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文科无用”、“文科已死”似乎已跨越国界,成为一种全球共识。豆瓣小组“文科生未来拯救计划”里,精华帖都是“计算机”相关,有人发帖说真心喜欢想学,评论清一水的“劝退”。文科转码是“弃暗投明”,理科转文是“想不开”。
Priscilla也在这样的一种“共识”下长大,她虽一直喜爱哲学,却听从家人的建议选了职业前景好的“医学”。纠结一年后,还是“弃医从文”换了学校换了专业,尽管这一决定遭到了全家人的反对。
如今,距离她做出这一选择已有7年,现在的她过得如何,找到满意的工作了吗,是否后悔当初的决定?菁kid和她聊了聊。
采、文丨Eileen 图 | Red@羊驼的回忆杂货 编辑 | Mina.L
13岁独自去国外读书,我终于敢“不务正业”了
13岁时,Priscilla独自一人前往英国读书。她家在香港,小学和初中是在天主教学校读的,接受的是传统教育。
读初二时,香港的教育系统大改,考试内容都变了,许多家长都选择把孩子送出国外读书。
Priscilla也向父母提出了去英国读书,她在香港读得不太开心,想换个环境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最终她去了一所英国寄宿私校,独自开始了异国他乡的学习生涯。
突然换到完全陌生的环境,内向、不善于表达的她,常常感到很害怕、孤独,和不同成长经历的人没有太多共同话题可聊,怕自己不被大家接受。
生活琐事也多了很多,定期清洁公区卫生,自己办电话卡,买去小镇的火车票,安排出行路线和时间,处理火车晚点等突发状况,都是全新的考验。
Priscilla从小就自律、也很听话。她也学画画,那是她的爱好,家人不反对,但也会告诉她“玩玩可以,还是功课更重要”。
新的生活开启后,她第一次被人鼓励发展自身兴趣爱好,这是过去未曾有过的体验。
Priscilla在英国寄宿学校时经常画画
“以前在香港的时候,每个人都是跟我说,你要努力读书,以后考高分,做医生、律师或会计师,其他专业只会限制你的前途和收入上限。”
Priscilla告诉菁kids,到了英国之后,身边的朋友都鼓励自己学习喜欢的科目,多放时间在自己喜欢的东西上面。身边的英国女同学也会经常说一些比较“天马行空”的想法,比如以后想当新闻主播、要当演员等。
“以前在香港每次有同学说这些,都会被身边的同学耻笑,说这个赚不到钱。”Priscilla笑着说。
在和老师定期的谈心中,Priscilla开始正视自己内心的喜好,把画作放在学校的展览上,在校内演出上弹钢琴,稍微敢“不务正业”一些了。
Priscilla在学校弹钢琴
怕自己想得太简单,承担不了一意孤行的后果
到了高中选科时,涉及到未来的就业方向,Priscilla又陷入迷茫之中。身边的长辈都说做医生是最好的选择,可以帮助别人,很有意义,工资也不错,还会比较受人尊敬;但自己真正热爱的是艺术、哲学,家人们很反对。
“我觉得他们比较有经验,说的话也有道理,我也害怕自己想得太简单,承担不了一意孤行的后果,所以还是选了长辈眼里更稳定的那条路。”
做出决定后,Priscilla一度觉得很痛苦,“这好像不是我认定的路”,但因为有考试的压力,她集中精力学习着。遇上自我怀疑的时候,她会跟导师、长辈、朋友聊天,排解忧郁的情绪,让自己更坚定。
最后,Priscilla顺利拿到了诺丁汉医学院的offer,这让她很有成就感,因为医学院并不好考,这个结果证明了她的能力。
至于要与医学绑定这件事,她安慰自己说,“就算考进了医学院,也不代表要一辈子当医生嘛,只是一个比较有用的专业而已,先学着呗。”
但入学后不久,她的自我催眠就被现实无情戳破了。
家人都反对退学,但我不想纠结一辈子
读了第一个月,Priscilla就开始怀疑自己选择医学是不是错的,“我对上课的内容没什么兴趣,身边的同学很多都是从小就想当医生,目标明确,很热爱这一行,但我跟他们谈话时就明显察觉到,我不是这样的。”
坚持一件事,也未必一定要热爱,把外界的期许内化为自身的动力,也能继续下去。就像Priscilla班上的几名印度同学,读医学是因为父母的建议,但他们都乐于接受,很开心地、努力地学着,没有抱怨或犹疑。
但Priscilla和他们都不一样,她不逃课,认真按时完成作业,成绩也不错。只是怀疑和反感的情绪随时都会冒头,上课时不是百分百投入,会一边听课一边心里想“这好无聊,我为什么要学这个,都是我不喜欢的东西,学也没意义。”
课余时间,她也不会和同学们一样去参加医学院的社团,或者去医院当志愿者,不想多做一点“分外之事”。
Priscilla在医学院就读时拍摄
但她也没有足够的勇气迈出那一步,去退学、换喜欢的专业重新申请,曾经吓退她的那些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
如果未来找不到好工作、生活不稳定、成为一个失败的人,怎么办呢?还有沉没成本的问题,花了很多时间准备才考上的医学院,一个月就放弃会不会太草率,会不会只是不适应新生活,也许再学一段时间想法会改变呢?
在持续的自我拉扯下,Priscilla决定先继续读医,,但也同时申请了来年的哲学专业,给自己充分的考虑时间,做两手准备。
Priscilla参加了很多医学院之外的社团
理想错位
Priscilla也在跟家人打电话时,说自己不是很喜欢医学。爸妈会说“你做什么都会有不喜欢的地方的,要学习如何去接受那些因素”,也会鼓励她已经做得很好了,要继续加油。
在Priscilla旁敲侧击说自己想学哲学时,他们会坚决反对:“学了哲学以后做什么,当哲学老师吗?”,“学习是投资,同样的钱读医学更划算,喜欢哲学的话网上学学就行了。”
因为家人反对态度坚决,Priscilla直到拿到UCL(伦敦大学学院)的哲学专业offer才跟他们坦白。
不过,“弃医从文”的决定也很艰难,她一直拖延到七八月的最后期限才决定搬去伦敦,开始新学业。
“我真的很想试一下哲学,而且已经纠结一整年了。要是不去尝试的话,难道我要纠结一辈子吗?”
为了不和关心爱护自己、只是想法比较传统的父母关系搞僵,也为了获得经济支持,Priscilla和他们谈了很久,最后提出“我在医学院办休学,去试一年哲学,如果真的跟你们说的一样,就回去继续读”,在各退一步的缓冲地带,双方达成了“和解”。
现在,Priscilla也会在社交平台上回忆自己的求学路
对Priscilla父母来说,接受这件事是个漫长的过程。他们担心女儿未来的路会难走,会过着困顿的日子。身边朋友的儿女们,只要成绩好基本都会选择当医生或律师,他们也不知道怎么向朋友解释为何女儿选了一条与众不同的路。
在Priscilla三年制哲学专业的前两年,他们都还是说女儿在学医学,直到Priscilla即将毕业,看到了她的坚持与韧性,才真正接受,支持她选择的人生。
读哲学时,经常和同学一起去徒步
在UCL读哲学本科的日子,Priscilla过得很充实,每天和同学老师议论各种命题——伦理、死亡和人生的意义等等,学到了很多新东西。
有时大家也会聊一些“形而上”的话题,讨论桌子是不是真实地存在,为什么我们要相信眼睛见到的东西。这偶尔会让Priscilla陷入自我怀疑,她想读哲学,也许是为了解答人生的一些疑惑,寻找答案,但读得越多、辩得越多,就发现很多事是没有结论的。
这种世界观的动摇,起先让Priscilla觉得难以应对,但也让她进入了一个更开阔、更包容的世界。她开始理解看似荒谬的说法背后的成因,看透人、事、物的多样性,越发坚定自己的选择是对的。
退学读了喜欢的专业,工作仍要屈服于现实
快本科毕业时,Priscilla开始考虑是读哲学的硕博还是直接就业。她还是很喜欢哲学,但并没有特别感兴趣、想研究的方向,就决定不继续深造了。
而哲学方向的工作,公共单位居多,基本不提供面对非本国人员的留英工签。
最后,她再一次因“现实因素”跨专业读了市场营销的硕士,毕业后进入了国际银行当项目经理,做起了“最时髦”的Fintech—金融科技。
对“弃医从文后又迈向金融”这件事,Priscilla没有太纠结,“人生或许总有一些东西要妥协,我学了喜欢的专业,但怎么用它服务于世界和生活,我还没有想到答案。也许这个工作会给我一些启发,让我了解到怎么在社会生存、人们怎么团结协作。”
Priscilla在银行工作时拍摄的职场形象照
小时候喜欢艺术,高中却选了理科,退学医学院后去学了文科,又读了商科硕士,Priscilla在“理想”和“现实”中间反复横跳。
她对此总结出了自己的心得:“选择未来时,想多是一件好事,但想太多不是。要知道什么对自己最重要,在热爱和现实之间找到平衡是最好的。”
毕竟,喜欢的自己尝试过,所有选择也都是自己做的。人生从来都在自己的手里,没有遗憾。
目前,Priscilla在八小时工作之余,还找到了一份模特的兼职工作,换个方式实现了自己的艺术梦。她把过去几年的经历分享在社交平台上,收获了许多点赞和留言,有人问她自己也在纠结学什么,该怎么选择才是正确的。
Priscilla工作之外兼职当模特
她很能理解这种犹豫。在当初办理医学专业退学的决定时,就已经接受了“年轻时选择热爱,年老后可能为此还债”的后果。
“在人生的每个节点,我都在问自己,这是正确的决定吗?但现在我觉得,人生就是经历,任何决定都有着自己的意义,没有对与错。想好选择的后果,然后相信心之所向的那条路,就是属于你的路。”
她向菁kids说着自己的观点:大家说的正确选择,可能是更早地买房买车、获得财富,但那不过是更快地到达目的地,也不代表就是正确的。选择的同时意味着失去,不需要在脑海里放大自己得不到的东西。
有个女生的倾诉让Priscilla印象深刻,她一样是听别人的建议学了医,现在做了医生,但很不快乐,不知道该怎么办,Priscilla觉得那很像平行世界里选了另一条路的自己。
Priscilla到现在也从没有后悔当初“从医学院退学,去读哲学”这个非主流的决定。除了遵从内心,从实用角度说,她学到了很多soft skills,学会了倾听理解别人的观点,和如何表达好自己的想法。身边的同学也有转行当律师的,都是拆解和反驳,可以触类旁通。
“看起来我是走了弯路,但其实是条大道;如果当时走别人眼里的坦途,可能才是弯路。”
<End>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