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有人说“北京老母亲能把全世界都变成海淀”时,海淀出生、海淀成长,又逃离海淀到多伦多的老母亲Matt妈呵呵一笑。
她说:“以前听这话我肯定会谦虚地说,别介,真不敢当。但是今天我敢说,我们真有这本事,走到哪里都能把自己变成跟在海淀时一样,一样慌慌张张,一样忙着鸡娃。海淀老母亲无论走到哪里都是以孩子教育为核心,只要为了孩子好,都是一副豁出去的架势。”
早上五点,Matt妈妈就要起床给两个儿子准备早餐和午餐,小儿子读九年级,大儿子Matt读十一年级。孩子们正是长身体的时候,Matt妈会把两顿饭安排的十分丰盛,要花不少时间。
她六点半出门送大儿子去多伦多市区的 Upper Canada College(UCC),这所男校在加拿大排名第一,从万锦市家中开车到位于多伦多市中心的UCC有32公里,往返需要一个半小时。
由于前几年UCC住校生闹过丑闻,她不放心儿子住校,只得亲自接送。
八点回到家中后,又要送小儿子到离家只有3公里的Markville Secondary School(Markville SS),这所万锦市排名第一的公立高中,备受华人移民的追捧。
送完孩子们之后,Matt妈妈收拾房间,整理完厨房,简单吃口饭,下午两点又出门去接小儿子去上数学班,然后接大儿子上游泳课…..
做饭、接送、监督功课,一天折腾下来,Matt妈感到比在北京的时候忙多了。
Part.1,从第一公校到第一私校
在北京的时候,哪家学校好、师资强、升学率高,Matt妈心如明镜。
Matt妈父母在北京某研究所工作,三十多年前自己就在人大附中读书,她对于海淀区的教育相当了解。
2020年,Matt妈带着两个儿子搬到了多伦多北边的万锦市,对于这里的学校、生活可以说是两眼一抹黑。
Matt妈说:“现在单接送孩子每天就要花上四个小时,确实很累。今年小儿子会继续报考UCC,如果考上了,两个孩子就能在同一所学校上学,到时候我们就会搬到学校附近住,上学路程缩短了,我就能轻松点了。”
但是,要实现这样的生活,还需要小儿子争气!
提到小儿子面试UCC失败的经历,Matt感到挺遗憾,她认为有了大儿子成功被UCC录取的经历,分数不比大儿子差的小儿子应该是稳操胜券了。
帮Matt妈办理入学的顾问告诉她:“您的小儿子非常优秀,但是在英语表达能力上差一点,才没有被录取的。其实您现在学区里的Markville SS这所学校是第一名的公校,何必非要去考UCC呢?公立高中还免费呢,读私立一年也得几十万,您也买了学区房,不读岂不是浪费资源?”
如果在四年前,Matt妈可能会接受顾问的建议。
她说,当初选择在Markville SS学区买房就是个美丽的错误。首先是排名的误会,她以为学校排名是综合性的,包括师资、名校录取率、硬件设施。直到学校老师告诉她,这个所谓的排名并不是官方的。排名的规则是分数越高排名就越靠前,华人和亚洲学生都喜欢卷分数,自然排名就靠前了。
加拿大公立教育讲的是“平均主义”,虽然学校的师资和硬件有点差异,但无论是都市还是乡村,学校的建筑几乎都是一模一样的,差异很微小。
第二个误会,是以为只要是加拿大的学校都能让孩子的英语得到快速提升,但是在Markville SS这所以华人为主的学校里,还真是挺难。
大儿子Matt说:“除了上课之外,其他时间跟同学都说中文,不不不,应该说如果赶上从华人老师的课也经常用中文聊天。这里更像是北京的国际学校,英文只用在考试上。”
想了很久,Matt妈还是决定让孩子转学,她觉得既然都到了加拿大,就得让儿子尽快融入加拿大教育,在华人比例低的学校才会把英语提升上去。
Part.2,请哈佛大学毕业生补习
在北京找各省市状元来给孩子补习,这不是一件难事。为了让儿子掌握学习数学的窍门,Matt妈在北京时,给大儿子约过数学单科状元的课。
到了多伦多,在国内中上水平的儿子,成了平均95分以上的学霸,Matt妈的“野心”也开始滋长了。
去年,Matt妈给两个儿子都请了家教,一个教物理,一个教数学。教物理的老师是印度裔加拿大人,三年前从哈佛大学物理系毕业的硕士。
老师和Matt妈住在一个社区,儿子每周三次到老师家上课,一次两个小时,每小时100加币,算下来一个月要1万4千块(折合人民币)。
Matt妈说,这个费用请哈佛毕业的老师,还是藤校招生必看的竞赛Physics Bowl(物理碗)中获得高分的藤校毕业生,太值得了。
来加拿大之前,大儿子Matt在北京读书时,成绩普普通通,别说是哈佛了,连上人民大学都是奢望,能上个北京的一本已经谢天谢地了。
来到加拿大之后,一开始,Matt妈给儿子们制定的学习目标只是赶紧把英语学好:“北京已经退不回去了,那就好好在加拿大上个大学,多伦多大学考不上,读个西安大略大学(Western University)也行。”
现在,大儿子要冲击藤校,Matt妈完全没有预计到。除了物理接近满分,大儿子其他学科的成绩也只有90分,藤校能要这样的孩子吗?她心里曾经也打鼓。
大儿子高中的物理老师却坚定认为孩子去藤校大有希望,他告诉Matt妈,以儿子的物理天赋完全可以冲一冲藤校。而且藤校招生更看重研究能力,而不是看最终的分数。
Matt妈说,只要是有希望,家长都是会尽力托举孩子的。
只要一天没有拿到哈佛大学的offer,她真不敢笃定地说:儿子真是藤校那块料!就算儿子没有去成哈佛,请个家教提升下也是好的,教育投资没有一下子就能见到回报的。
Part.3,和30个买家抢学区房
在北京的时候,Matt一家住在中关村二小的对口小区,当年的房价一直都是保持着上涨的趋势,很多家长都在等待出手。
今年,Matt妈决定等小儿子考上理想的私校之后,把万锦的学区房卖了,在新学校附近买一套房子。
可是房产中介告诉Matt妈,现在不是买房的好时机,房贷利率一直在涨,买房市场一直疲软。像她住的独栋大户型,想成交只能降价卖了。
她现在居住的房子是一套300平米的两层独栋别墅,是在2020年在搬到加拿大之后,经过了半年,通过和三十个买家竞价,才“抢”到的学区房。
她说:“买学区房是我给加拿大教育交的第一笔学费,2021年差不多花一千万人民币买的房子,到了今年,这套房子还是这个价格。我买的时候是房价高点,现在房价已经进入了冷静期,所以不是房价没有涨,而是我买得太贵了。”
这次不理性的投资是被抢offer给闹的。买房那会儿,房地产中介告诉她,她看上的一套150平米的二层联排小别墅被一个买家加价30万买走后,她开始有点慌了。
一个朋友也说:“现在多伦多的楼市太疯狂了,大家都在买房。我才在出了五个‘状元’的Bayview中学附近买了一套房,比去年涨了20%。至于这房价还会不会降我不知道,但是孩子明年就要上高中,这是刚需呀!”
2021年,多伦多全年售出121,712套房屋,比2020年增长28%,全年平均售价创下109.5万加元(折合人民币550万)的纪录,比2020年上涨17.8%。
在这股涨价的潮流之中,Matt妈就像被一双无形的手推着走。
她说,人真的是真奇怪,越买不到的东西越想得到。
刚开始,Matt妈把购房的目标锁定在小户型上,Matt爸在北京有工作,不常驻加拿大,她认为150平米的两层三个房间的房子够他们母子三人住了。但是这种总价低的房子可是尖儿货,Matt妈“抢”了好久都没有收获。
她只能看向总价更高的,面积更大的房子。她说:“从150平米涨到了300平米才买到了房子,还加价了20万加币,比当初的购房预算整整高出了一倍。房子买到手了,我的心情就跟打了胜仗一样,太爽了。现在看来,这就是满足了自己的虚荣心罢了。”
Part.4,和世界各地家长一起“卷”
在北京时,Matt妈是看得明白国内卷的趋势和方向,到了多伦多,她迷惑了。
在多伦多这座移民为主的城市里,聚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不同族裔,大家都带着不同教育理念,各自在家闭关修炼,等待关键时候才拿出来比试一番。
先来说一说国内同胞们的卷,Matt妈最了解的家长群是北京家长。不得不说北京家长卷得敞亮,都在明处。无论是老北京人还是新北京人,好像对读名校已经看开了,大家更看重对孩子文化素质的培养。
Matt妈几个从清北毕业的同学都没有给孩子报学科辅导班,但是他们都给孩子报了阅读兴趣班。同学们一聚会,都在聊孩子们最近看了哪些名著。
一位北大化学系毕业的同学说:“我女儿现在才小学五年级,已经把美国高中生必读的100本名著看完了。今后她就不会像我一样,除了技术之外,文化上是个外人,理解不了北美社会的文化,连个笑话都听不明白。”
和北京家长卷诗和远方不同,香港的家长非常实际,培养孩子成为商业精英是很多家庭的期待。
Matt妈说:“和我儿子同校的香港同学都在都参加各种商赛。在商赛培训班稍微统计一下,一个班里就有一半的孩子是香港人。我大儿子总开玩笑说,他的香港同学就是投行的后备军,不谈钱根本没法开口聊天。”
卷完国内,就得卷国际。都说中国人爱卷数学,但是在多伦多卷数学还得看印度裔。Matt妈说:“我小儿子是个数学学霸,但是去年非让我给他报了数学补习班。他说他们年级的印度裔同学都在提前学数学课程。”
都说加拿大是个快乐教育的国家,是因为在这里上大学不是一件难事,但是加拿大本地的家长太气人了,也都是玩阴的。他们好像串通好了一样“就不告诉你,就不告诉你!”
她说,现在大儿子就读的私校,学校白人比例很高。她经常找家长们聊天,只要聊到孩子的教育,全都是风高云淡、与我无关的样子。但是个个孩子不是学霸,就是体育健将,绝对不是家长完全不管的样子。
他们这种猝不及防的“取胜”法,会让听者的压力减轻不少。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