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爱,是一种对孩子天生的爱,从孩子呱呱坠地开始,大多数父母就不自觉地为孩子的衣食住行、教育规划、人生发展做下了精心的设计,每个人都在力所能及地为孩子争取最优质的资源,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所提供的这些,是否都是孩子所需要的?是否都是适应他们成长的?做为家长,我经常问自己这个问题。
文:高晴 菁kids上海数字媒体编辑
我曾经做过3年的全职妈妈,作为80后的我,自诩育儿观念比父母辈更科学,在育儿过程中事事把关、亲力亲为,从纯母乳喂养到语言启蒙都制定了一系列的科学计划。可日复一日我逐渐陷入了迷茫,不知何时起孩子已成为了人生主要的价值评估体系,你会不自觉地因身边人对孩子的评价而变得情绪起伏,育儿和料理家务占据了生活的大部分时间,把原本生活中对于社交和爱好的追求隔绝到了另一个空间,这一切不免让我担忧,自己在这样的状态下,在逐渐长大的孩子面前会树立一个怎样的母亲形象?
于是痛定思痛后,我在孩子两岁时走入了家长课堂,抱着学习的心态希望从老师那学到更好的育儿方法。可在第一节课中,老师让大家写下的家长计划却是与孩子无关:“请你写下一周中自己最想做的三件事,并且制定出可行的实施计划,通过这样的安排学会如何照顾和滋养自己的身体和心灵”。课堂上听到同学们分享了丰富多彩的计划后,我渐渐地领悟到,原来作为家长,有时可以从“育儿”二字中暂时抽离,回归到“自我”的原点,从给予一个充实的自我空间开始,去激活对于生活的热情和丰满自身的内在人格。其实家长的责任不仅是照顾好孩子,最首要的任务就是“做好自己”,只有这样,你才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和精神状态为孩子建立行为榜样,让孩子今后的路走得更好。
在课堂中我还学习到作为家长在孩子不同年龄段扮演的不同角色:0-3岁时,父母更多地是照料孩子日常生活的“保姆”;3-7岁时,父母是对于孩子行为引导的教练";7-12岁时,父母是挖掘孩子潜能的“老师”;13-18岁时,父母是指点孩子价值观的“军师”;18-25岁时,父母是对孩子身份认同的“知己”。
这些让我在与国际学校的接触中产生了深切的体会,记得一次参加某所国际学校的校园活动,一位12岁的中国男孩在那里展示制作的电动门径开关,旁边陪伴着他的父亲,当我上前询问父亲是如何辅导孩子制作时,父亲自豪地告诉我,其实孩子做这些他一点都不懂,只是发现了孩子对科技制作有兴趣,就一直在孩子身边鼓励、支持他,这次成品的设计和制作是孩子通过上网搜索和咨询老师完成的,而父亲只是用鼓励的方式成了培养他兴趣的“老师”;另一次在采访国内双语学校高中毕业生时,她告诉我,自己的整个高中阶段父母对她都是“无为而治”,不过分干涉她的学习和生活,给予了她充分的空间去思考和认识自我,当她对父母提出求助时,他们会为她提供建设性的方式和意见,而最终的决定权还是交于她的手中。在11年级上IBDP前,她自己在IB的官网上做好了详细的信息搜集,当父母忙于工作时,她每天写好便条,告知父母自己和妹妹近期的学习安排以及需要签字的作业、试卷,她的整个青春期阶段,父母就是隐身于她背后的无名“军师”。
英国《金融时报》的副主编伊莎贝尔·贝里克说到“我们能给予子女的礼物就是停止担心,让他们开辟自己的道路。这意味着一个令人心碎的事实:必须放手”,所以家长是否能在孩子不同的年龄阶段给予其适当的空间,对孩子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时当我们看见孩子犯错时,是否能放手让他从错误中学习而不是事先制止?有时在孩子认识自我的道路上,我们是否能提供不同的尝试机会而不是代替他去选择?这些都是作为家长的我们需要在与孩子共同的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去修行的……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