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校录取率逐年创新低,这些人却不受影响?

文 | 竞波  图 | Mark Adriane


关于申请美国大学,特别是申请藤校,有这么一条经常让不少华人家长提起来就很生气:为了改变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对劣势群体(少数族裔、女性、后来又加入了中老年、残疾人等等)的歧视,不少美国高校采取平权政策,在录取中为劣势群体提供一定的优惠待遇。亚裔占美国总人口5%,属于少数族裔。但由于普遍重视教育,亚裔学生在高校中的比例并不低。因此,在实施平权政策的一些院校中,亚裔不仅不被视为应受保护的少数族裔,反而需要在成绩上比非裔拉丁裔高出一大块才有被录取的机会。

我和一位印度裔妈妈聊过这个话题。她的女儿成绩非常优秀,但没有得到任何一所藤校录取。同一个班上另外两位同学,成绩远不如她,却如愿进入“大藤”。这位印度裔妈妈对孩子监督很紧。大女儿也十分好强,除了成绩好,体育、艺术、社区服务各方面均表现突出。可以想象,对于这样的录取结果,家里无论大人还是孩子,都会感觉失落。我问她,有没有觉得不公平。这位印度裔妈妈直率地说,当然不公平!那两位同学成绩不如我女儿,一位靠着家里三代同一所藤校毕业,另一位是其祖父为学校捐了一幢楼。这样的名校Legacy录取,与孩子本身能力无关。我的女儿再努力,成绩再好,也没有办法和他们竞争。我再问她,有没有想过平权政策的影响?这位妈妈想了想说,还是Legacy的影响最大,为受歧视的人群提供照顾我不反对。

她的话引起了我的好奇。所谓的美国高校Legacy录取,是指如果有父母或者兄弟姐妹曾就读该校,属于校友联盟,这样的申请人就被视为Legacy,学校传统继承者。如果父母有一方为该校本科毕业,他们的孩子则被称为Primary Legacy,首位传承者。据2011年《高校期刊》(Chronicle of HigherEducation)统计,在美国30所顶尖院校中,Primary Legacy被录取的几率比其他申请人足足高出45.1%。也就是说,假设非Legacy有15%的机会被录取,那么,PrimaryLegacy的录取机会将超过60%!普林斯顿大学曾经计算过,这个优惠相当于160分的SAT成绩,等同于体育明星或者非裔拉丁裔。在录取率逐年再创历史新低的哈佛大学和斯坦福大学,今年的录取率已经降到5%左右。而Legacy相对来说没有太受影响。2021届哈佛本科新生有29%是Legacy,在斯坦福大学则为新生的三分之一。可以算出,非Legacy申请人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录取率比5%还要低不少。Legacy至今存在的主要理由之一是为了回报和鼓励校友捐款。但是近年有数据指出,非Legacy校友的捐款一点儿也不比Legacy少。英国的牛津剑桥,还有美国的麻省理工、加州理工都不采用Legacy政策,其校友仍然为母校大力捐助。

据说最早Legacy的推出,是为了限制“非传统”族裔学生入学。在20世纪早期,主要针对成绩优秀的犹太学生。而现在十分明显的,是亚裔学生大受影响。在哈佛大学2021届新生中,美籍亚裔占22.2%,非裔14.6%,拉丁裔11.6%,国际生12.4%。从美国总人口来看,亚裔比例只有5%,远远少于非裔拉丁裔。所以与其目光向下,紧盯着平权政策,不如向上挑战一下占比更大的Legacy。毕竟,相比劣势群体,大多数Legacy子女已经享有更好的经济条件和教育资源。再额外提供录取优惠,很难自称公平。

在Legacy之外,美国大学需要重新审视的历史遗留问题还有很多。了解一下,有助于理解录取政策,也可以在群议群怒的时候不盲目跟随。其中最敏感的是深深植根于名校历史的奴隶制。美国新英格兰地区名校遍地。而这些历史悠久的名校,包括哈佛、普林斯顿、布朗等常青藤大学,建校之初的主要经费都来自畜养黑奴的种植园。种植园主在拥有财富之后,以办学或向名校捐款为荣,社会地位得以上升。这些历史,以前很少提起,现在则不断被拿出来作为公众话题。

位于首府华盛顿的乔治城大学,是美国最古老的大学之一,于1789年由马里兰的天主教耶稣教会创办,用烟草种植园的收入,为学生提供免费教育。1810年,种植园经营不善,学校财政出现赤字。教会在解放黑奴和挽救学校之间反复摇摆了20年,最终以$115,000美金(相当于现在的300万美金)卖掉所有272位黑奴,以偿还学校欠款。学校保住了,而黑奴们被分开几条船运到路易斯安那州的不同庄园。

2015年,乔治城大学毕业生Richard Cellini看到这个故事。作为白人,他从来没有细想过种族问题,而这个故事触动了他。Richard聘用宗谱学家,找到了当时那批黑奴在世或已去世的5000多位后人。紧接着,乔治城大学宣布,将为这272位黑奴的所有后人提供与Legacy同等的入学优惠待遇。2017年9月,距离祖先在惊恐万状之下被贩卖到远方的180年之后,他们的两位后代,作为第一批非同寻常的Legacy新生,步入乔治城大学学习。

-END-

作者:竞

北京人,留美15年之后,回国居住12年。在上海加入英文媒体《Shanghai Family》,在北京参与创办国际教育媒体《菁kids》并担任执行出版人。2016年又随全家搬回加州湾区。有两个正值青春期的女儿。

 

 

菁kids 2017 11月刊 《新校探校记》更多菁彩内容

|编者按|

也说“好的教育”

|封面故事|

德闳学校:教育不是为了让孩子适应社会

康德双语:你永远不知道点亮孩子人生的火花何时出现

浦东万科:用全球化的视野来办学

|话题|

赢得起,输得起

跋山涉水,成为自由坚定的他

为了男孩

|专栏|

私立学校学费这件事

名校学位继承人

致我们无处着落的纪念

世界这么大,要不要翘课去旅行?

|在读|

从《小狗钱钱》看财商教育

|看世界|

骑着跨子去旅行,探秘安省北部精灵

|美食|

美食,是亲情的联结

|健康|

体力活动对孩子的学业是妨碍还是助益?

|父子说|

我眼中的钢琴考级


本文原载菁 kids 11月刊《新校探校记》,印刷版于2017年11月出版发行,扫描下方二维码,可进入微店订阅。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