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转眼又快到寒假了,比起往年信誓旦旦的推娃计划,这个寒假更需提上议程的,是孩子的寒假防沉迷计划——在短视频、电子游戏无孔不入的环境下,我这个8岁孩子的老母亲已经身经百战,并且不再相信孩子能与它们和平共处,只有沉迷和规避两个选择,至少在孩子当下的心智发展下,是这样。
事情还要从暑假期间说起。
文、图 | 跳跳妈妈
Part.1,与“儿童邪典”过招
每逢寒暑假都是孩子沉迷电子产品的高发期,起初,我也是抱有信任、开放的态度,把IPAD上过于商业化的视频网站都一一删除,唯独留下了口碑良好的哔哩哔哩,作为一个知识型的中视频网站,B站能有什么坏心思呢?
可当我偶然打开孩子的浏览记录时,简直五雷轰顶:
孩子的浏览记录
这不就是儿童邪典!披着男孩喜爱的奥特曼形象,换上了色彩鲜艳的外衣,乍一看以为只是电视剧的二次加工,但点开仔细看发现情节都是新的,和原剧完全没有关系。
内容暗藏着血腥、暴力、擦边元素,充满魔性,并且尺度之大,让人生理和心理都极度不适,成年人看到这些视频都颇受冲击,更何况小孩看到后会对心理造成怎样的阴影。
分明就是有人不怀好意的人故意为之。
并且,孩子连着好几天,每天都至少看1个小时。
再点开这些账号,发现它们都是打着二次元和剧情解读的幌子吸引儿童的注意力。风格相似,像是批量上传,有组织有运营的行为。
我至少在B站上找出几十个这样的账号,一一做了举报处理,愤怒于B站的审核监管有如此大的漏洞,顺手在12315上进行了投诉。
我在B站上举报的账号,都已做封号处理
我在12315投诉
事后,我研究了一下视频网站的后台,试图关闭推荐功能,但发现根本没有这个选项,从点开页面进入的那一刻起,孩子所观看的内容都是被算法精心布局好的。
系统会给孩子源源不断地推送他感兴趣的内容,有些不良内容非常隐秘,家长如果不仔细甄别,甚至都看不出来,没有判断能力的孩子难免沉迷其中。
我坦率地跟他聊了聊这些视频:“这些视频的制作者,目的就是让小朋友变得有暴力倾向,心理问题,把时间都耗费在这些视频中,从而荒废学业,失去自我,甚至伤害身边的人,唯恐天下不乱。”
孩子的第一反应是惊讶,不可思议。是啊,生活在真空中的孩子,家庭、学校都给了他们全方位的保护,孩子的世界充满了peace and love,哪里有什么防备心理?
孩子也承认说:“妈妈,这些视频颜色都好鲜艳,我闭上眼睛,脑海里都能出现这些画面,以前看动画片时都不会这样。”
就这样,Ipad上最后一个视频App也进入了回收站。
如今,孩子唯一可以使用的视频工具就是网盘——所有资源都是老母亲亲自过审后装进去的,奥特曼还是那个只会打怪兽,维持正义的英雄,从未变味。
互联网这个大染缸,我目前还没有信心完全给孩子开放。
Part.2,老式俄罗斯方块机拯救网瘾小孩
刚过短视频这一关,又来电子游戏挑战。
开学不久,孩子便和许久未见面的同学们迅速“颗粒度对齐”,互通有无,最大的收获就是风靡小学生圈的游戏——蛋仔派对,似乎不玩这个游戏就和同学没有话题可聊。
不得不说,这个游戏的确制作精良。蛋仔的形象呆萌可爱,造型丰富,整个游戏世界就像一个大型游乐场,可以在里面荡秋千、玩滑梯、逛街、闯关,还有各种buff加持,蛋仔小人瞬间能量爆棚,让小朋友欲罢不能。
除了游戏本身,周边也很吸引人,蛋仔玩偶、文具、贴纸一应俱全,可不就深深抓住了小朋友的心。
孩子每天放学回来第一件事就成了玩蛋仔派对,玩到作业都不写了,叫他吃饭也不理,简直废寝忘食。
一开始我也并没有太在意,想着他总有玩够、玩腻的那一天,就没有特别干涉。
但事情慢慢发展到控制不住的局面,孩子每天的游戏时间雷打不动,严重影响了学业,并且他开始要求我给这个游戏充值了。
我没有直接拒绝,本着事缓则圆的方式,开始以工作需要用为理由,把Ipad带到了单位,并且又买了一个全新的Ipad给他,一个只能由家长解锁下载App,100%掌控权限的设备,并且拒绝下载任何游戏。
当孩子可怜巴巴地要求用我的手机“少玩一会儿”蛋仔派对时,我灵机一动,想起了小时候的俄罗斯方块掌机,那种机器只能玩单一的游戏,没有精美的画面,规则简单,很难上瘾,但玩的时候也能感受到紧张刺激和得分的乐趣。
买回来后,孩子果然很喜欢,有一种吃惯了山珍海味后,突然吃点农家小菜的惊艳之感。
《上瘾》这本书里分析了上瘾的底层逻辑,网络游戏都有一条完整的“上瘾模型”:触发(Trigger)、行动(Action)、多变的酬赏(Variable Reward)、投入(Investment)。
这个模型通过连续的“上瘾循环”,让用户成为“回头客”,进而实现循环使用的终极目标。
蛋仔派对的游戏的触发点(Trigger)在于孩子对胜利的追求和社交互动的需求,孩子被游戏的可爱画风和社交元素吸引,想要与朋友一起体验游戏的乐趣;而俄罗斯方块的触发点在于孩子对消除行的渴望,每次成功消除一行都能立即给予视觉和分数上的反馈,这种即时的正反馈促使孩子继续游戏;
在行动(Action)上,孩子在蛋仔派对的游戏过程中需要不断移动和使用道具,以在各种关卡中生存下来或尽快到达终点;俄罗斯方块需要孩子迅速做出决策,旋转和移动方块,以完成行的消除;
不同的是,蛋仔派对中的酬赏(Variable Reward)是多变的,包括通过关卡、获得积分、使用道具干扰对手等,这些元素增加了游戏的不确定性和趣味性,但俄罗斯方块只有简单的积分奖赏;
因此,孩子更愿意在蛋仔派对中投入(Investment)时间来获得技能的提升、社交关系的建立等,这些投入增强了他对游戏的粘性;而俄罗斯方块显然没有如此引人入胜的“上瘾闭环”,这个游戏在“酬赏”这个环节就吸引不了孩子了,更谈不上后续的投入。
这也正是老母亲想要的——过了玩游戏瘾,却没上游戏的“瘾”!
果不其然,在新鲜了一周过后,孩子再也主动想不起这个游戏机了,也顺利帮他从对游戏无限渴望的状态中慢慢抽离了出来——这个过程有点像戒烟的人,一开始不是立马停止抽烟,而是先从嚼口香糖开始,俄罗斯方块就充当了“口香糖”的作用。
至于蛋仔派对,在我和他讲述了上瘾的原理后,他也似乎明白了,至于效果如何,还要看这个寒假的表现。
还有两周就放假了,老母亲已经在期待检验一下网瘾的戒断效果了,我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随时准备启动Plan B,继续与孩子斗智斗勇。
<End>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