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彩虹糖 图|Unsplash
9月,加拿大公立学校就要开学了,转年就是九年级,高中的入学点。刚刚漂洋过海来留学的我们,公校私校孰优熟劣一时半会儿分辨不清,又没办法、没时间容我们慢慢体会好了再做决定。
听了几个本地朋友的经验谈后,决定给孩子申请私校。
如果想读私校,12月中之前就要提交所有的申请材料。顶着一头雾水,就立马开启了新一轮择校升学之旅。
浏览各所学校的网站,大致锁定了几所心仪的私校,划定重点事项:标化成绩,文书和面试。立即开始行动。
# 01 标化考试
加拿大私立高中不像美高,要求的标化成绩类型五花八门——SSAT、托福、雅思、MAP、Duolingo(多邻国)。
看中的学校里有两所需要SSAT(Secondary School Admission Test)成绩,另外两所学校只要提交Duolingo成绩就够了。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Duolingo的考试内容比较友好,无需太多准备,裸考也很常见,事先了解一下考试题型即可。考试全程用时不超过一小时,包括听说读写四个部分,在家电脑上完成即可。
SSAT可真是要了命。她一个同期也在申请加拿大高中的同学事后形容,过程简直就是地狱。女儿见我打定了主意,没多说一句话。
因为是临时起意,考前两个月才开始突击补习,找朋友推荐了SSAT辅导机构,以一周五六天,每天两小时的密度轮番一对一补习——数学、阅读、词汇。
在这三大块里,阅读的突击效果是最慢的,毕竟阅读拼得是长年累月积累下来的硬功夫。SSAT的阅读要求读得快、能抓住细节、理解得还要准。在这些基本要求之下,文章内容涵盖了多种文体,甚至诗歌,别说中学生了,换了大人理解起来都费劲。
词汇部分,首先一万的词汇量要求看着就让人头大,可没辙啊,只能死磕。如果碰到个功力强大点的辅导机构,能给你整理个高频词汇表,那当然是最好的,但少背的那些词对阅读会不会有影响?不好说。
即使是压缩版的2400个高频词汇表,相信我,也一定没人想碰。作为一个大学学的是英语专业的家长,我只能表示,那2400个单词,别说认识,我见过的连1/10都没有。
如果你还是觉得背2400个单词不是什么大事,那咱们分解一下——假设每天背60个生单词,每个月按20天计算(总得有让大脑休息的日子吧),要足足两个月才能背完这些单词。前提是,你别背了后边忘前边。
之前一直觉得SSAT反人性,其中一条就是背这些生僻单词。
想像native speaker那样沟通无障碍,真的需要记住这些生僻单词吗?中文文字好几万,我们天天说到用到的才占其中的几成?
十几岁的孩子正处在思想天马行空的年龄,都拿来死记硬背了,总觉得哪里不对劲。
《美国最好的中学是怎样的》一书的作者,普利策新闻奖获得者爱德华·休姆斯在书中记录下了全美排名第一的公立学校惠尼学校(Whitney High School)一位资深教师的内心困惑:“如何改变成绩与学习对立的等式”,“如何能让学生不但学习,也能学会一些新东西,不只是公式与原理,还有好奇心、独立的精神和自信。”
当然,这些想法只能一闪而过。为了取得好的成绩,只能背。
光记住了单词的表面意思还远远不够,SSAT最奇葩的地方就是把逻辑揉进了词汇测试中。看看这道摘自SSAT官网的类比例题,有没有大脑一片空白?据说光是类比题目就有27种逻辑关系。
要是没有老师讲解这其中的逻辑关系,短时间内光靠自己摸索,太难了。讲解完了,还要辅以大量练习。最主要的,还是得先记住这些词汇。
开始几天,我总是提醒女儿该背单词了,几天以后,我就改口问她,有什么我能帮上忙的?因为我真心觉得她不容易。
SSAT数学对于大部分中国孩子来说应该是最容易的部分。只要能读懂题目,数学部分拿到满分的大有人在。
如果你的孩子本身数学底子偏弱,正好借此机会查缺补漏。
最舒坦的当属数学补习这部分了,以往每每自己给孩子讲题、逼她做练习题时,那简直是鸡飞狗跳,家庭暴力也时有发生。
现在各种老大难问题通通交给数学补习老师,我乐得清闲。偶尔扒门缝偷听,里边两个人正吵得热火朝天,我窃笑!
强度这么大的补习备考,对孩子来说意味着什么呢?
记得一年前,当她还在国内的国际学校,每天忙作业忙到深更半夜时,我曾跟她聊过这个话题。她只是说,如果需要,她就去考、去准备,反正身边每年都有在准备留学的同学,大家都能熬过去,她也能行。当时还挺佩服她那份淡定。
真的走上了这条路,要说她有多重视这次考试、给自己多大压力、定了多高目标,还真不好说,或者,至少表面上看不出来。
现在的孩子们未必都如网络推文笔下的那般,一个个有目标特上进,小富即安的孩子挺多的,内心较劲但却把压力偷偷藏起来表现得无所谓的, 也比比皆是。
女儿曾说,如果考不好SSAT,进不了私校,大不了就上门口的公立高中,她们大多数同学都准备上(本来就是我们最初的目标高中)。
如果家长觉得孩子不够上进,又能说什么呢?给他讲道理?这么大孩子你指望他听你讲大道理?省省吧!如果能想明白,他自然就会努力。
一个孩子学与不学、努多少力、以什么样的态度去面对,都在他的一念之差间。这一念之差已不是家长能左右得了的了,但又是我们孜孜不倦想去引导、去改变的。
家长能做的,似乎就是不去一味的逼迫他,不只是关注结果,而多去观察孩子在这个过程中的表现与变化。
女儿不喜欢数学,偶尔会和我抱怨,但是SSAT数学课上她也会兴奋的尖叫,因为她搞懂了一直绕不明白的一个问题。
她有时候会抱怨课太多、根本写不完,但每天还是会认认真真去按时上课。
在漫长的两个月里,她经常把枯燥的补习课上得热热闹闹、嘻嘻哈哈,这种缓解压力、调节气氛的能力着实令我佩服,从中看到她乐观的一面。
表面上不给自己压力只是应对现实的一种方式,最终还不是为了能把当下的苦日子尽量轻松、顺利的熬过去。
SSAT考试当天,等在门外的我无比的忐忑,屋里参加考试的小朋友依然淡定,甚至提前交卷跑了出来。我承认,她确实比我善于管理压力。
# 02 文书与面试
申请私校确实麻烦,尤其是申请北美私立高中。
问过在国内申请国际学校6、7年级的孩子,虽然也会有考试、面试,有的学校也要看标化成绩,但总体压力与准备工作量并不算太大。
标化考试的分数是敲门砖,申请过程中的重头戏,非文书与面试莫属。
动笔写文书之前,有些学生(牛娃除外)甚至家长很容易陷入思想误区——觉得好像自己没什么特别之处、缺少亮点。
在普遍鸡全民卷的大环境下,哪个孩子没学过几般武艺、不会些技能?只是孩子们可能没有思考过,他们参加的活动之间,能建立起什么联系?他们过往的经历与体验给他们带来了什么变化?
对往事细细地回顾,女儿惊叹:原来我参加(我妈逼着我各种尝试)过这么多的课外活动,学过这么多东西,我还克服过困难和恐惧心理,原来我动手能力超强,其实我运动方面的技能get的超级快!
回头翻看自己过往丰富的经历,不知道女儿现在有没有体会到我当年连拖带拽地劝说她尽可能尝试各种活动,发现爱好与擅长的苦心。
除了孩子自己可能抓不到自己的重点,家长也容易因为要求严格而“否定”孩子,忽略孩子的闪光点。这时候,就需要借助升学辅导老师的帮助。
专业辅导人士会提供第三方视角建议。就像在回顾经历、准备文书时,我和孩子不以为然的某个经历,可能会被辅导老师抓住,一句“这个经历很棒啊”让我俩都恍然大悟。
另外,如果申请人和目标校处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辅导老师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帮助弱化因文化差异而导致的沟通偏差。
但同时,对辅导老师也不能过分依赖。
家长一定要明确自己的初心。比如,当我提出想申请IB体系的高中时,就遭到了辅导老师的极力反对,理由是太辛苦,不适合所有孩子,甚至觉得我对IB的执念是因为对孩子期望值太高。
从小就在IB体系的学校里学习,不论大人还是孩子,早早就知道了今后即将面对的是什么,早已做好了心理准备,没什么可犹豫的。
可升学辅导老师就是无比执着。我猜想,会不会是因为加拿大人对IB体系认可度非常高,申请难度比普通高中大很多,升学老师们怕影响自己的辅导结果……
从孩子的角度来说,也未必要对辅导老师的建议言听计从。
比如在考察孩子对常规面试问题的应答技巧时,有些辅导老师会给出所谓的“正确答案”,要求孩子背或follow套路。女儿很认真地讲:我绝对不会去背这些答案,1、这些答案过于成人化,一听就不是出自青少年之口;2、我就是希望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
她能够这样思考这件事,作为家长我觉得特别欣慰。做真实的自己、表达出自己真实的想法,还有什么比这个更重要?最终的结果也验证了,愿意接受她个性化表达的学校,也恰恰是与她匹配度最高的到学校。
除了辅导,在合作的过程中,老师们还让我有机会了解到一些行业的“内幕”。
当被某所学校放在waitlist上时,是否还有机会?可以做些什么?花(捐)钱(款)到底能不能换来一张心仪学校的入场券?了解这些有助于从侧面更多的去了解一所学校,挺有意思。
当紧锣密鼓的标化考试及申请都已落下帷幕,我很庆幸女儿经历了这个过程,面对了如此的挑战。既给了她了解自己潜力的机会,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不同于往日的她——那个面对压力、面对繁重的课业负担依然“云淡风轻”的她。
有人说北美的高中申请就像一次迷你大学申请,那就权当提前为大学申请做了一次演练。这么宝贵的经验,多难得。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