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她相处在当下

Prenting-Jiongma

文/水纹路

我的外婆以92岁高龄逝世,每当我想起她的时候,没有感到悲苦,反而觉得她虽然离开人世,却从未离开过我,我依然能感知到她。但我没有深究过这种感觉,直到参加小悠幼儿园毕业典礼的那一天。

在一大堆小朋友之中,我看到她日渐丰富的眼睛,有条不紊的言行举止,她跟随好朋友来去的眼神,只偶然捕捉到我冲我一笑的淡然。我突然感到一丝恐慌,每过一个毕业典礼,是不是就意味着我失去她的日子更近了?

这时,我想起了外婆,得到安慰。不管我爱的人会以什么样的方式最终离我而去,只要我爱过她,她就在我的身上留下印迹。作为母亲,尤其像我这样又敏感又骚包的母亲,我必须先战胜内心深处那种会失去她的恐慌,然后才能轻松又愉悦地来享受做母亲的每个当下。女儿是相当敏感的,有时候我的眼睛里闪现一丝一毫惊恐的神色,她都会问:“妈妈,你在想什么?”我没有办法告诉她我每天都在做好准备等她离开。

为人父母,做好她要离开的准备,这大概是最基础的一课。我们常常会听到一些家长抱怨孩子们好烦,好缠人。就有上了年纪的人,用过来人的深深的幽怨或者低调的睿智对年轻的父母说:“趁现在她和你亲,好好亲亲吧,过几年她们都不找你了,你才失落呢。”年轻的父母不会对此太以为然,因为日子很长,孩子很闹心。

但是我会去想关于她们要离开的事实,这会让我更珍惜我和女儿相处的时光。我一直觉得,为人父母,用什么词来形容都有偏差,都不是我想要的那种恰到好处。比如“养育”,“教育”,“抚养”,都不是。在我心目中相对最合适的一个词是“相处”。这个词大概有点文艺了,都说相爱容易相处难。在养孩子这里,生孩子养孩子容易,和孩子相处难。其实和爱情是一个道理。

“相处”最看重当下,而“养育”什么的,好像都在追寻一个结果,养着她,就为了她能长大,能独立面对这个世界。这些最最有道理的话,为什么总是让我觉得又残酷又伤感?小悠出生以后,我一直坚持哺乳到她2岁3个月,那真是一段非常美好的深度相处的时光。还记得她会走路以后,经常伸开小胖手臂扑进我的怀里,嘴巴里奶声喃喃“呐呐,呐呐。”胖嘟嘟的嘴唇在怀里拱来拱去,一下子含住奶头的时候,脸上的表情,会让周围的世界立刻全部沉醉。

我妈妈本来很不赞成我哺乳这么长时间,我就对她说:“来嘛,你来看嘛,你来看小悠吃呐嘛。”她果真仔细用心地看,然后她感叹说:“这简直太美好了,她的表情为什么能这个样子沉醉?我都想吃一口呢,那你就能喂多久喂多久吧。”

我为孩子做了两年半的全职妈妈,这两年半里完全没有做任何形式的有酬劳的社会工作,心无旁骛,看了很多育儿方面的书,也陪伴孩子看很多她喜欢看的书,然后就是和她相处。生活起居,吃喝玩乐,包括她的社交,都是我们一起去完成。因为我天生是一个爱和孩子玩的人,从小和小婴儿打交道也比较多,所以这段时光,并没有觉得很难捱,反而每天都很开心,时间过得飞快。

但是这段快乐的时光带给我了另一种痛苦,据我了解,这在妈妈们中间还不少见。那就是我们会因为孩子的成长发现自己童年的秘密,隐藏的很深的苦恼或者伤痛,会慢慢浮现出来,等待我们去解决。这是非常辛苦的事情,但是很有价值。当我花了两年半的时间和孩子相处以后,我发现我对自己的了解更精准了,看到了许多以前没有意识到的内心的某部分。

我总觉得,这也是为人父母职责的一部分。当然除非你是一个成长得非常健全的人,也许就不会等到当了爸爸和妈妈以后,再花很多时间和精力去完成或者说是重构一遍自己。但是我碰到的有觉知的父母,却基本上都经历了这个过程,在当了父母以后焕发出真正的生命活力。这些父母,都是深谙和孩子的相处之道,才会互相滋养着,而不会成天抱怨,牺牲啦,付出啦,为了你好啦之类。

作为妈妈,和爸爸相比,一般会承担更多的家庭劳动,而且这些聪慧的女性一旦觉醒,就绝不会允许自己在养育孩子的时候迷失自我。她们积极又努力地寻求最佳方案,本期杂志的创业妈妈专栏,就用三个妈妈的故事探讨了这个问题。她们都做得很出色,虽然付出很多,收获也很多。

不把孩子当成自己生活的全部,不把希望和梦想完全寄托在孩子身上,这些应该都是陈词滥调了吧?而关于分离,似乎也和社会的现代性进程一起,被更多的父母理性接受了。作为一个有点二百五的文艺女青年的妈,这篇文章写得有点词穷。

我一直谦卑地当着妈妈,每天从女儿的身上发现自己的不足,生猛激昂地对她喊:“我愿意改变。”偶尔蛮横无理随心所欲一下,也会被女儿教育说:“妈妈,请注意你的情绪。”有时候自我得瑟臭美一下,觉得自己当妈当得不错,女儿也会强调:“是我帮助你成长了吧?你从我这里学到很多的吧。”

今天我在微博上说,我当年谈恋爱是“意识流”本色派,毫无技巧可言。我当这个妈妈,其实也是这样的,我爱她,和她相处很愉快。用和爱侣和朋友相处的本能、诚意、常识,和女儿相处,偶有做得不够好的地方,也能及时觉醒并修正。好像有句话说“磨着长”,为人父母,就是和孩子“磨着长”。这个词没有“相处”来的温情书生气哈,但意思有相通。

我们不追求和孩子之间的“完美”的关系,不惧怕最终会失去她的恐慌,我们就平平常常地和她们相处在当下,一起生活,一起在家庭中工作,一起体验和分享内心的各种情绪,一起聊天,一起运动,一起学习,一起感受。对我来说,唯有这样做父母,我才能始终不感到害怕,不觉得亏欠,不担心不圆满。

 

本文原载于《菁kids》八月刊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