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的教育道路上,每一位家长都希望能够为孩子选择最适合的学校。然而,这条道路并非总是一帆风顺。有时,我们会因为各种原因离开一所看似理想的学校,但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探索和比较后,我们可能会发现,最初的选择或许也有可能是最佳的。
在刚过去的周末,菁kids编辑部参与了一所老牌IB学校的中学开放日,其中家长的分享给了我们很大的触动。
这是一位曾把儿子从该学校转走,又把儿子转回来的母亲,她的心路历程很具代表性。我们将她的发言整理编辑与读者们分享,看看大家是否能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文 | 菁kids编辑部 图 | Pexels
小学快要上完,我有点“沉不住气”了
相信很多家长同我一样,之所以在小学阶段就为孩子选择国际化教育,一定是认同国际教育的理念,希望孩子可以在一个更开放的环境下生长,在更为宽松的氛围下找到自己的所长。除此之外,也希望孩子拥有更多的机会提升语言能力和各学科的思辨能力。
所以从一开始,我们就为孩子选择了IB教育体系。我和孩子爸爸都是理工科出身,也对不同的教育体系有一些基础了解。我们对IB“不容易”这个概念还是略知一二的,但因为它能够更好、更全面的帮助孩子成长,适应未来世界的发展,我们还是选择了IB。
理所当然,我们选择了口碑很好,办学时间又很长的一所国际化学校,这是我们当时一家三口都非常喜欢的学校。
就这样,孩子在学校里开心地度过了小学生活。丰富的活动,友善的老师和同学,有了一起打闹的好友,也跟着学校一步一步地成长着。
不过,渐渐到了小学高年级阶段,我开始有点“沉不住气”了。
首先,是对儿子自身英文水平的担忧。
这倒不是说儿子英文水平差。我们在的这所学校虽然是招收中国籍学生的国际化学校,但学校的国际化成分很高,语言环境没什么可担心的。我担心的是,随着年级升高,IB体系对语言的运用要求也会越来越高。不仅将要面临频繁的“大论文写作”,还要写出深度,写出思想。
我的孩子偏理科。文科、人文并不是他的强项。英文能力也只能在现在的班级里算个中等水平,他能否接得住初中阶段“排山倒海”袭来的这些重磅任务呢?
其次,作为一个重视“成果”产出的理工科思维家长,我对目前儿子科学学科的内容与进度也有些自己的疑惑。
孩子在六年级MYP阶段的时候,我和孩子爸爸注意到孩子的科学课程似乎更注重方法论而非具体的知识点。作为一家子理科背景的家长,这与我们小时候的学科习得习惯是很不同的。
孩子们似乎在没有扎实的知识基础上,就要进行大量的阅读和复杂的项目设计。比如今天要研究一个再生材料,明天又要做一个环保项目——要知道我们当时所谓这种“开课题”一样的东西,那都是在大学甚至研究生、博士期间才开始接触的!
于是,带着这些疑虑,甚至是怀疑,我们开始想要看看“外面的世界”了。
走出去看看,却发现“无声的果实”
带着对IB体系的疑虑,我们决定让孩子尝试其他类型的学校。在好一通探校和分析过后,我们选择了一所以理科教育著称的英式学校。我们希望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能够在理科领域得到更深入的学习。
在新学校,孩子确实在理科知识点的学习上得到了满足。除此之外,还收获了惊喜:儿子的英文在之前的学校里算个中等水平,到了新学校,英文能力甚至成了优势。而巧合和有意思的是,年级里英语能力靠前的孩子们,竟然还有几个都是从儿子原来学校转过来的!
这一点惊喜之余也引发了我的思考:可能原先学校的学术实力被我们低估了。
还有一件事情,也验证了我之前的这个思考。
新学校里有ICT(信息技术)的课程,教儿子ICT的老师之前曾在知名IT公司任信息技术相关岗位,他特别喜欢教育也非常有教学能力。
这位老师在教孩子的过程中,会用比较全人教育理念的方法启发孩子们思考,经常让孩子们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写一些力所能及的报告观察等。
七年级的儿子刚去那个学校没多久,ICT老师就给我反馈,说我儿子的作业让他印象非常深刻。家长会的时候这位老师拿着儿子做的研究小册子给我看,说:“一个刚上七年级的小孩,能够做出这种近乎于成人学术研究报告标准的总结实在令人赞叹。格式、思路、展示风格,都非常棒!”
我平时没有查看孩子作业的习惯,那天我从老师手里拿过来儿子的小册子,一边翻看一边觉得欣喜又陌生,这是我儿子写的?嗯,这是我儿子写的。我当即一下子明白了以前学校里那些自己“不明就理”的IB探究课和科学学科那些看似“太过宏观”的议题和大量阅读的意义了,这本小册子就是它们“无声的果实”。
我开始有点觉得错怪了旧学校,为我选择了“新欢”而有些怅然。这之后,我时常在儿子新学校的生活中怀念着“旧爱”:
新学校以理科学术过硬闻名,教学和课程设置更有指向性,但其他的业余活动就没有那么丰富了;
我希望孩子的理科优势可以得到更多的支持,但我也不希望孩子平日的学习生活中缺少人文思考。我希望孩子可以成长为一个丰富立体的青年,而不是只会快速给出题目答案的解题机器;
我时常怀念旧学校充满阳光的大操场,记得孩子们一下课就可以直接冲过去肆意玩耍;
我也时常怀念儿子在旧学校参与的那些社团活动。从棒球队到社会创新项目,那些男孩儿们奋勇争先的团队精神,那些孩子们为社会公益所做出的一件件小事,那些儿子虽然在成绩上没有“拔尖”,但却在同龄人中极具影响力的“领导力”的个人状态,总是在我脑海中浮现。
人生有很多阶段,每一个阶段都非常重要。我和孩子爸爸都认为,中学阶段正是孩子建立价值观,向外去了解社会,向内去发现自己的关键时期。他们只有在自己了解了社会和自己之后,才能找寻到一条属于自己,适合自己的路,这个时期非常关键。
这个时期如果只有学习,其实是影响了他们最重要的个人发展。
就这样,我们开始思考是否要回去。
做出回去的决定
这当然不能冲动。我们复盘了当时离开的原因:语言能力的担忧、理科学习的迷茫,以及对IB随年级升高后越来越大的学业压力的担心。
语言能力、理科学习成果在离开后得到了验证。而对于儿子是否能够承受高年级IB对于学习能力的高要求,我们求证了老学校高年级的家庭,也问了问儿子自己的想法。
了解后我们发现,有一些当初跟儿子英文水平差不多,甚至水平还要低的孩子升入高年级后其实都是可以适应的。
这些孩子都能够适应IB教学,那我的孩子也可以。目前新学校针对语言学习部分的文本选择,以及对写作的要求,都与旧学校的水平相差甚大,基本可差上两个年级。
至于对高中理科的学习,我们问了问今年旧学校的毕业生,这个学生给我的反馈很正向:科学老师既有学科热情,又态度认真。而当时IB选课的时候,这个学生选择了数学、生物和化学,最后三个学科全是7分满分。这给了我很大信心。
再就是与儿子的长谈。我们问他,“你愿意回去吗?回去我们就继续上IB,不容易哦!”
儿子说,本科出国这个方向不会改变,那早晚都要面临语言问题,与其上了大学还困难重重,不如从中学阶段就学好它。虽然他非常喜欢理科,但他也非常喜欢中国历史。他不希望失去人文学科的体验。
我们跟他说“IB人文学科很难的”,他说“在人文学科上,我愿意接受这个挑战。”
就此,所有的疑虑都疏通了,回去的决定也就确定了。
现在看来,当初那些离开的原因,其实是对自己儿子的不自信。不相信孩子能够克服困难,迎接挑战。不相信他会更加进步,越来越好。
这也引起了我们反思——我们的孩子,比我们想象的更优秀。
回归后的感受
儿子现在九年级,逐渐开始体会到IB体系带给他的压力和动力:学术上的deadline驱动着他不得不提高时间管理能力,把工作做到前面;
当体育赛季与学术考核期撞到了一起,上午参加完棒球赛的他下午回学校考试,晚上又要参与棒球训练……这些紧张而充实的安排真的好像“大学预科”一般,让他早早学会如大学生一样统筹、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今年暑假,儿子参加了一个普林斯顿大学的夏令营。记得当时参与线上面试的时候,面试官问他:你为什么要来参加这个夏令营?我儿子是这么回答的:
“我有很多爱好,喜欢打棒球,喜欢辩论赛,我喜欢生物学科,也喜欢参加商赛,对商业感兴趣,但是我不知道哪个是我真正擅长并喜欢,想要在未来进一步学习的。我想在最出色的大学里感受最出色的老师给我授课,看看他们教授的专业是不是我喜欢的。”
我在一旁听着他面对屏幕侃侃而谈,感慨儿子什么时候已经悄悄长大,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优势,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方向,清楚地知道什么资源可以帮助他更好的发现更大的成长空间和机会。我觉得这些都是IB体系,和这所学校带给他的。
教育的选择是一个复杂而个性化的过程。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的需求和兴趣也各不相同。通过这次转学的经历,我们深刻体会到,没有一种教育模式能够满足所有孩子的需求。
作为家长,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孩子的特点,同时也要对不同的教育体系保持开放的态度。
我们最终选择回归最初的学校,不仅是因为学校在学术和课外活动方面的优势,更是因为我们相信,这里的教育环境能够支持我自己的孩子更好的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作为家长的我们也学会了更加信任孩子的判断和选择。我们也意识到,教育不仅仅是学术知识的传授,更是孩子个性、兴趣和价值观的培养。我们希望这个故事能够给正在面临教育选择的家长一些启发,同大家一起,争取早日找到最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之路。
<End>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