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榜季还没有结束,就听闻一个令人痛心的消息。
一名韩裔少年知道自己藤校录取颗粒无收之后,放弃了自己的生命。
从网络上家长们透露的信息,可以大致拼凑出他的画像:一个就读于Top1美高菲利普斯学校安多福的孩子,擅长高尔夫,还创办了一个非营利组织。
看起来是一个对生活充满热情、才华横溢的少年,无论上不上藤校,都本该前途无量,他为何最终走向了这样的结局?
作者 | Rachel 图 | 网络
Part.1,韩裔家长鸡娃不输华人爸妈
自从蔡美儿的《虎妈战歌》给华人爸妈鸡娃打响了招牌,韩裔爸妈鸡娃有过之而无不及。
最近韩国热播电视剧《善意的竞争》让人大开眼界。
高中女生为了保持高度集中的状态,每天都要吃“聪明药”,这是一种治疗ADHD的精神类处方药。
为了不让月经影响考试,韩国妈妈在孩子高二的时候,直接带孩子到医院做把节育环放进体内,控制出血量。
更有甚者,还自体输血,先从自己身上抽血,再在临考前输入回去,据说这样可以以维持大脑供氧效率力。
但看似荒诞的剧情,都可以在现实找到对照。
首尔大学做过一项调查当,约有12%的同学承认服用过提神类药物。
2023年,韩国警方破获一起非法销售利他林(一种兴奋药物)给学生的团伙案,涉及首尔、釜山多所高中。
这不是第一部反映韩国极端内卷的电视剧。
更早之前还有《顶楼》《天空之城》,甚至连被称为治愈神剧的《请回答1988》中,1988年的韩国就已经盛行24小时付费自习室。
韩国生育率为什么持续下降?韩国年轻人自杀率为何高居不下?
电视剧虽然有夸张地成分,但也是对现实的一种映射。
韩国家长之所以疯狂鸡娃,根源还是在于国内的竞争。
众所周知,韩国有三所著名大学,首尔大学、高丽大学、延世大学,他们的首字母组成SKY大学,这三所大学的录取率低至3%。
只有进入这三所大学才有机会进入韩国三星、现代、LG等财团工作,进入这些财团依然需要经历严苛的考试筛选。
那么不进名校、不进名企工作不行吗?
在韩国还真的不行,有数据显示,韩国10大财团创造了全国75%的GDP,而韩国的中小企业不仅工资低,而且还容易倒闭。
除非是成为老师和公务员,但这又是另一条需要过千关斩万将的考学之路。
于是在韩国,考学成为普通人翻身的唯一途径,竞争之残酷可想而知。
这种教育观念深深刻在韩裔家长的骨子里,哪怕把孩子送到美国最顶尖的高中,依然执着于名校、名企。
他们对孩子的学业和考试成绩寄予极高的期望,甚至不允许有任何失败的可能。
Part.2,名校神话让父母孩子陷入极度焦虑
不只是韩裔父母,很多中国家庭的父母也一样,从小就给孩子灌输一个观念:只有考上名校,人生才算成功。
久而久之,孩子也会形成这样的思维定势,觉得自己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拼命读书、考好学校。
所以说,Lucas Lee的悲剧,是一个家庭的悲剧,更是整个热衷于考学的东亚文化的悲剧。
太多父母把孩子的未来压在名校这张门票上,甚至觉得如果孩子没考上,人生就完了。
这种近乎病态的“名校执念”让家长和孩子都陷入巨大的焦虑里。
据我们采访的2025毕业生称:身边不乏同学把所有藤校全部申请了一遍,有人从11年级开始在校外请了两个升学指导顾问,三个学科辅导老师。
大有“非藤校莫属”的破釜沉舟之势。
很难想象,这样的孩子被藤校拒绝后,将会承受怎样的心理压力。
但问题是,名校录取根本没有固定的标准,也不是条件优秀、足够努力就一定能被录取。
藤校招生就像拼拼图,他们要的不是一群千篇一律的学霸,而是综合考虑一个新生班级的组成:除了学术成绩,学校还要考虑地域、族裔、特长、背景等各种因素。
所以,就算你的成绩、课外活动再完美,可能就是因为学校需要的是别的类型,你就被刷掉了。
这也是为什么美本申请常被称为玄学,这里面有太多运气成分。
不是单纯的实力较量,我们能够做的就是尽人事听天命。
但很多家长和孩子不愿意接受这个现实。
他们以为只要做到最好,就一定能进名校,否则就是还不够努力,辜负了家长多年的付出和栽培。
在这样的压力下,孩子如果真的没有如愿拿到offer,那么他们就会崩溃,甚至开始自我怀疑,一旦想不开就会走向不可挽回的绝路。
归根结底,名校确实是一个很好的平台,能够带来更多发展的机会,但这不是人生的唯一的答案。
Part.3,精英高中的“自杀潮”
最近几年,精英高中孩子自杀的事件越来越多。
今年3月初,位于硅谷核心区的加州顶尖公立高中Palo Alto High School(帕洛阿尔托高中)的一名学生在铁路交叉口被火车撞击身亡,后来被证实是学生卧轨自杀。
去年年底,加州顶尖私立美高Harvard-Westlake School(哈佛西湖学校),15岁少年在家中自杀。
这已经是自2023年3月以来发生的第四起学生自杀事件。
这些精英高中都有一个代名词“Feeder School”,它们源源不断地向哈佛、普林斯顿、耶鲁、斯坦福等顶尖大学输送生源。
哈佛大学校报The Harvard Crimson曾公开21所从2009年至2024年间稳定向哈佛输送大量学生的高中名单,其中就包括菲利普斯安多福和哈佛西湖。
作为名校敲门砖,这些学校确实拥有顶级的教育资源、强大的校友网络和最直接的升学通道,但与此同时,极端的竞争压力也在侵蚀着学生的心理健康。
据说,哈佛西湖学校甚至出现过学生偷窃竞争对手学习笔记这样的事件。
为了争夺凤毛麟角的录取名额,精英高中的学生从小就学会了适应丛林法则,把自己逼向生理和心理上的极限。
2019年哈佛西湖学校校报对全校317名学生进行了一项心理健康调查,结果令人震惊:111名学生曾有过自杀的念头,182人曾经历过抑郁。
曾经就读于Palo Alto High School的NBA球员林书豪也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过自己的高中经历。
他提到,在他高一的时候,就坚信接下来四年的平均绩点将成就我的未来,或者毁掉我的一生。
所以他每天都在思考,每份作业、每个项目、每次考试都决定着我进入顶尖大学还是普通大学,决定着成功与失败、幸福与痛苦。
在这些学校,竞争不仅仅是学业上的,更是全方位的较量。
你的同学可能是亿万富翁的子女,可能才貌双全,可能已经创业成功,可能在各类学术、艺术、体育赛事中斩获无数奖项。
在这样的环境里,任何脆弱、痛苦和失败都会被无限放大。
严重的自我认同危机导致的绝望感,也是压垮这些孩子的最后一根稻草。
这些顶级私校的学生主体仍然以白人家庭为主。
而韩裔、华裔学生往往是少数群体,这种身份的边缘化让他们在激烈竞争的同时,还要面对额外的心理压力。
在精英教育的光环下,是一场残酷的生存游戏。
有人赢,也有人输。但令人心痛的是,输掉的代价,往往是一个个年轻的生命。
Part.4,教育不是一场“淘汰赛”
Lucas Lee的悲剧,提醒我们,教育观念的调整已迫在眉睫。
首先,家长观念需要转变。家长需要认识到,孩子的价值不应该被名校录取结果定义。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势和特长。
名校固然光鲜,但幸福感和成就感并不由名校决定。
真正的成功,不是进藤校,而是找到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
另外,教育机构也有责任。
留学机构、教育顾问是否过度宣传了名校的光环,是否制造了不必要的焦虑?是否有责任去引导家长和孩子,看到名校之外的可能性?
这些问题,都值得整个国际教育行业深思。
更重要的是,高中阶段的孩子,特别是小留学生,面临着学业压力、身份认同、文化适应等多重挑战。
自杀的韩裔男孩就是独自一人离去,他的父母远在韩国,孤独无助的孩子在生命最后一刻经历的痛苦令人难以想象。
当我们再听到某某孩子收获藤校offer的消息时,不妨问问自己:
在这条通往名校的路上,还有多少孩子在默默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
有多少孩子在夜深人静时,独自流泪,却找不到可以倾诉的对象?
教育的本质,不是攀比,不是排名,而是让孩子成长为一个身心健康、能够适应社会的人。
如果一个系统的成功,需要以孩子的痛苦为代价,那它真的值得以生命为代价来追求吗?
最后,希望每个孩子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路,而不是被名校的光环绑架。
愿Lucas Lee的事件,成为一次深刻的反思,而不只是一声短暂的惋惜。
<END>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