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们公众号发布的《留学成本疯涨?每年50万,还上得起英国学校吗?》引发热议。教育行业已经是美国英国不可或缺的盈利渠道了,跟英美留学相关的各个环节都充斥着“钱味”。而与之相反的德国教育,却是处处免费。既然如此,为什么如此良心的德国留学不如英美留学红火呢?这两种教育模式的差异于我们又有什么启示呢?
文|ABB
图|unsplash.com
「01」
将教育商业化的英美
从家长和学生的视角看,想要去英美留学,得“过五关斩六将”。
有国际学校择校咨询、入学辅导、国际学校学费、学科补习、英美看重的各类学术和素质活动、英美大学预科保录项目、夏校游学、留学咨询、标化考试、签证、留学后协助落地、大学学费和生活费、大学论文辅导(甚至是代写)、就业咨询等。
孩子每走一步,家长都要花钱,可能同样的钱还要花几遍才能通关。
从国际教育集团和学校看,有中国教育集团引进英美品牌、英美校长、英美课程,有的还包括英美学籍和证书、组织教师参加英美培训、组织学生参加英美合作方提供的项目,等等。甚至国际学校、英美大学的排行榜也成为了产业链环节的一部分,将甲方置于高位。
而且英美的学校对本国学生和外国学生收费差异巨大,有些几乎是靠外国学生在养活学校。于是当疫情来临,外国学生进不去时,很多英美学校就面临严重的财政危机了。
听起来,英美留学似乎有点“薅羊毛”,还是一轮一轮全方位地薅。家长们可能会觉得,这种“用钱铺路”的教育不够“良心”。先别急,英美留学产业链“良不良心”不好说,但“良性”是一定的。
英美留学可以提供的学校范围很广,一流学生去一流学校,二流学生去二流学校,三流学生去三流学校,越往后可能录取和毕业越容易,只是要多花点钱。这对于英美学校、生源国相关学校/机构,甚至对小部分生源国家庭而言,都是好事,它能满足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
也正因为有一大群世界各地的家长愿意为英美学校出资,英美学校才能有资金投入教学科研提升办学实力,才能品牌推广招生宣传提高知名度,才能校区改建为学生提供更舒适的求学环境,以及丰厚的奖学金。有了这些,就更能吸引以后的学生继续选择英美留学。
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业,也有利于学校进步,更有利于英美汇聚全球的智慧、财富、年轻劳动力,以及文化价值观的传播。所以对于英美而言,这条产业链建得很有水平,是良性循环。
「02」
将教育回归本源的德国
反观德国教育就是另一个极端。
德国公立大学是免学费的,对本国和留学生都是,很良心吧?更良心的是它的职业教育。
大家可能都听过德国有名的“双元制”职业教育,职校学生不仅不要付学费,去工厂实习还有工资拿,专业对口,大部分毕业即就业,且收入和地位较高。这跟中国职业学校不仅要收学费,不给学生实习工资,有的还要学生倒贴钱,不然不给毕业,收入低工作苦受人侧目的现状,截然相反。所以他们的职业教育能成为世界一流,一点不奇怪。
但,这是对内来看的,这样回归教育本源的模式有益于德国和德国孩子。而对于面向外国人的留德产业来说,就很不利了。因为他们大学免费,德国大学就不可能给中国的留学机构返佣,留学机构就意兴阑珊或者更愿意推英美留学。同样,因为他们大学免费,对学生入学要求和毕业要求都很高,学生的竞争就得靠真本事,所以适合的就是自身优秀但家境普通的中国孩子。
这样的孩子要么已经留在中国985名校了,要么就算去德国也不太需要留学机构。因为他们更愿意为家里省钱,且自己搜索信息和规划的能力也绰绰有余。还有一点,德国大学不重钱重品质,所以他们不在世界大学排名上花心思。获诺贝尔奖那么多的德国大学,世界排名可能都在几十到几百,哪有英美名校的名气响亮,受到国内家长、学生和用人单位的热切追捧啊。
同理,德国职业教育好,学本事给工资,有没有一部分中国职业学校的家长想送孩子去德国读职业学校?
去容易,毕业很难。
孩子去了以后,不仅要用德语上课、同时学理论和实践、得接受精细化高标准的产品要求,还要同时应对独立的生活和文化冲突。申请德国大学的优秀的中国孩子都不一定能从严格的德国大学按时毕业,对职业学校的学生就更困难了。
因此,除了德语比英语更难学以外,德国重质不重钱、留德产业链“清汤寡水”,也是德国留学远不如英美留学红火的重要原因之一。
这带来的影响就是,德国教育叫好不叫座,包括中国在内的太多优秀的国际学生更容易选择英美。“少年强则国强”,比较的不应该只有各国本土出生的少年之间的实力,还有从各国把优秀的少年吸引过去的能力。优秀的少年少,未来国家的影响力就弱,就更难实现超越。
如果说,从国际学生的视角看,英美教育相较于德国教育是“重利轻义”,那么从更宏观和时间跨度更长的未来国际局势来看,带有商业性质的教育反而能为英美,尤其是移民国美国带去真正的“义”——当前的经济利益和未来的人才储备,都有了。
「03」
对中国教育的启示
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我们能学到什么?我想,这得看这是面向国内的教育,还是面向国外的教育。
当前面向国内的教育,推出了多项有利于公办教育、职业教育的政策。“小镇做题家”能战胜顶流明星,就说明他们才是中国的主流,我们的政策应该为大多数人考虑,为他们提供价廉物美、公平公正、有上升空间的教育环境。就像德国教育一样,回归教育本源,让每个孩子发挥所长,各尽其用。
但这还不够,在我国出生率大幅下降、“未富先老”的时候,我们还需要引进世界各地的人才,包括吸引已经出国的国人愿意再度回来。《2021中国海外人才职业发展分析报告》显示,2021年留学生回国人数达到80万。海南也在打造国际教育创新岛,通过中外合作办学的方式把中国学生留下来,把外国学生招进来。
因此,如何合理借鉴英美,并打造出一条既不过度重利又能让每个环节都获益的“留学中国”和来华留学产业链,才是我们同步要做的事。
这不是可做可不做,或者晚点做也行的事。经济好一点的国家老龄化程度加重是常态。那些生育率高于我们的发达国家都已经在到处“抢人”了。
比如,教育模式居于英美和德国两个极端中间的法国、加拿大。原来跟德国一样对留学生也免费的法国公立大学,现在开始收取学费了。
不仅如此,他们也开始输出名校品牌、课程、预科项目、师资培训等软实力了。为的就是提前在全球锁定学生,抢占市场份额,招入法国。
很有移民优势的加拿大就更不用说了——世界级名校我有,花钱进的大学我也有,质量好并能留下移民的职业学校我还有,不同人来都能为我所用。
因此,我们国内教育人也应为国内的学生和全球的学生建立起能满足各层次、各类型的教育项目,承担起为祖国的未来积累全球人才的作用。一带一路、RCEP和“留学海南”的政策,都要好好运用。
「结语」
听了上述分析以后,家长们既不用“捧德国,踩英美”也不用“捧英美,踩德国”,这两类面对的目标客户群体重合度不高,所以家长挑选适合自己孩子和家境的留学目的地就好。
每个国家都有最适合面向国内人的教育模式和面向国外人的教育模式,对我国而言,既要学习德国的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又要适当参考英美吸引外国人的国际教育。
尤其是后者。
因为国际教育不同于公益属性的国内教育,它有几分“买奢侈品”的性质。价格低廉的东西,奢侈品消费者往往轻视,价格越高越容易被认为是好的。所以该盈利时盈利,该公益时公益,找到平衡点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Leave a Reply