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与特朗普正面交锋,国际生会成为“炮灰”还是“赢家”?

这几天,哈佛与特朗普政府闹得如火如荼,哈佛拒绝执行特朗普政府提出的改革要求,公开抗议政府,随后特朗普政府迅速采取反制行动,冻结22亿美元联邦拨款。

随后,特朗普政府又追加冻结10亿美元,启动多项针对哈佛的财务和治理调查,威胁取消国际学生招生资格,甚至研究撤销哈佛的免税资格。

哈佛大学校长加伯致信表示:这些做法不仅非法,且超出了联邦政府的授权范围,对我们社区和美国高教系统的声誉都造成了极大伤害。前情回顾:哈佛打响反抗“第一枪”,特朗普会怂吗?

而没过几天,踢到“铁板”的特朗普政府就认怂了。

文 | Rachel 图 | 网络


Part.1,特朗普为什么对”不听话”的大学下狠手?

特朗普政府认怂,表示错误地向哈佛大学发送要求信。

不过哈佛大学可没那么好糊弄,坚决不退让,并且在昨天(4月21日)正式在马萨诸塞州联邦地区法院,对特朗普政府发起诉讼。


图源:CNN

这场冲突,不仅是哈佛与政府之间的博弈,更象征着美国高等教育与政府矛盾的集中爆发。

事实上,自上台以来,特朗普就对“自由派高校”充满敌意。

在社交媒体和演讲中,他多次抨击哈佛、耶鲁、加州伯克利等精英大学为“左翼宣传机器”“虚伪的精英堡垒”。

不只是哈佛大学,特朗普政府制定了一份“审查名单”,列出了60所高校,其中包括八所常春藤盟校、斯坦福、西北大学等顶尖名校。


图源:www.highereddive.com

这些学校的共同点显而易见:学术自由度高、政治立场偏自由派、拥有强大的国际影响力、还有高比例的非白人学生群体。

这些高校在移民、性别、气候等议题上长期持包容开放的立场,与保守主义背道而驰。

就在过去一年巴以冲突爆发期间,多所高校更爆发支持巴勒斯坦的抗议潮,成为特朗普改革高校治理的“借口”。

这场美国高校与特朗普的正面交锋,不只是资源与权力的角力,更关乎美国高等教育的自由边

Part.2,美国大学的”钱袋子”谁说了算?

在这场斗争中,“钱”是关键。

哈佛之所以能“敢怒敢言”,底气就在于它拥有532亿捐赠基金,是全美最富有的大学之一。

但捐赠基金在法律上有明确用途,不能随意动用,约80%的捐赠基金被指定用于奖学金、教职员工职位、学术项目等,剩余的20%用于维持机构的长期发展。

根据哈佛大学发布的2024年度财政报告,哈佛该财年营收为65亿美元。

其中主要的收入来源是捐赠,占65亿美元资金池的37%,联邦资金约占总额的11%,即6.86亿美元。

哈佛的捐赠基金由哈佛管理公司(HMC)运营,其回报率稳定维持在9%以上,即便不再收学费,单靠投资回报理论上也能覆盖大部分开支。

那问题来了:既然这么不差钱,哈佛为什么还要收不菲的学费?

事实上,哈佛早在十多年前就推出了“渐进式学费减免”政策:年收入低于8万美元的家庭可以实现全免学费。

如今,这一门槛已提升至20万美元,意味着对符合要求的中低收入家庭而言,哈佛几乎免费。

但国际学生、高净值家庭、研究生项目仍是学校重要的学费来源,这一操作不是“图财”,而是出于两个现实考虑:

首先,精英教育没有免费午餐。

即便哈佛拥有巨额财富,运营一所常年维持在全球顶尖水平的综合大学,每年仍需要巨额开支,任何亏损都会威胁大学的自主性与长期规划。

另外,学费的战略价值。

用一部分“有支付能力”人群的收入,反哺无法承担费用的优秀学生,是哈佛得以维持开放招生和教育公平的根本逻辑。

面对哈佛大学的巨额捐赠资金,特朗普也打起了新的算盘:既然你们拥有巨额资产,又不想听从政府指令,那为何享受“免税特权”?

作为一所非营利机构,哈佛是不需要交税的,如果失去豁免可能会使哈佛每年损失数百万美元。

数据显示,哈佛在波士顿持有的房产价值超过40亿美元,在剑桥更是高达87亿美元。如果这些资产归属企业而非大学,将为地方政府带来数百万美元税收。


图源:bloomberg.com

但由于非营利身份,哈佛得以规避大部分房产税。这让部分保守派政客与民众认为,“富大学不纳税”,是对纳税人不公。

哈佛大学表示,所有运营以服务公共利益为核心,最终会通过各种创新和社区项目为社会做出贡献。

例如,哈佛科学与工程综合体为波士顿提供了近1200万美元的公共改善资金,并在未来10年内投入180万美元用于社区教育。

哈佛在波士顿和剑桥的商业用途房产(如停车场、会议中心)本身就需要缴纳房产税。过去10年中,哈佛向剑桥缴纳了6200万美元,向波士顿缴纳了7800万美元税款。

非营利的核心,不在于不挣钱,而在于挣的钱必须用回到公益事业本身。

哈佛的营运投资收入,最后也必须花在奖学金、研究资助、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领域,不能分红,不能被套现。

如果特朗普政府强行增税,最后只可能摧毁美国大学赖以运转的基本逻辑。

Part.3,精英大学反抗的能撑多久?

特朗普围追截堵美国大学的操作似曾相识。

前不久,特朗普宣布加征关税,面对中国的反制后,就从20%一路飙升至125%。

就像是一只愤怒的小鸟,得不到对方的“臣服”就加大筹码,以为这样就可以夺得控制权。

中国并没有继续参与这场无意义的游戏中,而美国大学可就没那么幸运了。

在美国,高校与政府之间虽然没有直属隶属关系,但始终存在微妙的博弈。

大学依赖联邦经费,但是也经常对政府政策提出批评与抵制。尤其像哈佛、耶鲁、斯坦福这样的精英名校,更是常年站在政治争议的风口浪尖。

因此,在这场风波中,特朗普政府控制了联邦资金,就相当于用“钱袋子”去施压学术阵地。

哈佛之所以能“顶住压力”,主要是因为背后有三大支撑:

相对独立的财政自主权

美国顶级私校财政体系高度多元化和市场化。以哈佛为例,其捐赠基金已超500亿美元,不仅高于多数国家的GDP,更为其提供了稳定、可持续的自主运作能力。

即便联邦拨款受限,也不至于元气大伤,因为政府仅占其收入来源一小部分。

根深蒂固的学术自治传统

《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明文保护学术自由,政府如果贸然插手教学与研究方向,轻则激起学界反弹,重则引发宪政危机。

这也让任何行政干预都必须绕道而行,动动嘴皮子还可以,如果强行干预只会寸步难行。

强大的校友与社会网络

哈佛校友遍布金融、法律、科技、传媒与政界,其影响力之广远超一所大学应有的范围。
据CNN估计,近10%的众议员和近20%的参议员,都是哈佛校友。

当政府试图打压哈佛时,面对的其实是一个无形的、由社会精英构成的巨大回旋网络。


图源:118th Congress Demographics

但问题是,这份底气能撑多久?而且并不是所有美国大学都能像哈佛那么硬气。

比如被砍掉1.75亿的宾夕法尼亚大学,宾大对联邦资金的依赖远远高于其他藤校。

仅2024年,宾大从联邦政府获得的直接拨款、合同、子项目及转包资助总额超过10亿美元,还另外收获4100万美元的新冠专项支持。

失去联邦支持,宾大来说不仅是财政困境,更是研究计划的致命打击。

在被资金审查的60所大学中,还有不少公立大学,比如俄亥俄州立大学、纽约州立大学、加州系大学等。

与拥有庞大捐赠的私校不同,很多公立大学更依赖联邦拨款,且自身财政状况更受州政府波动影响。

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为例,过去十年的研究经费平均每年为7.4亿美元,其中联邦政府占了一半。

除此之外,联邦政府还为加州大学系统提供大量低收入学生的经济援助、医学教育经费与临床培训支持。


图源:news.berkeley.edu

大部分美国高校往往没有强大的资源和影响力,难以像哈佛那样反击,只能一边“讲政治”,一边“救预算”,在夹缝中求生存。

这场政治与学术的抗争,注定没有赢家。

特朗普对精英大学的攻击,已经让多所顶尖高校遭受不同程度的冲击。

这些精英研究型大学是美国最具经济活力的地区(如波士顿、奥斯汀、西雅图、硅谷等)的经济增长催化剂,为高科技产业输送了大量科学突破和高素质毕业生。

这些大学的研究成果也推动了计算、通信、人工智能、医疗设备、生物技术和制药等先进产业的发展。

这场博弈的结果只会两败俱伤,最终会削弱美国的创新能力和全球竞争力,损害美国的长远利益。

Part.4,一个机遇与风险并存的“窗口期”

从另一个视角来看,美国高校与政府的对抗,在某种程度上给中国留学生带来了一个机遇与风险并存的“窗口期”。

在联邦拨款受限的背景下,高额的国际学生学费成为不少大学“救命稻草”,精英研究型大学更依赖国际学生创收。

尤其是研究型大学和STEM强校,会更加依赖来自中国、印度等国家的优秀理工类留学生以维持科研产出和财务平衡。

在政治施压的背景下,美国名校想要维持自身的独立性和多元包容的理念,就必然会通过录取更多元化的学生来彰显立场。

未来,美国名校可能转为更加开放、多元的国际招生趋势,为中国学生提供前所未有的机会窗口。

另外,美国高校在海外设立的分校或合作办学项目,也可能成为理想替代路径,比如纽约大学阿布扎比分校、康奈尔卡塔尔校区等。

这些海外校区拥有一流师资与学术资源和名校光环,同时又能避开了签证与政策不确定性,将会成为许多家庭“曲线留美”的理性选择。

美国留学的风险虽然存在,但在一片风声鹤唳下,反而会是一个“逆周期上岸”的窗口。

<END>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