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bilibili上线了最新纪录片《是坏情绪啊,没关系》。这是B站首部聚焦心理情绪的医疗类纪录片,分别以恐惧、悲伤、愤怒、厌恶、迷茫、焦虑6种情绪为主题,细腻地呈现了人们在面对这些复杂情感时的真实状态与内心世界。
第一集《惧》讲述了两个饱受情绪问题折磨的年轻人如何寻求救赎的故事。
文 | 筱恬
Part.1,童年的遭遇,为坏情绪埋下种子
主角之一的女生叫李悠扬,今年20岁。初二时,严厉的班主任让她感到自己被针对,这成为了她出现心境障碍的导火索。
这些年来,悠扬的情绪总是大起大落,兴奋时会high到飞起,抑郁时却觉得生活毫无意义,会控制不住想去死,多次用刀自伤过。
同时,她还时不时会出现幻觉和幻听,觉得总有一个叫 “诺德”的,难以描述的同伴在自己身边。对方会操控她的身体做出各种危险的事情,比如跑到楼顶:“(我)想暴揍,撕碎,但理智告诉我不能。”这样的感觉让她恐惧不已,却无能为力。
这种情况持续了三年。到高二时,悠扬病情加重,学校只去了两个月便不得不休学在家。
对于病情,悠扬渴望得到父母的重视和关心,想让他们能在自己状态不好时放下手头的工作,认真问问她:“你现在感觉怎么样?”但他们的表现令人失望。
尤其是妈妈。表面上看,她非常淡定坚强,会对着镜头乐观地表示:“摊上这事是为了送给我更大更美的礼物。”也会给女儿写信表达爱和支持。然而,每当悠扬向她倾诉自己的痛苦时,她的态度却是回避而排斥的。
她想不通,女儿为什么总是想结束自己的生命,为什么总有那么多“莫名其妙”的害怕。在她看来,悠扬毫不顾及父母的感受,一次次地输出自己的黑暗想法,这种行为就像在他们伤口上反复撒盐,令她无力承受。
在一次去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看过专家后,回来的路上母女俩爆发了激烈的争吵。起因是妈妈依然无法理解女儿突如其来的自杀念头:“你有了这想法,赶紧调整过来不就行了吗?”
悠扬试图向妈妈解释自己做不到,沟通时脱口而出:“你也有情绪问题。”没想到,这句话让妈妈爆发。她开始责备悠扬态度不好,进而上纲上线地教育悠扬要懂得感恩。
甚至,妈妈要求得到悠扬的安慰和道歉。
母女俩不欢而散。到最后,妈妈忍不住拨通了丈夫的手机:“我没法和她(女儿)相处,我们俩说不成话!”电话里,她失声痛哭。
心理咨询师在母女面前让她们彼此形容对方,在悠扬形容妈妈“尖酸、刻薄、严厉、焦虑”,是一个“心理非常不健康”的人。与此同时,她告诉咨询师妈妈总是用极高的标准来要求她,并且说一不二,小时候对她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你必须怎么样”。
这一切,让悠扬反感、难受,倍感压力,只想逃避。
片子的另一个主人公叫懿宸。她是一个美丽的姑娘,有着体面的工作和爱她的丈夫,在外人看来生活很幸福。然而,她却深陷抑郁症的泥潭,总是被“我不配”、“我没有那么好”的负面情绪所困扰。
影响懿宸最大的人要数她的妈妈。从小到大,妈妈总是教育她要不断努力,时刻不能放松,永远不能停止进步,一旦她偷懒或不听话,妈妈便会责罚她。
有一次,妈妈因为一件小事大动干戈,将懿宸心爱的布娃娃用剪刀剪了个稀碎。她眼睁睁看着娃娃被“肢解”,棉花撒落在地上,自己却无能为力。这件事,成为她生命中无法抹平的伤口,一旦回忆就泪流满面。
不幸的孩子,要用一生去治愈童年。对悠扬和懿宸来说,妈妈对待自己的态度和方式,成为了生命底色的阴霾。
Part.2,生病的孩子背后,是未被善待的妈妈
对于女儿的哭诉,悠扬的妈妈一开始倍感委屈。在她看来,自己一直尽心尽力地爱着女儿,出发点都是为了对方好。
但在陪伴女儿寻求治疗的过程中,她开始反思并逐渐意识到,女儿之所以得病,跟她确实密不可分。而她的教育理念,实际上正是受自己父亲的影响。
原来,妈妈的父亲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对她要求非常高,从来不会鼓励和认可她。她专门提到了这样一件往事:
那是她学生时代的高光时刻,因为参加全国作文竞赛获得了全省唯一的特等奖,她登上了省人民大会堂的领奖台。可哪怕是这样的荣誉,父亲的反应还是冷嘲热讽:“光会写作文有啥用?”这个细节,让她至今如鲠在喉,无法释怀。
在妈妈印象中,自己的成长路上缺乏赞美和肯定,全是要求和指责。不幸的是,她在不知不觉中完全复制了原生家庭的模式,对悠扬也采取了同样的方式。
“女儿的情绪问题,完全是我导致的。”面对镜头,妈妈终于坦承了自己存在的问题。
与此同时,在得知女儿抑郁的消息后,懿宸妈妈的反应同样是不解。她开始反省自己哪里没有做好。
事实上,妈妈的童年比懿宸要不幸得多。她的父亲是一个非常暴躁的人,深受“父本位”观念的影响,小时候把她当成了出气筒,动辄就是打骂。
长大后,妈妈一直在努力脱离跟父亲的那种相处模式,总是把阳光美好的一面呈现给懿宸,很少在其面前袒露自己的负能量。尽管如此,当时的她完全没有意识到,剪娃娃这件事会成为女儿人生一道迈不过去的坎。
爱会延续,伤害也一样。父母曾经对待我们的方式,我们最终不可避免地用在了孩子身上。
正如片中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蔡亦蕴医生所说:“养育模式会通过代际传递。”
从某种意义上说,大人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会如同蝴蝶效应一般,深刻影响一代甚至几代孩子生命的走向。
Part.3,如何治愈?
令人欣慰的是,片子到最后,悠扬和懿宸都找到了情绪的出口。
对悠扬来说,转折点是在爸爸参与到她的治疗以后。明显感到,妈妈紧绷的神经松弛下来,整个人心情大好。用妈妈的话来说:“我是我家的晴雨表。”而她的积极情绪,带动着悠扬的状态也好转起来。
而对懿宸来说,跟自己和解是在妈妈和她真诚道歉以后。那声迟来的“对不起”让她再次确信,原来妈妈一直竭尽全力爱着她。
赫然发现,来自父母正面温暖的爱,对一个孩子的影响真是不可磨灭的!不禁想起精神分析学家唐纳德·温尼科特提出的“抱持性环境”这一概念:
“当一个人处于情感受挫需要帮助时,如果能得到周遭环境情感的支持、理解、包容,让他去发泄情绪,感受周围人际关系给予的宽容和关怀,那么这个人通过一段时间的调整,会从焦虑、抑郁以及愤怒中走出来,而且心灵会因为这种环境的额外照顾而获得成长,这个环境我们就可以称之为‘抱持性环境’。”
一个被充分抱持的孩子,一定来自这样的家庭——它就像一个神奇的容器,能及时吸收掉孩子所有的负面情绪,并持续稳定地向外输出爱与安全感。
但对很多人来说,为孩子提供抱持性的成长环境并非易事。他们或是圄于原生家庭的教育模式无法自拔,或是由于种种原因被抽干了能量。
小红书上就有这样一个热帖。贴主是一个低能量的妈妈,每天只能做到基础带娃,再为孩子多做点别的就会感到花光了力气。为此,她不得不上网求助,想知道这样的父母该怎么办。
网友的回复很有参考意义。总结来说,这些建议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找人分担:尤其是另一半。事实已经再三证明,让爸爸多参与育儿、分担妻子的养育压力,好处太多了。
善待自己:包括调理身体、少刷手机、打八段锦、多晒太阳等。妈妈本身状态好了,才有能力更好的爱孩子。
找点乐子:比如健身、旅游、重拾爱好等。丰富自己的内在,能量才会更充盈。
有句话说得好:“原生家庭塑造了我们的过去,但是却不能束缚我们的现在和未来。”
那么,在这一路上,你经历过些什么,又有哪些经验或吐槽想要分享呢?欢迎留下你的故事。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