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菁kids封面故事来探讨家长们越来越关注的阅读话题。阅读不仅关乎兴趣或成功与否,它更是一种吸纳生活和深入人生的能力。丰富的阅读资源、良好的师长引导和合适的沉浸环境是每一个处于成长中的孩子都渴求的。本期内容,希望能为每个关注阅读的家庭带来切实的帮助。
阅读,达成“沟通”
Reaching for Communication Through Reading
采、编:晓辉 文:Carol Hou 图:Concordia提供
Christina的工作主要是配合各科老师为学生们提供课堂所需的素材,无论印刷素材,还是在线资源,以便培养学生们借助背景故事理解思考问题的习惯。Christina举例说:“这学期3年级学生在做一个有关中国文化的课题,我需要教授的是,同学们怎样去阅读纪实类信息,怎样整合和分析素材,并进行总结。展示时,他们不仅要说出中国的地理位置,还要讲出服饰、宗教、人文、美食、交通等等。我不仅要提供中国的,还有世界各国的文化素材,以备学生们使用。我会帮同学们去理解:提及文化,不仅涉及国家和语言,每个家庭、学校和工作场所也都有各自的文化。”
“学校每年会有专业培训者定期给老师们提供课程支持和培训,还会带来最新的研究成果,以便老师们在课堂上运用。”另外,Christina也会走进课堂,教授学生们如何有效地搜索各类在线信息。“目前我在教20个学生,教他们用2个不同的数据库筛选网上资源,借此深入理解特定的主题”。
为了激发孩子们的阅读兴趣,老师们会组织各种阅读活动。如图书馆举行的图书集市活动、指导孩子们制作读书日志、“图书周”活动等,“我每周也会花时间为孩子们阅读故事,我们还有专门的普通话故事时间”。
主题“图书周”
“每年图书周都设计不同的主题,去年主题是 ‘艺术与戏剧’,今年是‘科学’,孩子们变身小小科学家,佩带实验室编码,参加不同的实验,跻身‘正式’科学家的行列,对此同学们都很兴奋。每届“图书周”还会邀请跟主题相关的图书作者参加,孩子们也会积极参与讲故事。”
读书日志
“图书馆里每天都有孩子进进出出、借书还书。除了专门的图书馆,每个教室也有图书角,日常作业之外,孩子们还会阅读20到40分钟,并记录读书日志”。Christina为我们展示了一位7岁孩子的日志-记录文字加上图画:上面有读书的时间,读书时的心情,书本名称,这本书是否虚构,作者,学习的新词汇等等,她画出来,并写下了自己的观点。开展日志活动时,每个孩子会带着自己的作品来校,分享自己阅读的书籍,在图书馆留下自己的日志,以便其他同学参考。
大量的故事阅读
“读很多很多的故事,这是积累词汇量最好的方法之一,同时也在教授同学们如何去讲述一个故事。”Chiristina分享到,“每次读故事,侧重点都有所不同,取决于纪实性还是虚构的故事。有时我会重点讲单词,有时会针对题目展开讨论,就像现在对幼儿园小朋友做的一样,做很多的文化调研。最近我为孩子们读了一本《世界各地的孩子》,不仅是告诉他们这个故事,还帮他们寻找线索:在某个国家存在的东西,在别的国家可能也有类似的存在。比如德国女孩展示了她的传统衣服,而相应的中国则有传统的旗袍,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传统服饰等”。
Christina感觉自己很幸运,因为学校很重视“大量阅读”的活动,很理解它的价值。除了在图书馆,她偶尔也会走进课堂,分享这些故事。“当我发现一本好书,想与同学们分享,我会发邮件给老师,‘可以占用课堂几分钟读给大家吗?’老师如果没问题,我就可以过去了,时间很灵活,有时几分钟,又时持续的时间更长,取决于学生们有多少疑问需要交流。”
阅读很重要的作用是实现“沟通”
“故事会提供经验,经验日积月累影响你成为什么样的人。当你看到别人摔倒,你可以选择走开,或者扶一把,这些都是经验和阅历帮忙做出的选择。”
各种体验塑造了现在的我们,“故事里的经验让我们暂时脱离自己的环境,进而去理解周边的世界。故事书和自然科学书一样,都需要有人研究和集结成册,我们不仅阅读虚构的小说,很多时候也读纪实类的书目,从这些书中学生能够构建知识,扩充思维。”
有次Christina为学生们读了一篇叙事性的非虚构文章《蓝鲸》,其中有很多关于鲸鱼的事实资料,她便采用便于儿童理解的图片化讲解方式: 鲸鱼的嘴巴如此之大,以至于能够容纳50个人站在那里。“那比单纯的描述鲸鱼嘴巴大至13英尺,更加形象化,更加易于理解。”
给孩子们讲故事还要注意不同年龄阶段对书籍的不同需求。例如学龄前儿童,绘本是非常好的选择,“因为绘本画面多,文字少,表达更直观,更符合孩子形象性的思维特点,因此比一般纯文本更能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
说到这里,Christina同我们分享了她为孩子们讲述Knuffle bunny绘本故事的情景:“一个2岁的小女孩,带着她的毛茸小兔跟爸爸去洗衣房,爸爸不小心把兔子也放进了机器,接着回家了,回家路上小女孩觉察兔子不见了,想告诉爸爸,但是她还不会讲话。”
“讲到这里,台下一个小朋友便说,‘像我一样,有时我对爸爸妈妈表达,但他们不理解我’。另一个孩子举起手说,‘也像我一样’。很小很简单的故事,引发了孩子们的共鸣,触发了他们的真实感受。
“小女孩想告诉爸爸小兔子放洗衣机了,但爸爸不理解,她大哭大叫,非常伤心,在地上不肯起来。直到回到家,妈妈开门后,问小兔子去哪儿了,爸爸才意识到原来她孩子哭闹的原因。然后回去找,不停的找,最后终于找到了,而这个之前不会讲话的小朋友,居然讲出了人生的第一句话,‘Knuffle bunny’。”
“尽管年龄小的孩子不能讲出心里的所感所想,但其实他们的头脑中已经有了自己的语言。读的绘本他们能够理解,也会与书中的人物产生同感和共鸣—‘我也是这么想的’。但是如果没有读过,就不可能产生这样的联想,学龄前宝宝是可以通过这种方式与外界达成沟通的。”
Christina.D-Pierre
上海协和国际学校小学部图书管理员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