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和女儿一起看了新版电影《美女与野兽》。这当然几乎是一个人尽皆知的童话故事,美丽的乡村姑娘贝儿无意中闯进了父亲被囚禁的古老城堡,里面的主人原本是尊贵的王子,却被女巫变成了怪兽。怪兽和他的一群仆人们(都被变成了各种家具)每日生活在这封闭的城堡里,等待着在那朵美丽的玫瑰花,最后一片花瓣掉落下来之前,能有真正的爱情降临,使得这一切咒诅都化为云烟,回复往日的荣光与常态。
多年前,当我给女儿读这个故事的时候,主要关注的是王子和贝儿之间如何能尽快产生爱情,而使得城堡和其中的一切尽快恢复正常的情节。时隔多年,再看这部老故事拍出的新电影时,忽然发现很多之前没有留意到的要点。就像影片中贝儿的一句歌词所唱的,“为什么之前我没有发现?”
原来,王子受到咒诅,并不单单是因为女巫无情地摧毁了他的生活,狠心将其变为怪兽。电影开篇的旁白说到,王子是用来自人民的苛捐杂税而满足自己的生活物欲。他“自私,也不善良”。受咒诅前的王子常常出入盛大舞会,在宴乐贪欢的生活中打发着宝贵的时光,被追捧和依附于他的人群包围,用旁白的话说,他的心里“没有爱”。女巫的到来,是以贫苦丑陋的老妇人的形式突然出现在一片舞海的城堡里,请求留宿,她回报给王子的礼物是一只极美丽的玫瑰。这时的王子心高气傲,哪肯对老妇人有些许怜悯,美丽的玫瑰对于他来说根本毫不稀奇,瞬间被他随手扔掉在地。看到这里,我忽然想到,此情此景是否与如今人们口中的“熊孩子”有许多相似?在丰厚的物质生活背后,还有什么特别值得珍惜?身边卑微之人的祈求,又有多少被真心对待?
看到王子这样的反应,老妇人这时还原成美丽又可怕的女巫,施展魔法,将王子变成了怪兽。这一幕看似残酷。然而,它所对应的是王子同样残酷地拒绝了老妇,鄙夷了玫瑰,将其扔掉。而玫瑰所象征的其中一个意义,恰恰是美。
王子对于真善美给予的是嘲讽和践踏。此时,他的外表是不可一世的王子,内心毫无美好与温情。变成怪兽,或许只是对他内心世界的一种外在体现。而怪兽这个词,换言之岂不正是今天社会中“熊孩子”的代称?原本天真可爱的孩子,为何会被说成“熊孩子”?不经意间,当我们的心灵中少了某些元素,我们的人性就似乎沦落,心灵变得刚硬,不知不觉竟与兽性相连了。
值得一提的是,当贝儿与仆人茶壶太太谈到王子为什么成为怪兽时,茶壶太太充满同情地说,王子从小失去了母亲,他的父亲将这个纯真的小男孩扭曲成了和自己一样的性格。怎么扭曲的呢?从电影开篇的叙述我们能够得知一二,自我,物欲,没有怜悯与同情,再来一些随心所欲,事情就成了。或许这正是为什么,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中存在许多“熊孩子”。
女巫为咒诅预留了时效,也就是王子要在玫瑰的最后一片花瓣掉落之前学会去爱一个人,并且得到这个人的爱。这样的时效能起到的作用就是给予压力,和对未来的期待。因此,城堡里的仆人们都在期盼着王子能够尽快找到爱情,每天数着还有多少片花瓣没有掉落,敦促着王子尽快行动。对贝儿,不仅充满了期待,其实是将全部的期望寄托在了她身上。这时的城堡,是一个充满了团结,相爱,温情与和谐的地方。
然而,王子并没有从禁锢的观念中走出来。他将贝儿的父亲称为贼,因为他试图为贝儿“偷”玫瑰。他也在仆人们建议邀请贝儿进晚餐的时轻蔑拒绝,质问为什么要去吸引被自己囚禁的罪犯。此时的王子,还生活在他的目空一切中。或许是王子的身份使得他固守于这样的视野,然而,真正的生活终究马上在他的眼前展开。迫于有限的时间,他要尽快和贝儿展开交流,他终于认清了形势的需要,放下身段,开始屈尊去学习邀请贝儿。简单的一句礼貌用语,他练习了很多次,中间还爆出了熊孩子式的咆哮,但最终在态度上逐步转化为了真诚和温柔。
英文中将绅士称为“Gentleman”,也就是柔和的人。有意思的是,成为了绅士的人,往往也恰巧是社会的上层人士;而同时,上层人士也往往被期待具备这样的品质。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很有趣地展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概念,那就是,柔和等同于尊贵。当然,并非所有“尊贵”的人士都具有柔和的品格,就比如电影中的王子。他虽然出身尊贵,但幼时失去了母亲,他过的其实是没有经过教养的生活,其言其行远离尊贵。
女巫或许是对他日常的表现实在看不下去了,于是幻化成老妇人来引领他进入一段改邪归正的奇缘。他所厌弃的,正是他后来拼尽全力才能获得的;当他拒绝了美丽的玫瑰,后来就要付出各种代价,两次险些丧生,才最终赢得承载着神圣之美的贝儿。我想这个影片是在告诉孩子们,不要轻视生活中任何一种祝福吧,否则日后都有可能要付出高昂的代价才能重新找回。
学会了温柔待人的王子,逐步和贝儿有了敞开心扉的交流。他所拥有的众多图书,正好是酷爱读书的贝儿所渴望的。当他们谈论莎士比亚的一句名言时,王子说:“我受过昂贵的教育”。教育这个词在拉丁文中指的是人从黑暗进入光明。王子在这个时候回想起了他所受过的教育带给他的尊严和荣耀,他作为王子和人的真正身份开始复苏。
然后,他们在谈论书籍的日常中逐步建立了感情,他愿意将所有的藏书都交由贝儿。他也认为贝儿所生活的村庄太过缺乏精神食粮,他和贝儿运用魔法去了巴黎,看到当年贝儿和父母生活的凄惨景象。他对贝儿说,“对不起,我不应该将你的父亲视为贼”。这时,他的良善和对苦难的感同身受,都真实的、自然的孕育而生了。
然而,他仍然要过另外一关。那就是当贝儿发现自己的父亲正身处陷害中时,他能够果断地让贝儿立刻离开自己,回到父亲身旁。这可能意味着贝儿未来将不能再回到自己身边,不过此时,这些都已经不在他的考虑范围内了。他不再只是想着自己的王子,他已经能够分清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为了做正确的事,他毫不犹豫地放下了自己和整个城堡中仆人们得救的机会,做到了前所未有的舍己。
贝儿离开后,王子并不是没有内心的挣扎。仆人们的忧虑,前途的未卜,时间的紧迫,玫瑰花瓣已经所剩无几。他忍受着这一切的煎熬,发出了心灵深处最真实的期盼,渴望也相信着贝儿会回来。这时,对于他来说,贝儿早已不再是自己城堡中拘禁的囚犯,而是能解救他和众人生命的灵魂、美与爱情的化身。
王子所走过的路,正是他灵魂真正复苏的旅程,是生活藉着女巫的咒诅带给他真正长大成人的历程。他在恢复生命的同时,也恢复了人形。在这个时候,他真正懂得了做人。
而贝儿,先是在乡村里教孩子们读书认字,拒绝了炙手可热却内心残暴的富有狂徒加斯顿的追求,又在父亲被怪兽囚禁于城堡时,巧妙地用自己换出父亲。来到了怪兽富丽堂皇的城堡时,她不为眼前的景象所动,意欲逃跑,而和怪兽有了感情后和他平淡相处,读书为乐,接着又勇敢地只身救父,对抗狂徒,贝儿几乎在每个时刻都展现了美好的品格。最后,她得到了王子的爱情,和王子一起生活于象征着权势,财富和地位的城堡,而在这之前,她先要忍受还是怪兽模样的王子,在他野兽的外表下真正爱他、关心他。否则,玫瑰不会重新复生,王子也不会苏醒。生活对我们的要求,大概就是要我们在前途未卜的情况下做出正确的选择,只有选择对了,才会给予我们奖赏。贝儿并没有追求要成为王妃,然而,王妃最终成为了她各种正确选择之后所得的奖赏。
统治了英国64年的维多利亚女王和她的丈夫阿尔伯特在幼年的时候,关于人生的目标都曾有过相似的答案。她的是,“我要做个好人”。他的是,“我要做一个善良有用的人”(百度百科)
以身作则,让孩子学习做一个好人、一个善良有用的人吧。在物质丰富的今天,教会他们去怜悯,去爱,去约束自我。当每个孩子像王子一样脱离了熊孩子的状态,他们灵魂深处的那个王子形象就会得到释放,他们就会成为真正的王子,生活自会有奖赏。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