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青一家三口现定居在美国休斯顿,家里的老三目前在上幼儿园。两年前,沐青作为初来乍到的宝妈在择园这件事上颇为曲折——半年之内,“折腾”了3所幼儿园。
我们经常说“换学校不宜太频繁”,不过选择这事谁也说不准。每次离开,当事人都有自认为正确的理由。
有一句话作者说的对:“如果真的不适应,就离开,不可削足适履。”
文 | 沐青 编 | Mina.L
图 | 受访者供图、网络
沐青一家三口在美国
两年前,新冠疫情席卷全世界,我们一家三口无奈决定结束中美两地奔波的常态,决心在美国休斯顿定居,我和先生达成的共识是:绝不放弃中文,在小朋友面前只讲中文。
那年夏天,刚踏上美利坚的土地,我们就听说美国孩子上托儿所特别早,于是安顿好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忙着打听附近的托儿所。
美国学前教育分类比较复杂,主要有daycare,preschool,pre-K和kindergarten:
Daycare:一种托儿所服务,主要提供给工作的父母,帮他们在工作的时候照顾孩子,孩子的年龄从几个月大一直到两岁左右。
Preschool:一种非正式的教育机构,通常提供给3-5岁的孩子。它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孩子适用学校环境,培养他们的社交技能,语言技能和手工技能。同时,很多顶尖的私立学校也提供preschool的项目,一般需要potty training(如厕训练)之后才可以进入。
Pre-K:一种预备学校课程,通常提供给4-5岁的孩子,也有从3岁开始的。而且它通常由公立学校提供,收费很低,它不提供全天托管,通常是3-4个小时,如果申请免费的项目,需要符合一定的收入和居住地要求才有资格申请。
Kindergarten:孩子们正式学校教育的开始,它通常是全日制学校,接收5-6岁的孩子。它的课程包括语言,科学,艺术和人际关系。
第一次幼儿园面试,就被吓到了
一开始,我们就将择园范围聚焦到了私立园上。休斯顿有一所大学的托儿所名声在外,据说很不错。我们也了解到,该托儿所里面很多老师都是来自这所大学里学教育学的研究生。
这种“科班出身”在当时,对于当地不甚了解的我们来说,至少在师资上多些安全感。
几经等待,我们约到了与这所托儿所老师面谈的时间。按照流程,学校与家长面谈之后孩子就可以入学。
到底问托儿所什么样的问题比较有效呢?就从一些日常起居相关的问起吧!1岁不到的娃娃无非也就这些琐事。
于是我们问校方:
“八个月大的小孩在你们这都吃什么样的食物啊?”
“Anything.(任何食物都可以。)”
啊?本来没想多问,不过这个回答倒是引起了我的疑惑。
“任何形状大小的都可以么,不是只吃糊糊么?”
“任何的都可以。大小,样态没什么规定。”
我们惊愕,于是这次送托儿所的尝试不了了之。
排名第一的幼儿园怎么样?
之后疫情反复,找幼儿园就被耽搁了。一年后,我们再次把上托儿所的事情提上日程。偶然在邻居的推荐下,我们去上了一所当地媒体投票排名第一的托儿所。
邻居推荐,外加所谓“市场评价”,怎么着也应该不错吧?
与老公是ABC的情况不同, 我当时刚决定在美国定居不久,生活习惯、评价体系都还是国内的标准。在选幼儿园这件事上,本能的不自觉会与国内作比较。
入读之后,我慢慢感觉这所学校的老师更多只是在“照看”孩子,而不是“教育”孩子,老师们的日常着装也完全不像北京的幼儿园老师那么正式。
面对这些很明显的差异,我也时刻在劝自己,this is in the USA, this is in the USA.
不过,令我颇为惊讶的是,这个托儿所居然提供全天的实时监控,家长的手机就可以随时查看。不是说美国人非常注重隐私吗?幼儿园的老师难道也乐意接受这样的安排吗?
这间托儿所的家长之间见面也非常礼貌客气,但是好像很少有机会深入的交流,幸好两岁以下的孩子本来也没有什么真正意义的社交。
这间学校按照2-3岁,3-4岁,4-5岁年龄段严格分班,我们入园不到3个月就面临了要升班的问题,因为年龄到了。
我们跟园长商量,希望有一些弹性,稍晚一点升班。因为小R有严重的分离焦虑,之前哭闹了好久才适应现在的园所。
但是,对方断然拒绝,说只能按照生日来安排,就差告诉我们一天都不能差了。
虽然遵守规则是应该的,但是对方生硬的态度让我和先生心里都觉得有点难以接受,毕竟沟通的方式可以有很多种,说话方式也可以更为委婉。
可想到孩子好不容易适应了这里,我们决定还是坚持在这继续待下去。
图源:纪录片《4岁小孩的秘密生活》
分到的新班班主任年纪大概四五十岁,好几次回家我拆孩子的纸尿裤时,都能感觉到便便并没有清理干净。小朋友的皮肤很娇气,好几次都发生了严重的尿布疹。
几经考虑,我们还是下定决心准备转学。就这样,第一次的幼儿园选择以失败告终。
小朋友在托儿所这半年时间中,我注意到几个有意思的细节:
1. 小朋友、老师和家长进教室都不换鞋。
2. 小朋友睡觉不脱鞋。
3. 小朋友吃饭不给餐具,用手吃。
这几件事,我在当时百思不得其解。
在幼儿园吃饭基本靠手
图:作者提供
鼓起勇气,再次尝试
由于一时半会儿找不到托儿所,我们雇了邻居女儿做baby sitter。她不仅在我家做,也同时服务几个其他家庭。从日常与她的聊天中我们获知了一家在其他家庭眼中口碑不错的幼儿园。
好,那就鼓起勇气,再次尝试吧!
新学校是一所国际化学校,家长很多都是跨国公司的员工,医生、护士,小企业主等。这个学校还配备第二外语的学习,其中包括西班牙语和中文。美国德克萨斯州的西班牙语家庭很多,西班牙语也快成了当地第二语言。
有中文这件事让我和先生非常欣喜。这个幼儿园的很多家庭对中文学习抱有很大的热情。这可能与这些家长的个人经历有关,他们之中很多人都去过中国或亚洲其他地区。
虽与上述两所幼儿园差异明显,但费用并不悬殊,比起其他两所每月花费只差两三百美元。
人总是不容易满足,好不容易有了中文课,作为家长的我难免会有更多的“期许”。显然,这个中文课的质量和在北京是不能同日而语的。
教课老师是一位有资质的华人,但是明显成长于中国南方,教拼音时常出现ne、le不分的情况。我小心翼翼地提醒过老师一次,但是后来又再次出现了类似的问题。
我心里有点打鼓,盯着这个问题不放是不是显得我吹毛求疵?要不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算了,毕竟小R英文发音还没有全搞清楚,现阶段学中文其实也就是个心里安慰?
除了语言在我心里“是个疙瘩”以外,如果按照中国人的标准,老师们对孩子们有时候是“疏于管理”的。最明显的就是老师并不会根据冷热给孩子们增减衣物,很多时候同一间教室的孩子们穿多穿少全凭父母。
图片
人总是不容易满足,作为家长难免会有更多“期许”
图:作者提供
秋冬换季的时候,有的孩子穿着棉服,有的孩子穿着短袖,也不见老师为孩子增减衣物。
对此,我还在学习和自我消化中,这就如同上下学时间你看见路上校外的孩子,也是穿着一年四季各式各样的衣服。据说在穿衣方面,大多数美国家长是完全听从孩子自己意见的。
对了,关于上一个托儿所留下的三个谜团,在新学校老师的解答下解开了:小朋友睡觉不脱鞋是因为怕发生火情等紧急情况时,没有时间给小朋友穿鞋,光脚又会有其他潜在的风险,所以托儿所不给孩子们脱鞋午睡。
关于进教室不脱鞋的习惯,我后来感觉跟美国人回家进屋也不换鞋类似。至于小朋友吃饭不给餐具,是因为要鼓励低龄的孩子自己进食。
美国老师是绝不会给小朋友喂饭的,除非入园的是六个月以下的小baby。
行吧,我想反驳,但也找不到什么理由,我想自己还是需要学习,慢慢自我消化。
作为一个“初来乍到”美国没几年的中国宝妈,我和孩子都需要成长。在此也为广大跟我差不多情况的家长贡献几条个人在美国挑选托儿所小贴士:
Tips
1. 考察幼儿园的时候,实地考察和Google上面查看评价要同步进行。
2. 择园要选择离家距离近的,不要超过半个小时车程,一方面是减少每天的时间成本,另一方面孩子的同学也会大概率住在附近,这样周末就有更多可能一起结伴活动玩耍。
3. 挑选阶段的时候,多跟学校的园长还有前台接待老师们交流,这也是体现学校水平很重要的方面。入园之后,则多跟任课老师交流,尽可能多的了解孩子在学校的细节。
4. 如果进入一所托儿所以后明显觉得水土不服,1-2月后还不能适应,可以果断考虑换一个,不能削足适履。通常也只有真正体验过之后,才会知道是不是适合自己。毕竟美国托儿所的选择还是很多的,就如同美国的诊所,也是很密集,方圆几里肯定有多家可以选择。
以上只是我来美短短几年的一些个人经验,我也还在学习、适应当中。可能过一段时间又会有新的感悟,到时候再与大家分享。
<End>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