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申录MIT却被网暴,留学圈举报之风不止,进了大学也不消停?

文丨Carol   图 | 来源于网络

美本早申落下帷幕,在围观offer感叹“别人家孩子”之时,却听闻今年早申请季被MIT录取的北京女生李同学被网暴、被质疑材料造假,甚至被传有人举报给MIT要求撤回offer。

事情起因是李同学妈妈发了条朋友圈庆祝女儿拿到MIT offer,罗列了一些想感谢的人。那可是MIT,再低调的人也会忍不住想分享一下吧!这种心情个人觉得可以理解。

李同学妈妈朋友圈

然而如今社交媒体发达,网友们对怎样的履历能录取MIT也非常好奇,这则朋友圈在网上传开后不久,小红书上随即出现了质疑的声音,在相关信息评论区,有人直言这位同学被其他家长举报了。

材料造假可不是闹着玩的,事件发酵后不久,这位同学在自己的小红书账户和知乎上正面回应质疑,并罗列出了在申请中主要的履历。

支持者有之,但质疑的声音没有完全消弭,选择不相信的人是难以被说服的。

而在这次事件之外,更让人倒吸一口凉气的是,这几年来,类似的大学申请中被举报材料造假、甚至是在大学就读的过程中被举报的情况,都非偶发事件。

 

乱象丛生的举报之风


去年,公众号留学故事荟(原南外新鲜事)发文《南外美本申请盘点② | 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南京外国语学校一向留学录取成绩亮眼著称,华丽的榜单下却有暗流涌动。

在这篇文章分享的几个真实故事中,有学生先后找过留学机构B、留学机构C服务,导致BC之间有过不愉快,而在去年申请季一片惨淡之时,B有南外的学生录取了名校,当下坊间传言四起,有人在毫无证据的情况下说这名学生活动材料造假。更有好事者挑拨B和C,让C去向大学举报,幸好C没有这样做。事后证明,所谓“涉嫌造假”的活动,甚至都没有出现在学生提交的申请材料中。

截图自文章《南外美本申请盘点② | 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同样是南外,前年一名录取康奈尔的同学也遭遇了被举报,个中缘由无从得知,但这名学生最终被退学。

或许有这次恶性事件的影响,去年南外整轮申请季下来康奈尔offer仅2枚(与之相对的是申请康奈尔的学生有大几十人),和南外自己往年的成绩比更显惨淡。

这几年来,留学申请的竞争激烈程度逐渐加剧,僧多粥少的情况下,可以说是乱象丛生。

有人在中介的操作下大胆在灰色地带游走;有人和中介产生矛盾后被中介举报;有人出于个人恩怨或别人录了自己没录的心理失衡去举报……

甚至进了大学更是不消停,有学生被同学恶意举报,或是找了代写后被代写举报……现在小红书上,甚至还有专门帮助被举报学生申诉的机构,让人叹为观止。

如果学生当真作弊或造假,被举报倒也不冤,但如果学生并没有不当行为,被恶意举报时会受到影响么?

 

大学如何对待举报?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举报现象并非国内留学圈独有,对大学来说,收到举报已经是家常便饭,也因此已经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应对流程,不会听风就是雨,而是经过调查和权衡后再做决定。

一个比较特殊的例子是,今年4月在韩国发生的一次家长集体举报,无独有偶还是MIT,被举报的学生是韩国法务部长女儿Alex Han,举报家长提供16页文档以证明Alex 论文代写、活动造假、捏造履历等,并在网络上发起请愿,收集到超4万个签名。

不过头铁的MIT依然坚持录取,相关负责人接受《韩国时报》采访,表示:“麻省理工学院招生部门非常重视学术诚信,并对涉及申请人的报告事件进行调查。招生办公室不会讨论或披露与申请人或其申请材料有关的信息。然而,我可以肯定的是,麻省理工学院会继续坚持其对韩女士的录取。”

如果说Alex Han有拼爹的可能,那对于普通人来说呢?今年5月留学圈刚发生一次大学校内举报事件。

有国外网友在美国论坛Reddit发帖称“乔治亚州理工学院的中国留学生利用微信群,在攻读计算机科学在线硕士(OMSCS)的课程中大规模作弊。”

截图自Reddit相关帖

举报贴中声称,超过300名中国学生都在一个微信群里,互相讨论怎么写代码,每堂课的每项个人作业都会在群里讨论,或是讨论考试。

从留学生角度来说,在国外互帮互助、互相分享讨论没有什么稀奇的吧。

这个帖子下面的评论中也有很多反驳的声音,认为发帖人太过主观,如果要调查中国学生的微信群,那么Telegram、WhatsApp、Signal等每一个群都要调查。

发帖人同步举报到了学校层面,OMSCS项目总监兼高级研究员David Joyner公开回应,学校在不久后发布调查结果,认为微信群中很多互动是良好的有助于学习的,而对于涉嫌作弊的同学,在举报发生前就已经作出了处分。

类似的情节也曾在多伦多大学上演过,有在校生举报中国留学生在MAT136课程上集体作弊,在校外辅导班的微信群中,有人说将在晚上8点分享考试内容提示。

这次举报最后的处理结果没有披露,如果被认定为作弊,加拿大的大学一般会视情节的严重性对学生发出警告和处分,如果屡教不改,最严重的情况会面临停学甚至退学。

对留学生来说,打铁还需自身硬。行得正坐得直,申请材料经得起调查,那么不必担心大学会因为举报就轻易撤回offer。

如果在大学就读期间遭遇举报,大学会启动调查,并在一定情况下通知学生进行听证会,相关老师详细记录学生针对指控所陈述的细节,学生有一定的时间来准备反驳证据和解释材料,让大学作出判断,通常情况下,如果举报是捏造和恶意的,学生基本不会含冤受到处罚。

 

泥沙之下,清者自清


在申请中,不少学生会对材料进行“润色”和“包装”,但如果越过那条线,就会变成造假和捏造。

这两年来数所大学不约而同地增强了对申请材料真实性的审查。

布朗大学去年起新增申请诚信审查的说明,要求申请人对于个人陈述、奖项、学术活动、课外活动有诚信保证,承诺提交的一切材料都是真实的。如果被发现信息虚假,可能会遭受取消录取、开除、撤销课程学分、成绩以及学位。

加州大学也明确会对申请材料真实性进行验证,不仅会在12月底随机抽查部分申请者,要求提供原始文件验证申请材料中的信息,还会通过防剽窃软件对所有人申请文书进行查重。

并且,美国不同大学的招生官间会互通有无,如果因为诚信问题被某所大学抓包,很有可能自动上了招生官之间的黑名单,损失的不单是某所大学的录取。

留学中,集体诚信是个经常被提起的词,某个人或某群人的丑闻、集体作弊,会影响到整个群体的形象。这个群体可能是高中在大学眼中的信誉度,可能是中国留学生形象。

留学生论坛一亩三分地上,有一个话题是大写加粗加感叹号的“不要作弊”,对于留学生来说,这是条不能碰的红线。

也许你听说过谁谁靠着作弊拿到高分或某种荣誉,但作弊者终究被人不齿,更不用提可能会面临的葬送前途式风险。

哈佛大学曾发布一份报告,有27名本科生因学术不端而被迫从哈佛退学,此外还有56名学生被留校察看,10名学生被警告,6名学生由任课老师直接处理,如重考等。

2020年,一封温哥华名校UBC教授痛斥作弊的邮件曾刷屏,“我极度失望地告诉大家,这场期中考试里出现了100多个作弊案。我们正在对此展开调查,如果有关情况得到确认,那么涉案学生的这门课成绩将按零分处理(不仅仅是期中考成绩)除此之外,我还会向校方建议,申请开除他们!”

如今AI工具兴起,不少大学也已经明确规定使用AI来协助完成作业也会被视为学术不端。

此外,有些同学可能在国内时习惯了“借别人看下作业”、“拿别人的作业看下”、“时间来不及了抄一部分”等,再加上现在国外有针对大学课程的课外辅导机构,有学生会偷懒“套用辅导机构给的模板”,诸如此类的行为,在大学看来可能会被认为作弊或学术不端。

我们无法左右别人怎么选择,但起码从自身做起,可以做到问心无愧。

— END —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