从职业发展和人力资源的专业角度,为身处毕业季的学生们深度解读间隔年。
采/文:齐琰 编:曹新星 图:受访人提供
“电影‘Icy and Sky’讲述的是一位法国冰川学家,克劳德洛里斯如何在三十年余前便系统地预言和证明了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变化,并从此唤起人类对未来地球环境的思考。而真正把他引导到这个伟大的事业上来的,正是50年前,23岁的他参加法国政府的一个为期一年的项目,远赴南极。”采访伊始,来自通用电气能源集团中国人力资源整合经理张竞义女士,用这个电影拉开了这次关于“毕业季·间隔年”的采访。
陈巧瑜,海航科技物流集团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副总经理
在对应届毕业生的综合考量里,间隔年的经历会占到50%甚至更多,这是因为学校和职场是完全不一样的两个“社会”,想要从容地进入职场,必须要抓住间隔年。如果一个人的履历中只有毕业院校、专业、年龄等基础信息,这会让招聘官有很大的负担,很难从中提炼他的能力,相比具备有工作经历的同学,较难脱颖而出。
退一步讲,即便不打算做间隔年,那么在平时的学习之外,一定要积极的从事社团活动或者做些调研项目,这可以获得很多额外的技能,比如实践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领导能力等,这些能力是在静态的学习中得不到的,必须要到真正的实践才会习得,这方面,对于步入职场,会起到非常积极的效果。
某种程度上说,完全没有工作经历的候选人,在走上职场的过程中,这些功课都会通过其他形式“补”上的,比如要参加更多轮的面试,积累更多的经验,才能找到一份比较满意的工作,所谓一份付出,一份收获,如果提前做了准备,就会容易很多。
从专业选择和职业发展的角度,对毕业生的建议:
在校学习多是理论知识的铺垫,大多数学生毕业前还并不十分清楚自己将来能做什么。迷茫和困惑时,间隔年就是一段很好的缓冲期。我建议,毕业生可以把间隔年的时间分为三个阶段:
一、走出校门,参加一些公益活动,比如到福利院做3-5个月的义工,或者到边远地区支援教育工作。公益工作的特点是,它既是有别于校园的社会性质的工作,又是公益性的环境,比职场少了许多残酷竞争。在这些工作中,你能够学会与人相处、与人分享,同时可以转换思维、开阔眼界,为未来走上职场打下良好基础;
二、摸索阶段,如果并不清楚自己想要从事的行业,那么就先去了解。选择一份你认为喜欢的实习工作,做上3-5个月,从中探索自己是否喜欢,或能够胜任这方面的工作;
三、调整求职方向,如果实习工作正是你想要的,那么就去争取正式拿到这个职位。如果不是,那么就从这份经历中提取自己真正的答案,去寻找理想中的工作。
董一鸣,北京大学心理学硕士,拥有20余年跨文化环境下的工作经历,曾经任职于世界500强企业,位至中国区人力资源总监。现在是资深人力资源顾问、讲师,职场心理学专家,独立撰稿人。
在20余年的职业生涯中,我见过形形色色的间隔年经历, 有人短期出国访学圆梦名校,有人去印度学习瑜伽,有人骑行川藏,也有人到云南做支教项目,当然还有对自己进行全方位塑造的等等。上世纪70年代,间隔年在西方就出现了,2009年才被引入我国。有研究表明,西方和东方的间隔年其实还是有一些不同的,主要体现在在参与主体、间隔时间、旅行方式、旅行目的等的不同。
中国的间隔年参与者主要是20-40岁的中青年群体,间隔年的时机大部分为工作间歇、辞职状态或工作转换阶段。毕业之际,选择间隔年的在总体人员中占比不到20%。70%以上的参与者以徒步、骑行、搭顺风车或者自驾形式为主。时长大概2个月到一年平均分布。在间隔年中,极少部分人(<5%的人)愿意参加志愿者活动或者工作。这与西方传统意义上的间隔年是以学生为主,间隔时间一年为主,海外旅行、志愿者活动较多,组织程度高等特征均具有显著的差异。
此外,中国人的间隔年参与者更倾向于独自旅行、游历和体验不同的地区与文化,而在西方,则已经形成有序的、组织性的活动,且西方已经有很多专业化的网站为青年人提供间隔年服务项目。从经济来源来看,国内学生的间隔年一般是父母投资,而西方很多学生则自己独立打工挣钱以支付大学学费或旅行的费用。
据我所知,NGO组织及企业内相关公益类岗位,会在招聘广告中特别标明,对有过公益项目间隔年经历的学生会优先考虑。但此外并没有研究表明,企业在校园招聘时所用的评价表里和录用决策制定过程中,间隔年的经历会占多大权重,或者何种类型的企业或岗位更看重毕业生的间隔年的经历。
面试官对于自主选择间隔年的学生的个性特质、工作价值观的刻板印象可能会潜在影响录用决策,即某些企业和职位因为需要某种特质的候选人,会更希望录用有过间隔年经历的学生。举例来说,销售类岗位需要开拓型的人才,在面试中会更希望学生可以把做背包客旅行时的不惧困难、文化体验、独立果断等特质运用到工作中,也会对他们的抗压性、灵活度、独立性、自律性和利他品质有更高的期许。
然而,如果一个毕业生完全没有间隔年的经历,也大可不必过分担心,进入面试环节,对于面试官来说,最重要的是了解其背后的原因,和这个原因是否能够打动面试官。
我曾经见过一个大四学生面试时被问及为何从未有过实习经历,她非常自信地说:“我认为大学四年就应该以学习为重,好好享受这4年的学习时光,因为一生中只有一个大学期,过去了就回不来了,我不应该去做学习以外的事情,所以我按时上下课,没课时就在图书馆看和专业相关的书。”对此,几位面试官的反应不同,有面试官认为,这位毕业生未能看清大趋势积极为未来做准备,也有面试官认为这位同学说的也有道理。最后,大家因一致担心这位同学可能过分有主见,在未来的工作中有些不好驾驭而没有选择她。
从专业选择和职业发展的角度,对毕业生的建议:
当然,间隔年的益处的不少的,参与者不仅能够在间隔年中经历冒险活动,体验独特的生活,更能获得自我个性的完善和各种技能的提升,进而促进其在职业和教育方面的发展和个体成长,变得成熟、独立,快速掌握适应现代社会所需的软实力,提升社交能力,最终提升职场竞争力。
对于在国际学校就读的学生来说,多元文化经历有利于提升整合复杂性的综合技能,进而提升未来的就业机会。我对毕业生的建议是:1)先给自己做职业兴趣测评,看看自己的职业兴趣点在哪里;2)尽量利用间隔年机会体验不同文化;3)对于喜欢的专业,可到自己心仪的公司采取360度浸润式实习体验,以校准自己未来的职业目标;4)间隔年中勤做笔记,梳理心路历程和感悟,因为未来你在应聘时会被问到这些,比如“你在间隔年中学到了什么,遇到的最大挑战是什么,你自己是如何处理的?” 等等;5)带着明确目的选择地点和项目,但是在项目过程中放空自己,多观察、多学习;6)找到专业的间隔年的服务机构,尽量保证出门时的安全。
张艳征,迅达中国电梯有限公司区域高级人力资源经理
在招募应届毕业生的时候,任何高中、大学、间隔年所做的社会活动、实习或科研都会成为企业HR关注的亮点。在同类院校相同专业学生中,利用假期或者间隔年从事过多样社会活动的学生,性格更加立体,对于未来的大学或者企业更具吸引力。
在招聘过程中,间隔年经历会占据60%以上的决定因素,对于同等条件下的学生,这一比例高达90%。不同于高中时期以学习为重,国外的大学更看重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一个可以在高中阶段暑期为公益组织工作,或者从事任何有影响力的小项目:例如,把自己的旅行写成游记发表,组织同学们保护环境等等,这样主动、有想法、敢于付诸行动的学生,怎么能不被目标企业青睐呢?
职场往往更看重团队合作、领导力、共情以及主人翁精神,这些特质往往是通过毕业生的工作或是间隔年的经历来判断的。面试中,我们有个人展示、无领导小组面试、案例讨论等等形式,有过实习经历的学生,更会应对突发状况,敢于担任领导者的角色,在与其他同学合作的过程中,表现得更加成熟。而对于完全没有间隔年或工作经历的学生,HR会在该学生的主动性、适应环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从专业选择和职业发展的角度,对毕业生的建议:
如何设计间隔年?非常简单。从视野拓宽、专业知识获得和工作经验积累三个方面与自己做一次深度对话,并作出选择。例如:
1)如果希望积累经验,锻炼自己的领导力、人际影响力、解决复杂问题、抗压能力等重要职业性格素养,那么到公益组织工作,或者自己做个小项目都是很好的主意,这对年龄没有要求。我曾面试过的一个学生,利用假期承包了同学及父母朋友的几个派对,组成一个三人工作小组,一人负责业务开拓和策划,一人负责外联和邀请客人,还有一人负责费用控制和总体运营。短短一个假期,除了得到实践锻炼,提高了自己的综合能力,收获了亲朋好友的赞誉,每人还因此赚了2000多块钱。
2)如果已经有了感兴趣的职业方向,希望对该专业有更多了解。那么,高中生们,大胆的去求助父母亲朋,介绍相关专业的公司前去参观。大学生则可以寻找实习的机会。同时,现在有很多免费开放的校园行业论坛,专业研讨会等,参与其中,是一个深度了解专业和学习前沿知识的机会。不妨将感受和学到的知识写下来,一方面可以将知识深化,另一方面还可以展示给其他人。
3)以拓宽视野为目的。上学时,我受一位哈佛大学教授的启发,暑假时制定了一个采访3-5名成功职业女性的计划,题目是:女性如何获得职场成功。我上网搜索耶鲁大学校友录的邮件,将采访邀请诚挚的发送给每一位有联系方式的人。第二天,我就接到到了一位耶鲁大学毕业的女CEO和另一位IBM副总裁的回复,采访如愿进行。这段经历深深影响了我对于女性、职场与成功的看法。她们的优秀与努力,到今天也依然激励着我一路前行!
所以,大胆的走出自己的舒适圈,去接触社会吧!间隔年不只是企业实习一种形式,给自己设计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并义无反顾地完成它,一定会让你收获成长,不负光阴。
杨鲜红,浦发硅谷银行人力资源部总经理
由于中西方文化、观念、教育体制等方面的不同,在国内的公立高中或大学毕业生中,有间隔年经历的人很少;即使是国内的国际学校,或是在国外求学的中国籍学生,从HR的招聘实战中,看到有间隔年经历的毕业生数量也并不多。其实,寻找间隔年的机会不是很难,很多公司和机构都会提供这样的机会,如AIESEC就会为国际学生,或者在海外求学的中国籍学生提供间隔年的机会。
如果一个应届毕业生有间隔年的经历,而且他的经历非常有意义、有社会价值,那么从企业用人的角度来说,这个经历一定是加分项。如果在几个候选人专业条件相当的情况下,有间隔年经历的候选人最后胜出的概率往往会更高。
另外,对于企业来说,在面试过程中除了专业水平和能力测试外,现代企业的招聘官们往往会考量应届毕业生的综合能力,比如,以往的实习经验、参加社团活动的经验、专业培训情况等等。所以,没有间隔年的候选人也不必过分担心会被竞争对手“PK”下去。反之,如果一个学生并没有合理地安排间隔年,或者收效甚微,那么该经历对步入职场的加分,其意义也不会太大。
从专业选择和职业发展的角度,对毕业生的建议:
在当今互联网+的时代,职业发展早已脱离了“学哪一行,做哪一行”的传统,相反,一切都变得有可能。我接触的许多创业CEO,他们目前所从事的领域也并不是自己大学里所学习的专业。
在专业选择上,我个人的观点是:1)“知彼”。在选择专业前,要对不同的行业有一定的了解,哪些行业是自己感兴趣的,哪些行业代表着未来的发展,哪些行业人才已经趋于饱和。2)“知己”。即剖析自己,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自己的长项是什么。我曾经接待过一位高中毕业生来做HR工作实习,她希望自己将来在HR专业领域发展,所以高中毕业就来体验,为大学的专业学习提前做准备。
退一步来说,无论自己选择了什么专业,我们尽量让自己做到:1)Be a change agent:不畏惧变化,拥抱变化,引领变化;2) Be employable:提高自身专业权威性及其他综合能力、提高自己跨界学习的能力;3) Be entrepreneurial:怀有一颗好奇心、不停探索、接受挑战。有这样特质的毕业生,一定会在将来的职业生涯中大放光彩。
张竞义,通用电气能源集团蒸汽发电系统中国人力资源整合经理
企业选拔应届毕业生的过程,其实就是对年轻人综合素质、学习能力和成长潜力的筛选过程。毕业生的选拔,绝不是简单的课业成绩和校内经历的叠加。学生作为一个个体,有怎样的学习能力、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的精神,在更深层次上,这代表了个人价值体系和公司价值观的契合度。而间隔年是最好的拓宽年轻人经历的实践。间隔年的所感所见,对自己的启发和改变都将会是人生的宝贵财富,让内心更充盈。
关于毕业生初入职场,我的建议是:保持谦虚、保持好奇心和执行力、保持在不同的经历里不断自省,自我迭代的能力。找到内心的热情,专注它,做好它。所有经历的最大价值不是为了简历上的一行文字,而是经历如何转化为本真的一部分,塑造当下的自己。
2017 6月刊 《做个“间隔年”》更多菁彩内容
|编者按|
-
间隔年, 给迷茫的你们
|封面故事|
-
间隔年, 让我更加了解自己想做的事
间隔年, 我做的最正确的决定
我亲吻了“布拉尼的巧言石”!
是什么让我燃起了对教育的兴趣?
希望间隔年能给我的未来带来启发
抓住机会, 让自己从间隔年受益
回报社会, 过个有意义的“间隔年”!
|学无止境|
-
在学校: 毕业季, 学校流行怎么过?
听HR大咖深度解析“间隔年”
神奇学科在哪里: 神秘、严谨与浪漫交汇的学科——地震学
未来艺术家: 来自北京英国学校 – 顺义校区学生艺术作品
|父母社区|
- 中西文化对对碰: 选择大学时,你会听谁的意见?
|专栏|
-
我什么时候成了一位威严的父亲
两个儿子的“间隔年”
学会做个好父亲
留学与歧视 两代人的“间隔年”
|全家出动|
-
露营, 紧贴大地感受西半球
本文原载《做个“间隔年”》,印刷版于2017年6月出版发行,点击下方图片,或扫描下方二维码,直接进入微店购买。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