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njana Kainikkara(左),德威之友成员,来自美国。在北京已生活4年,两个女儿在德威就读。Anjana一直活跃于朋友会的各种场合,负责筹办各种规模的活动。
- Michelle Hrabar(中),德威之友副主席,来自美国,两个女儿均就读于德威。
- 李京(右),德威之友主席,北京土著,曾在澳大利亚留学和工作四年,两个儿子就读于德威。
不同于大多数学校的“PTA”,在德威,家长通过“朋友会”的形式支持学校。在德威,孩子一旦入校,所有的家长就会自动成为“德威之友”的一员。在德威之友的系统架构里,每个委员会就像是一个小团队,深入到学校社区的每个角落,共同营造社区感和大家庭的氛围。
咖啡书吧
由咖啡书吧委员会负责运营,有80位家长轮流做义工,两周一次,服务半天。学校提供场地,收入纳入德威之友慈善基金。
移动咖啡屋
移动咖啡屋是一个更小的团队。在体育赛事、足球训练等现场销售咖啡和饮料。可谓“哪里有活动,他们就在哪里出现。”
文化俱乐部
文化俱乐部每年组织10场活动。如乡间徒步、长城远足、骑车游胡同、逛丝绸市场等,让新家庭快速了解中国文化。
此外,德威之友还有“便利店”等服务机构,会定期举办“早间咖啡会”、“麻将俱乐部”等社交活动。
为社区而生的德威之友
早上送完孩子上学,德威家长们就可以直接参加早间咖啡会。这些咖啡会除了按学部安排的学前部、小学部、中学部早间咖啡会以外,还有英语咖啡畅聊会,以及汉语咖啡畅聊会。
交流午餐会委员会每月安排家长们到不同的美食地点聚会,尝试不同菜系,体验不同文化。通过这样的方式,全职妈妈们还能走出家门,建立自己的社区关系。
Anjana一家来自西雅图,孩子在西雅图上小学时,她也参与了当地的PTA。四年前,Anjana一家来到北京。平日里,先生上班孩子上学,作为妈妈,Anjana困惑怎样和人产生联系。德威之友让Anjana的困惑一扫而光。“我可以来咖啡书吧做志愿者,觉得自己就是这个社区的一分子。我参加文化俱乐部组织的短途郊游活动,认识一些新来的家长。”
现在,Anjana是德威之友的活动总调度员,与学校一起筹办了很多活动,包括返校欢迎会、疯狂月光才艺展示等。此外还有一年一度的德威创建日,向整个社区开放,Anjana和学校密切配合,将一切准备就绪。
以创建日来说,德威之友的公益目的调动了家长的使命感。家长志愿者们纷纷捐赠食物,捐赠抽奖用的礼物、艺术品等。通常,创建日当天有长达6个小时的表演环节,与体育活动、艺术展览、国际美食盛会一起,构成一场各种文化交融的国际盛会。创建日当天的参与者达4000人以上,75%的收益用于德威之友的校园培养基金,25%捐赠给慈善组织。
Anjana表示,创建日是她最喜欢的活动。“尽管很多人都说,办这样一个大型活动,需要超大的工作量,但这一天很让人兴奋。每个人都享受其中,和孩子、老师以及社区里的每个人一起工作,这种感觉真的很好。”
沟通家长,锦上添花
德威之友设有十几个不同职责的委员会,包括慈善委员会、新闻简报委员会、午餐交流会委员会等。此外,基本的委员会架构还包括主席、副主席、财长等,统筹和管理整个德威之友。
建校两百多年来,李京是德威总部及7所亚洲学校的第一位非白人主席。提起自己当上“主席”的经历,李京表示自己既感到荣幸,又感到压力重大。此次当选德威之友主席,是因为她具有海外背景,且精通中英文,希望在她的领导下,德威之友可以更好地架起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为校内家长们提供更加便利的服务。谈起德威之友最大的特色,李京说它和寻常意义上的家长委员会的职能不一样。“德威之友做很多锦上添花的事,全力支持学校。”
交新友——每年8月的返校欢迎会是新学年开始的第一个活动。欢迎会上,德威之友代表们站成一排,按国家区分,每当有新家庭加入社区,他们国家的代表就会主动上前交流,介绍整个学校和社区。这种感觉特别像在异域遇到老乡。
家校沟通——很多人觉得家委会是家长和学校之间的传声筒,但德威之友鼓励家长们以正确的方式和老师沟通。
李京说,如果家长们对学校有意见和建议,可以直接给校长发邮件。“任何一个家长,有问题时都可以直接找校长。校长会把家长的要求转达给相关的部门来解决。”
完善并细分的学校组织机构可以解决大部分家长关心的问题。午餐委员会专门监管午餐,负责和校方及餐饮供应方沟通。另外,学校的健康与安全委员会每个学期至少开一次会,学校运营总监、各学部校长、老师代表、合作医院、空气质量外包服务商以及家长代表都会参加会议。
校园培养基金——德威之友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咖啡书吧、移动咖啡屋等服务机构,以及各大活动运营收入。德威之友设有财长和联合财长,管理所有的进账和出账。德威之友的收入大部分用于支持慈善机构,小部分用于校园培养基金。
每年9月,德威之友的校园培养基金向全社区开放,老师、家长、学生和教职员工都可以申请。他们需要描述申请这笔资金的目的、用途、数额、如何使用等。李京说:“德威之友将对这些项目做第一轮筛选,名单交给学校管理层。学校会选择支持一部分项目。余下部分会由德威之友再度筛选,决定支持哪些项目。”
这些项目往往是课程里面没有覆盖到的,有时不是全校范围内的。比如,IB课程的孩子学业压力很大,Anjana建议引进更健康的休息方式,如印度瑜伽。学校没有请瑜伽师的预算,但德威之友愿意花钱支持这个项目。通过校园培养基金,德威之友请到了专业的瑜伽师来校指导这些面临毕业的孩子,把积极的放松方式介绍给他们。
做慈善——为慈善筹集资金,在国际学校社区已经日渐成为一种风气。北京德威在选择慈善机构时非常谨慎,慈善资金的分配渠道相当多样化,尽可能覆盖多方面的需求。
Anjana说,德威之友不但会为打工子弟学校提供文具,给河北的贫穷老人捐棉被,给社区赞助文化和游戏中心,还关心世界各个角落发生的事情。
2015年,尼泊尔发生8.1级地震,当时距离年度创建日还有两周时间,Anjana得知,小学部校长正在和尼泊尔的英国学校商量在尼泊尔为孩子们重建学校。于是,她提出将创建日当天活动的所有收益投入到尼泊尔地震救助中来,最终得到大家的一致通过。“整个社区都为尼泊尔的地震行动起来了,这让人很高兴,”Anjana说。
德威之友之所以活力十足,和它的公益性质不无关系。Anjana说,德威之友一方面注重与人的连接,另一方面旨在丰富孩子的在校经历。“通过慈善委员会,家长们有机会和很多慈善机构合作。这是另一种和人打交道的方式。”
可以说,德威之友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德威的社区文化,为整个学校的发展锦上添花。
本文摘自《菁kids》北京版11月刊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