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山抹微云 图 | 网络
18岁,顶级学霸考入浙江大学,并入读浙大强手如林最著名的竺可桢学院人文社科实验班。大学期间,成绩从未出过前3%,以全面优异的综合素养拿到一等优秀生奖学金、院长奖学金、浙江省优秀毕业生和国家奖学金。她还参加过各种创业大赛,在四大和券商实习过,更曾经去UCLA交换学习。
21岁,她获得浙江大学保送资格成为金融学研究生。也是在这一年,她给自己规划了周游世界去学习的梦想,为自己完美的大学生活划上一个更完美的句号。搜集信息、全力以赴,独立完成了弗吉尼亚大学Semester At Sea(海上学府)的项目,成为仅有的9名中国大陆学生中的一员。
历时102天,穿越四大洲三大洋,访问11个国家,和来自全世界的600多个闪闪发光的年轻人一起开启一段梦幻的学习历程。
临出发前一个月,她意气风发的专门为此开了公众号,向全世界宣布“我要去环游世界啦!”
这样的女孩,学生时代这样的成绩和和经历,遇到再严格高要求的海淀妈妈、顺义妈妈都是她们教育的骄傲、都足以老怀欣慰吧!
我用周末的整整一个下午,读完了坠楼的中金女生雯露的个人公众号——9篇文章,基本覆盖了她环游世界学习的经历。
最后一篇是她刚结束环球不久的2016年5月15日,她在文章结尾处写道“这大千世界,包罗万象,生活因此而无限可能。”配上一张站在甲板上的照片,笑意盈盈,青春洋溢。
越读越心痛,读完关上微信很久,还在为她叹息难过不已——原本只是热搜上遇到降薪等困境而想不开的中金女员工,但认真读完她意气风发、积极奋斗的过往,她对我而言就不再是个热点新闻里的符号。
一个活泼灿烂极其优秀的女孩,在最好的30岁选择告别这个世界。
中金女孩雯露的高光时刻没有止步于最后那篇环游世界,五年后她几乎找到了这个时代语境下“最好”的工作——进入券商行业薪酬最高的公司,刚毕业就拿到百万年薪。
不论海淀还是顺义,从小被推的娃,2岁开始英语启蒙,6岁想尽办法入读最好的国际学校/重点中小学,琴棋书画德智体美劳哪一样都拔尖,最后的最高成就,大概就是中金女孩这样灿烂的经历和工作结果吧。这甚至可以说当家长的做梦都能笑醒的成就了。
搞好学习,考上名校,找好工作,成就一份人生赢家,环环相扣,一环推着一环前进,几乎全国家长都是这个模式,少有例外。
哪怕是见多识广高格局的顺义妈妈,五花八门精彩纷呈的推娃路径,拿的也是内核没变的“精英叙事模板”。
哪怕带小孩去山区扶贫支教、去非洲看世界多样性,也不过像21岁的雯露那样,以为环游世界见到了开普敦底层的贫民窟,就理解了“生活的保罗万象”。
精英模式成长的孩子,这些不过是丰富人生、见多识广的调色盘,而自己真正要考虑的,是拿下好学校拿下好工作,然后理所应当跳槽、升值加薪、买房买车,幸运的人,再干点自己的事,所谓找寻自我。
大家学习能力有差异,卷的程度有差距,运气也大不相同,但基本上都走这个模式。
早年某著名作家就说过:“孩子,我让你好好读书是为了将来有所选择,不用被迫谋生。”各种突破天际的卷,好像都是在校园模式、精英生活模板里的卷,大家惦记着卷出“诗和远方”,没人注意还要学习将来怎么“苟且”。
为了生活去开滴滴、送快递、卖煎饼果子,跟我们好像都离的太远了,谁会教小孩这个?谁能告诉小孩这不是不可能?实际上,对于没有权势、没有几代财富积累的普通人而言,“苟且”可能真的是生活的常态。
《美国工厂》剧照
历史也告诉我们,老百姓还真的就是兢兢业业仔细求个谋生混口饭吃,普通人靠着个人努力,能积累一点家产,做个体面活,最后颐养天年寿终正寝,也不过是最近百十年的事。
从去年年初开始,我身边就不断有亲友失业,他们很多人都是211、985毕业,甚至有上海交大、复旦这样顶级985的同学。
失业样本覆盖文、理、工,男女都有,有的是公司或项目倒闭,有的是被裁员,还有些是逐渐被边缘化,收入大减最后不得不走。
失业朋友的共同点都是超过38岁。
也是在这一两年的失业潮中,大家幡然醒悟,不管是哪个学校毕业的,甚至不管你有没有技术,年纪一到就成了公司的包袱,得赶紧甩了纳新鲜血液。
优秀是优秀,不过是优秀的螺丝钉,又不是微信“张小龙”,公司离了他转的更痛快。就算万幸遇到长情有责任的公司,还得祈祷公司自己熬的住别倒下。
否则,浙大出身,40岁互联网大厂失业,三五个月无法落实下家是常态。
电影《东京奏鸣曲》剧照
十几、二十年牛马生涯过后,才明白少年时意气风发周游世界所谓见识到“世界的宽广”,所谓领悟了“人生有无限可能”,都是自以为永远向上的可能、永远开拓的宽广——根本不会注意到无限可能还包含着停滞不前甚至向下的可能。
一时被精英的外套和陆家嘴的氛围迷了双眼,忘了精英的家底很薄,富还不过三代。就算家底厚如许,又如何?
读书与社会生活真的是两回事。
科班出身的金融硕士,又工作在金融圈一线,竟然也会对现实经济预判失误——在不该高贷款购房时闯入。就是中金公司自己在2022年到2023年对中国经济的预测,最后也几乎100%打脸。
卷得起,苟得住,活得下,才真应该成为从今而后小孩教育的方向。
首先,得让小孩了解和接触真实的社会生活,不能再有“你只要负责好好学习”的态度。多和孩子聊生活、工作、社会见闻,起码让他们更多了解父母的工作内容家庭收入来源等。
提供机会让他们能参与一点社会生活:小到低年级的小孩收发一次快递,大到让他们参与一次投资决策,和不同年龄不同圈层的人打交道等等。
从小学到高中到大学,不能就学到“书本智慧”,还必须有点“街头智慧”——解决复杂现实生活问题的能力。
十年前我曾经尝试自己开店,开业前遇到市场负责人来找麻烦,我的白领气、学生气在这些无理搅三分的人面前,毫无处置能力。最后还是靠着我爸递上一包烟,送点土特产,拉拢几个老乡了事。
卷到最后,不还是为了“混社会”吗?
其次,不能忽略培养与钱相处的能力。
电子支付环境下长大的这一代,尤其对金钱花销没概念。
我家娃三年级曾经让我“换换新车”,“出了新车咱们就买个新的”,在他的意识里,买车竟然跟买辣条差不多,随手就换。对于东西价格贵贱更是无知无觉,倒是手机扫码支付学的快。
我赶紧把他的零花钱换城现金,每次出门的时候给他规定好用自己的零花钱买零食和纪念品。现在他对于花销高低,物品贵贱有了很深刻的认识,他开始抠门、把钱花在刀刃上。
怕走在路上,也会讨论广告位销售收入,风险与机遇等等身边的经济问题。还让他去读《给儿童的经济学思维课》这类图书。在生活中反复思考反复实践,孩子才能早点了解金钱,最后才懂得驾驭金钱。
最后,真正爱自己的能力。
这种爱自己,不是消费主义、营销广告里鼓吹的,给自己买好的用好的吃好的,而是真的肯定自己,了解和接纳自己。
越是全面优秀的好学生,往往越在意老师、家长的喜欢,我们会经常跟他们讲“你这么优秀,你做的这么好,某某肯定会喜欢认可你。”家长希望孩子遇到喜欢他的老师,想办法给他分到好老师。
其实不妨再说一句,遇到好老师、喜欢自己的老师,是个机会,遇到不喜欢自己的老师其实也完全无所谓,做好自己,无需讨好。求学而已,把他的学问拿到手最重要。人生往后,遇到不喜欢自己的人多了,无需刻意讨谁喜欢。
《我是女王》剧照
对成绩少几分在意,多点管他呢,爱谁谁的“混不吝”,否则就算卷进清北,也免不了遭遇走不出来的pua。
现在精英模式教养下的孩子,见的总是金光闪闪的完美简历、名企高薪、意气风发的故事和人物,对于中低层普通劳动者的生活几乎一无所知。
其实后者才是整个社会生活的基石,也拥有野草一样坚韧活下去的生命力,踏实浑厚沉甸甸。能经受生活的捶打,苟的住,值得赞赏,因为那其实是我们每个普通人的来处。
不必对职业教育、对学习技能抱有很大的排斥,一个拥有生存智慧能“苟的住”的职校孩子,和只知道精英模版生活的名校孩子,未来工作10年、15年后前者的状态,大概率不会比后者差,甚至可能逆袭。
中金女孩的陨落,几乎是一次中产教育的梦碎——原来卷成如此优秀的程度,几乎走到普通人家孩子至高点的程度,竟然如此结局?这原本是大家努力奋斗的目标啊。
也许,以后金融基层高薪的局面渐渐不再,普通人孩子多赚些钱的出路又少了一个。真正privilege那些人,盘踞在金融顶端,富可敌国,岿然不动。
<End>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