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的中考政策又迎来调整:
2025年3月18日,北京教委宣布,计入中考成绩的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道德与法治、物理、体育与健康,满分510分。
历史、地理、生物、化学四门科目调整为考查科目不再计入总分。
考试科目从10门减少到了6门。
图片图源:首都教育
这次中考新政策引起热议:
理工为王的时代,取消生物和化学,孩子还有竞争力吗?
更现实的问题是,北京中考改革后,孩子应该如何规划?
文 | Rachel 图源 | 网络、pexels
Part.1,科目减少,竞争加剧
从这次中考新政策减少考试科目来看,表面上是给孩子减轻压力,但实际上,竞争并没有减少。
因为这次改革的重点,并不是简单地减少考试,而是想让孩子们摆脱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
以往,中考的很多科目,比如化学、生物、地理、历史,很多内容都可以通过提前背诵拿高分。
于是“题海战术”变成了一种普遍做法,孩子们拼命刷题,真正的理解和思考能力却没能得到提升。
如今这些学科从考试变为考查科目,减少这些学科的权重,就是希望孩子们能把时间花在更需要思考和应用的学科上,而不是只靠刷题拿分。
考前刷题、背知识点、套模板,能考高分,但不一定学得深入。
这次改革的核心,就是让教育回归到真正的学习能力培养上,而不是单纯的应试。
如果家长还是按照过去的方法,只关注考试分数,而忽略了孩子的综合能力培养,最终吃亏的还是孩子自己。
Part.2,国际化学校可能会成为新选择
有一个现实问题是,虽然化学、生物从中考里“降级”了,但它们的学科价值并没有变。
这几年,AI、大数据、芯片、生物医药这些高科技行业越来越火,理工科的重要性不用多说。
未来十年、二十年,科技将继续主导社会变革,扎实的理工科基础将成为许多学生竞争力的关键。
中考改革后,不再计入总分的科目,学校和老师大概率不会太重视这些学科。
学生也可能因为没有压力,干脆就应付一下。
对于大多数还没有确定自己未来发展方向的孩子来说,这也会无形中减少了他们探索科学的机会。
如果在初中阶段没有打好基础,形成兴趣,等到高中再去补,难度会大大增加。
尤其是对于未来想学理工科,想冲STEM方向的学生来说,科学学科的削弱可能不是个好消息。
这恰恰让国际化学校的吸引力变得更大了。
国际学校的课程体系,比如IB、A-Level、AP等,一直在加强科学教育。
IB要求学生必须选择一门科学类课程,并且强调跨学科思维;
A-Level允许学生自由选课,化学、生物、物理依然是热门学科;
AP课程中的AP化学、AP生物更是申请海外大学的关键科目。
换句话说,如果公立学校的课程体系让部分家长觉得“少了点什么”,那么国际课程的吸引力可能会进一步上升。
这几年,已经有不少家庭因为国内教育改革的调整,选择送孩子去读国际学校,甚至直接考虑美高。
这次改革之后,这种趋势可能会更明显。
国际学校、双语学校变得更受欢迎,家长们在选择教育路线时,可能要比以前考虑得更多、更远了。
Part.3,中考改革后,孩子该如何应对?
中考改革虽然与国际化学校的家庭没有直接关系,但也能嗅到国内学科教育的风向标,做到知己知彼;
对于体制内的家庭来说,原本孩子可以靠化学、生物、地理等学科拉分,现在这条路被堵上了。
面对这样的变化,我们该如何应对?
核心科目均衡发展
考试科目减少,意味着可拉分的空间缩小,每一门学科的成绩都变得更加重要。
尤其是数学、语文、英语这三科,失分的影响会更大。
因此,孩子们需要调整学习策略,不仅要巩固基础,还要尽量把单科成绩提升到更高水平,避免短板拉低整体分数。
学习方式要升级
近年来,考试的方向已经从传统的死记硬背,逐步向能力型、应用型测试转变。
数学更注重思维能力;英语考试则更加偏向听力、阅读理解和语言运用能力;语文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的考察越来越灵活;
因此,孩子们不能再只靠刷题,而要提高综合素养,比如通过大量阅读提升语感,通过思维训练增强数学理解力。
物理可能成为“拉分王”
在这次改革中,物理仍然保留,这意味着物理可能会变难,成为新的“拉分王”。
物理本身概念抽象、逻辑性强,对理解能力要求较高。
因此,建议家长提前关注孩子的物理学习,避免物理成为短板。
未来的教育趋势,已经不再是“拼刷题、拼死记硬背”的时代了,而是更加注重综合能力、身体素质和个人成长。
学校和社会都希望孩子们具备更全面的素质:良好的体能、健康的心态、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精神等等。
这些能力,才是决定孩子未来发展的关键。
所以,这次中考改革,不仅仅是给孩子减负,更是在提醒家长——是时候换一种教育思维了。
学习的本质,从来都不只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帮助孩子成为一个具备独立思考能力的人。
政策在变,考试在变,真正能适应未来挑战的,是那些懂得学习、善于思考、敢于探索的孩子。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